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大家都往供銷社方向走去,沈曼也跟著大家一起過去。
來就是為了買東西的,如果買不到就從空間裡面拿。反正不能委屈了自己,該吃吃,該喝喝嘛。
這時天上飄飄灑灑的下起鵝毛大雪,白茫茫的一片,讓整個世界都變得美好。
沈曼看著這副景象忍不住慢下腳步,她一直很喜歡東北,因為這裡四季分明,冬天的雪很美,夏天的風涼爽。
當年從京城畢業回來,她就在家鄉開店賺錢了,不論走到哪裡,她始終喜歡的還是這個東北。
進入供銷社,屋裡人挺多的,因為秋收結束,大家趁著沒啥事都出來買東西了。
各個大隊也有專門過來的車,這次以後,一直到過年都不會有車再來鎮上了,那樣的話只能走過來。
“同志給我來兩捆粉條!”
“我也想兩捆!”
看著排隊的隊伍,沈曼發現副食品的櫃台也在這邊。
京城的副食品是單獨的商店,而這裡則是在一個屋子裡,只不過不是同一個櫃台。
她沒有票也沒有本,所以這些冬至只能看看就算了。
看了一圈,不需要票的東西她用不上,用的上的票還沒有。
最後只能擠出人群,然後找了個沒人的地方,偷偷的拿出來一個事先準備好的包裹。
這裡面是一些吃的用的,最重要的還是裝裝樣子,被人發現多出來的東西也好解釋。
正當她站在供銷社門口,準備去飯店看看的時候,顧楠大聲喊她,然後跑過來了。
“送完東西了?”沈曼見她帶著的棉褲沒了蹤影,就知道東西送到了。
聞言顧楠點了點頭,“是啊,你要幹啥去啊?這是什麽一大包?”
墨綠色的行李袋特別大,像個裝被褥的東西一樣。
沈曼也沒有隱瞞,回道:“這是家裡郵寄的,我正好過來拿東西的。”
“這樣啊,那你不用買別的東西了?”顧楠沒有問包裹的事情,主要還是人家的東西不好多問。
兩人說了幾句話,沈曼站在供銷社門口等她一會兒,顧楠則進去買家裡讓她帶的東西。
沒一會兒這丫頭就提著東西出來了,兩捆粉條一大卷的布料,這點東西也不少了。
“現在車還不走呢,咱倆這就過去等著嗎?”顧楠問著,剛才她看到屋裡鍾表的時間了,還有一個小時拖拉機才能走。
而沈曼戴著手表,自然知道時間還早,聞著隔壁飄過來的香味兒,她拉著人提著包裹就往旁邊走。
“人家不讓隨便進的,不吃飯不能進去。”顧楠小聲的製止她,結果對方就像沒聽到一樣。
進屋以後,櫃台的點餐人員看了她們一眼,也沒說什麽。
但是顧楠偏偏緊張的不行,恨不得現在就趕緊回家呢。
沈曼神情坦然的看了眼黑板上的供應,“同志,給我來二斤白菜粉條餃子!”
一斤餃子素餡的五毛錢,肉餡八毛錢。因為沒有肉票,她只能吃素了。
至於糧票,她臨走前把發的全國糧票換了這邊的地方糧票,還多換了五斤呢。
櫃台裡的人表示淡淡,“一塊錢再加二斤糧票。”
餃子的價格雖然貴了一點,但如今一斤餃子可是四十多個,這八十多個餃子端上桌,直接把兩人看傻眼了。
顧楠迷迷糊糊的看她點了餃子,又被叫過來坐下,再看著沈曼一盤一盤的端過來餃子,有些沒反應過來。
沈曼也懵了,這時候人家可不給你端菜送飯的,原本以為二斤也就是四盤差不多了,結果這端上來六盤,每一盤都滿滿當當。
“額……楠楠,你也吃啊,我吃不了。”她有些尷尬的開口。
別說吃不了了,就是往嘴裡硬塞,她也塞不進去啊。
“曼姐。”顧楠遲疑的說道:“我知道你吃不了,但是我也吃不了啊!”
這誰能吃的了?他們家七口人倒是能吃,還不夠呢,但問題是她們兩個人怎麽吃。
“先吃吧,吃不了打包帶走。”沈曼不再多說,給對面的人倒上醬油蒜泥,然後自己就開始吃。
顧楠咽了口口水,見餃子確實很多,終究沒抵住誘惑,跟著吃起來。
本來想著就吃幾個,吃太多不好,沒想到這餃子太好吃了,一吃就停不下了。
還別說這餃子雖然是素餡的,但放了很多葷油,吃起來特別好!
沈曼吃了一盤,差不多十二三個餃子,對面的顧楠吃的多,一共吃了兩盤。
這時候的人肚子裡油水不多,吃東西也胃口大,所以並不稀奇。
哪像後世那些小姑娘,吃兩個餃子就吃不下了。
“曼姐,我吃的有點多了,嗝……”顧楠不好意思的捂著嘴巴,尷尬的端起來一碗餃子湯喝下去。
這餃子湯是免費的,相當於開水了,但到底是煮過糧食的,大家都願意喝這個湯。
沈曼吃的也不少,這餃子包的不小,兩口一個又香又好吃。
“還有三盤呢,算了,打包吧。”說著,她從兜裡拿出來兩個鋁製飯盒。
這玩意兒還是原主的,不過就算是兩個飯盒也裝不下,最後拿出來一個碗,然後都裝進去了。
空間裡倒是有飯盒,但跟現在的飯盒不一樣啊,索性就用新的大碗裝好了。
大碗用同樣的小盤子蓋上,都裝到一起提著,因為背包裝進去容易撒了,只能這麽提著了。
顧楠非常有眼色,幫她提著包裹,兩個人一人拽一頭,然後往拖拉機的方向去。
這邊車上已經坐了好幾個人了,經過大家的幫助,兩人終於坐在小馬扎上,等待發車了。
“這是買了多少東西啊,這麽大一包。”一個三十多歲的婦女看著包裹,心裡猜測裡面到底是什麽。
沈曼平淡的回道:“這是家裡寄來的,不是買的。”
財不外漏,她現在所有的東西都會推到那個家庭。反正山高皇帝遠,誰也不了解誰。
總不會有人去京城特意打聽她的情況吧?真要是那樣,那她認輸。
見她這麽說,大家都覺得城裡的孩子真好,家裡條件好,還能寄東西呢。
集體戶其他知青也經常收到包裹,所以見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