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聚散今生》第68章 奇襲(一)
  天寶十三年八月,河西

  萬青道:“馬戍主,恕在下無能,敵人首級的帳還得繼續賒著。”

  馬戍主忙擺手道:“別,咱當時只是開個玩笑,你還當真了,以後咱都不提它了。”

  萬青也擺手道:“馬戍主,既然我已經答應,不能一離開嶺崗戍便不認帳。”

  馬戍主道:“咱和弟兄們都知道,小萬言出必諾。這樣吧,改為給咱透露一些消息如何?”

  萬青看看四周,低聲道:“王思禮與李承光互相爭執,建寧王①提議另任命一人為主將,田良丘也同意了。不過因擔心主將之位有名無實,有數人均婉言謝絕。”

  馬戍主歎道:“唉,主將遲遲未定,讓咱們底下人好生為難,只怕到打仗時都不知該聽誰的。也不知道西平郡王②病啥時候能痊愈,如果有他在,哪有這些麻煩事?”

  萬青道:“我總覺得,太子是想讓他的人當主將,建寧王的理由過於牽強。”

  馬戍主笑道:“楊丞相會同意?哪怕太子親任主將,你們王副使也不會聽他號令。”

  萬青急道:“別聽外人胡言,我們王副使不是楊丞相一派。他也是河西舊人,只是調離河西有些年頭罷了。丞相若有所差遣,資歷老、官職高的人可以不聽,王副使卻沒有辦法。”

  馬戍主道:“小萬,你不是外人,有些話咱不妨直言。瞧王副使也很有頭腦,可別一時犯糊塗亂抱大腿。咱先不論他楊國忠是忠是奸,但楊氏一族絕不會有好下場。”

  萬青確認四周無人,才道:“此話怎講?”

  馬戍主道:“咱是粗人,可有些淺顯的事總能看明白。村裡老員外新娶了如花似玉的小老婆,寵上了天,還讓小舅子大姨子把持了家裡家外。可是你自己生不出一男半女,又把老員外的兒女全得罪光,也不想想老員外一旦歸天怎辦?老員外再糊塗,會把兒女統統攆出家門?會把家產傳給你們外姓?”

  萬青默然半晌才道:“王副使真的不是楊氏門下。”但他心裡明白,此次若非田良丘、王思禮、李承光等人知道誰在背後支持王伏飛,怎能允許與王伏飛同案共議?

  馬戍主道:“嗨,扯遠了。你繼續講,還有什麽消息?”

  萬青歎口氣道:“一旦主將人選確定,即從洮陽、澆河進軍,直搗敵境。”

  馬戍主道:“洮陽澆河?那定是讓宛秀軍和神策軍③作主力了。他娘的,我們又只有喝湯的份。”

  萬青道:“只怕更糟,他們幾個的意思,是讓我們誘敵,且隻許敗不許勝。”

  馬戍主氣得大罵:“哪個狗日的想出這餿主意?”

  萬青隻好安慰他道:“高鎮將,嚴鎮將,還有我們王副使,都在想辦法,也許還有轉機。”

  等馬戍主垂頭喪氣地離去,萬青也忍不住唉聲歎氣。在嶺崗戍呆了一個半月,連敵兵的影子也沒見著,甚至老鄭喬裝去打探敵情也不帶自己作幫手。好不容易等王將軍率領弘農精英來到河西,又因主將人選耽擱許久,將來多半也只能給旁人打下手。果真如此,自己的軍功在何處?

  他回到營房,只見王伏飛大帳內空空蕩蕩,只有王繼元、王促在帳外閑聊。

  王繼元問萬青道:“將軍去大帳商議軍情未歸,臨行前讓我問你:高鎮將的人跟你談些什麽?”

  萬青把剛才的對話簡述一遍,只是濾掉王伏飛是否為楊氏門下的部分。

  王繼元歎道:“三軍無帥,

乃兵家大忌。這田良丘優柔寡斷,西平郡王真是所托非人。”  王促忽然插嘴道:“不能全怪田良丘,有太子監軍,他哪敢自作主張?”

