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第47章 曹爽用9品官人法治南郡!
  第二天一早,孫權親自在武昌城東門拖著老邁的身軀,親率文武送諸葛恪出使成都。

  孫權用枯瘦如柴的手拍著諸葛恪的肩膀,用蒼老的聲音:“咳咳咳,公遜啊!我東吳的生命存亡可就寄托在卿身上了,卿定要達成東吳與蜀漢的結盟!”

  諸葛恪拱手道:“臣定不負陛下所托,此番若再不成,某願提頭來見!”

  孫權有些難過的道:“義封、子璜已經快不成了,日後朕還得加倍倚重汝,汝可要不要因此番連降三級就對朕心存憤恨啊!朕也是為了給江東臣民一個交代,所以才不得已降汝等官職的。

  等卿此番立聯蜀大功歸來,朕再為卿官複原職,若是再辦的好些,朕還會給卿升官!”

  諸葛恪感激涕零的道:“臣謝陛下隆恩,必全力促成的孫劉聯盟!”

  諸葛恪向孫權告辭後,便帶著五千士卒從武昌乘船先到洞庭湖沿岸的羅縣,之後便只能換乘馬匹,走陸路,走安鄉、零陽、充縣的線路入蜀。

  隨後走巴郡,經廣漢郡到蜀郡的成都,這一路要走一個月之久,方才能抵達成都。

  古時入川大體上只有北、東兩路。

  北路是由漢中入劍閣,最早是由戰國時期秦國司馬錯伐蜀開道而成,而漢中是四川的屏障,入川先入漢,歷史上的韓信的暗度陳倉、諸葛亮北伐大都是從漢中傳秦嶺北上,從漢中到關中的隘口大致有子午谷、祁山等。

  北路主要有三條道路,其中金牛道是最主要的道路,它從漢中直接通向蜀漢的政治經濟中心——成都,最為重要。

  其余兩條道路,也是很常使用的,一條是米倉道,一條是荔枝道。

  第二,東路主要指溯江而上,可水陸並進。

  大致在兩漢之際,公孫述佔據白帝城時,此路才廣為流通,劉備入川,以及吳蜀夷陵之戰都可看做是沿此路線進軍。

  之前孫吳還可以從南郡進益州,基本上只有沿水路入峽口,一路沿秭歸、巫縣、魚複、朐忍、臨江、江州等地順江而上。

  但是此水路是有風險的,必須經過長江三峽,那時候三峽並沒有得到開發,因此走長江三峽是很困難的,只能靠纖夫拉船,緩緩逆流而上。

  另外從上庸、安康繞道入蜀,也可以入川,只不過用得比較少而已,不過現在以上這些入川道路都被曹魏給堵死了,

  孫吳無奈之下也只能繞遠路,從長沙郡、武陵郡一帶花費一個多月的時間入蜀,去成都求取保江東的“良藥”去了。

  曹爽繼續留在荊州一月有余,思來想去打算暫時先用陳群創製的九品官人法,盡選荊襄人才為自己所用。

  科舉製雖比九品中正製好許多,但此刻天下尚未歸一,門閥世家的勢力過於強大,實在不宜在這個時候也動世家碗裡的東西,

  以免激起世家強烈反彈,讓孫、劉兩家漁翁得利,因而用九品官人法選拔荊州人才治理荊州,便成了眼下最好的法子。

  九品中正製,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是文帝曹丕采納尚書令陳群的意見,後來各參與方基本遵從這種不成文規定。

  九品中正製大體是指由各州郡分別推選大中正一人,所推舉大中正必為在中央任職官員且德名俱高者。

  大中正再產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評人才的官職名稱。

  大、小中正產生後,由中央分發一種人才調查表,在該表中將人才分為九等,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將各地流亡人士無論是否出仕皆登記其上,表內詳記年藉各項,分別品第,並加評語。

  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審核後將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進行官吏的升遷與罷黜。

  此項制度使得當時的官吏選拔有了一客觀標準,此標準其實依然是采取地方群眾輿論和公共意見,保留了漢代鄉舉裡選的遺意。

  九品中正製的實行一方面解決了選拔官吏無標準的問題,使當時一時間吏治澄清。

  另一方面緩解了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緊張關系。

  之前的鄧艾、薑維等人便是由此法選出的。

  中正官負責品評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第一要品評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輩的資歷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等。這些材料被稱為簿世或簿閥,是中正官必須詳細掌握的。

  第二是要品評行狀:即個人品行才能的總評,相當於品德評語。魏晉時的總評一般都很簡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優能少”等。

  第三是要定品:即確定品級。定品原則上依據的是行狀,家世隻作參考。

  但晉以後完全以家世來定品級。出身寒門者行狀評語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門者行狀不佳亦能位列上品。

  於是就形成了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中正評議結果上交司徒府覆核批準,然後送吏部作為選官的根據。

  中正評定的品第又稱“鄉品”,和被評者的仕途密切相關。

  任官者其官品必須與其鄉品相適應,鄉品高者做官的起點(又稱“起家官”)往往為“清官”,升遷也較快,受人尊重, 鄉品卑者做官的起點往往為“濁官”,升遷也慢,受人輕視。

  中正評議人物照例3年調整一次,但中正對所評議人物也可隨時予以升品或降品。

  一個人的鄉品升降後,官品及居官之清濁也往往隨之變動。

  為了提高中正的權威,官府還禁止被評者訴訟枉曲。但中正如定品違法,官府要追查其責任,當然這只是對一般的官員而言,像之前的曹爽不就是看誰順眼、與誰交好便用誰,也沒人敢治他的罪。

  到後面門閥制度的確立,已使九品中正製成為一個政治上的裝飾品。

  中正品第唯以血統為準,門第高即獲高品,此時只須分別士庶高下便已足矣,中正品第只不過是例行公事。

  可惜曹爽來了,這個做官“血統論”的軌跡最終將被改變,只不過現在時機還未成熟。

  此時的曹爽便想皆九品官人法收荊州士族之心。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每個地區的居住地都極有層次感,豪門大戶有專門的聚集地,窮苦百姓也有自己的貧民窟。

  荊襄之地的士族門閥都普遍聚集於襄陽到宜城之間的數十裡地,這一塊地方也被稱之為“冠蓋裡”。

  在當時具有兩千石以上俸祿的官員足有數十家定居於此,而其中最出名且有勢力的門閥有七家,分別是:龐、黃、蔡、蒯、馬、習、楊。

  此番曹爽要拉攏的便是以這七家為首的荊州門閥,來鞏固還沒在手裡捂熱乎的南郡,不過這南郡太守可不能讓世家的人來乾,還是得找一個可靠的人來擔任才好…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