  如今王氏二兄弟是萬青上級,他只能聽著,不能隨意插嘴。

  王繼元道:“太子只是個擺設,什麽時候都是只聽不言,有話也要讓別人代他講出口。”

  王促道:“繼元哥,你可能認為太子是劉阿鬥,我卻覺得他深謀遠慮。當今聖人尚在,太子敢亂講亂動麽?面對安祿山不拜④,楊丞相刁難,太子依然能泰然處之,絕非常人。”

  王繼元對萬青道:“萬夥長認為如何?這裡只有我們兄弟三人,但講無妨。”

  萬青道:“愚弟不及二位兄長博聞,不過以聖人之英明,當不至於選一蠢人為儲君。”

  王繼元與王促齊點頭,萬青又道:“眼下三軍無主,內有田、王、李等大將爭執,外有太子、丞相掣肘,望二位兄長能向將軍進言,咱們不可事事都由人擺布,關鍵時刻需另有打算。”

  王促笑道:“外邊都傳咱們是楊系,難道不該聽丞相府的嗎?”

  王繼元皺眉道:“丞相府派來的那家夥是地地道道的飯桶!聽他的,咱們會跟李宓一個下場。”

  王促道:“此事不用我等操心,將軍時常盯著地形圖,一盯便是半個時辰,又派人多方打探本地水土民情,連向導都準備妥當。我看將軍八成已有主張,只是時機未到。”

  王繼元道:“將軍不開口,我們也不好亂猜測。只能多做些準備,以防不時之需。”

  其實眾人都明白,河西隴右均是哥舒眾將的地界,同案共議是一回事,采納主意則是另一回事。

  一時間眾人皆沉默無語。片刻後,王促道:“趁現在無事,咱去瞧瞧生病的弟兄。”

  萬青推托道:“我還有些瑣事要辦,不能陪二位兄長。”

  王繼元剛要開口,王促搶先道:“無妨無妨,萬夥長請自便。”言罷拉著王繼元走了。

  大夥在來途及到達後,陸續有人因水土不服而病倒,衛祿就在其中。剛才王繼元提及李宓的名字,使萬青想到姚師傅與師娘,心裡更煩悶無比,實在不願前去虛情假意。

  等王氏兄弟離開,萬青忽感茫然無措,呆立原地。

  因為鳳林府要由張果毅代管,陳校尉也被王伏飛留在衙門代理事務。說實話,陳校尉不見得有多喜歡自己,但在衙門的所有長官中,唯有陳校尉能做到大體上一碗水端平。因此有什麽公事首先想到的是他,自己面對他也較為從容自如。萬青明白,自己此時沒有任何依靠。

  而在私事上,萬青可傾訴的對象基本只有爾賀。他知曉自己與冬兒的秘密戀情,與粱婆相比更偏向於自己,也不用擔心像韓伯一樣酒後失言。只是因他年紀尚小,此次也被留在弘農。

  鑒於此次冒雨追趕以報名補缺之事,王將軍對自己的看法稍有改善,至少不再像以前那般一接近便皺眉。但仍難有正眼相看自己的機會,更別提有像對王氏兄弟與衛祿那樣的和顏悅色。

  以前萬青會時常疑惑,將來該如何與這位嶽丈相處?冬兒是否會嫁給自己,他已經沒有十足把握。回想起來,自己其實對她叫不叫青郎並不在意,但在生日這天,竟然被冬兒指責為從沒有愛過她!當時他幾經壓抑的情緒終於經不住,再一次地情緒失控。

  只能希望這次他能立功升職,回去後冬兒會兌現承諾,從而挽回局面。

  萬青將思緒拉回現實。自王將軍率隊到河西,自己依令歸隊,繼續當原來的親兵夥長,不用再擔心吃穿住行,不過他卻越來越想念嶺崗戍,想念老鄭、大安和其他兄弟。

  此刻他們的營帳距離不遠,但自己卻不能輕易前去。王將軍對此頗為在意,每次相見都須先申請後匯報。原因是:幾名哥舒部將聞聽二劉名聲前來切磋武藝,一來二往很快稔熟,可以互喊小名。王將軍很不高興,卻因不敢得罪哥舒部下而無力阻止,只能暗裡約束其他人。連石墩子前來拜謝李校尉,萬青也只能借故推脫。

  想到大劉小劉,萬青寬心很多。此次在河西重逢,大劉校尉像是不計前嫌,小劉校尉不再冷如冰霜,甚至兩人主動問自己幾句話。此外,李校尉與吳校尉對自己也是和藹可親。

  正在此時,轅門外傳來一陣馬蹄聲,是王伏飛回來了。

  王伏飛直到營帳外才勒住韁繩,人還未下馬,便對迎上前的幾名親兵道:“速叫各校尉前來議事。”

  大劉小劉又去了哥舒部下營中切磋,好在萬青已輕車熟路,很快找到他們。

  快到營門時,小劉忽道:“萬青,當初我教的射術還記得多少?”

  萬青道:“屬下哪能忘了?隻怪自己悟性差,最多能一弓雙矢,三矢怎麽也做不到。”

  小劉歎息道:“其實眾人中數你練得最好。唉,怪我當時氣量不夠,對你太苛刻。”

  大劉哼了一聲,道:“知道就好。”

  小劉道:“你打什麽岔?萬青,這門絕技只靠苦練是不行的,要訣是心無雜念,達到人弓合一。”

  萬青琢磨良久,才道:“話是這麽講,但始終不知道怎樣才能做到。”

  小劉歎道:“一時半會沒法解釋,也許某天你突然悟出其中訣竅。”

  大劉撇撇嘴,道:“說了半天,還不都是廢話?”

  小劉不甘示弱地回道:“那也比你強!你的所謂絕技怎麽沒人學?”

  萬青忙道:“您二位的絕技都是屬下要學的。”

  言語間來到營帳外,正好遇見李校尉。

  李校尉低聲對二劉道:“田良丘決定自己擔當主將,他與王、李明日一早趕回洮陽。”

  二劉互望一眼,齊道:“多謝李兄。”。

  臨進營帳前,大劉忽然把萬青拉到一旁,道:“有件事需跟你講清楚。我並非氣量狹窄之人,當初是怕他不肯教你,才故意裝出絕情之態。可惜還是被別人攪黃了。我也隻好一直裝到現在。”

  萬青動情道:“校尉大恩大德,屬下一直錯怪您了。”

  大劉拍了拍萬青肩膀, 道:“論武藝,那幾個都比不過你。但你也知道,在弘農只靠武藝不行,我和小劉就是前車之鑒。以後你要腦瓜靈活點,何必一根筋走到底?”言罷他快步邁進大帳。

  萬青還在琢磨此話何意時,聽一旁王促嘟噥道:“二劉神情平靜,怕是已經得知消息。”

  營帳畢竟不如房屋隔音,盡管相距較遠,萬青仍能分辨出裡邊各人的聲音。一般都是王伏飛在講話,如往常一般低沉而鎮靜;李校尉和吳校尉忍不住嚷嚷幾句,時而激揚、時而懊喪,時而氣憤;大劉和小劉卻言語不多,即使出聲,一般只有兩三句,音調也極低。

  =========================

  ①建寧王李倓,太子李亨的第三子,以英毅、正直著稱。

  ②天寶十二年,哥舒翰被加封為西平郡王。天寶十四年二月,哥舒翰在回京面聖途中,因中風而半身不遂,在京養病期間將軍政全權委托給田良丘。但田良丘卻不敢一人決斷,讓王思禮主管騎兵,李承光主管步兵。王李二人互相不服,軍隊不能統一。

  ③天寶十三年,哥舒翰攻吐蕃奪取九曲後,置洮陽、澆河二郡,並新設立宛秀、神策二軍。其中的神策軍因在隨後的安史之亂中屢建功勳,成為皇家禁軍,在中唐晚唐甚至壓過羽林軍。

  ④安祿山一次入朝覲見,玄宗把太子向安祿山引見,安祿山卻沒有以禮拜見。玄宗問原因,安祿山答:“臣愚,知陛下而不知太子,乃死罪。”然後才向太子行拜禮。玄宗不但不怪罪,反而更信任安祿山。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