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CTRE法最嚴重的弱點是它不一定能提供完整的全排序,所以這個方法可以用於期刊論文——尤其是其中部分方法的逆序問題,比如我準備交給你們倆來一起解決的II,但不一定適用於畢業論文,尤其是本科畢業論文。——夏希羽對童曉伊和符雨霄兩人進行科研指導時的內容。】
寫完後,夏希羽看向四周,確認沒人注意到自己後,心中想道:“終於可以考慮ELECTRE法的問題了,這可是我在整個領域中最了解的兩個小方向之一。不過這一次,我需要稍稍放慢一點,發揮我們的速度。一個月一瓶兩驅的就差不多了,不能往快了發,至少在大二之前不能。或者我這幾個月直接搞一次大事。”
行動力很強的夏希羽隨即拿出紙筆開始寫寫劃劃,他在一張紙的好幾個角落裡寫上了“PROMETHEE”、“ELECTRE Method Family”、“MACBETH”“Grey+”、“AHP+”、“TOPSIS”等好幾個專業術語後,在這些詞語下面寫上了許多“人名(年份)”的標記,個別甚至還有月份,但他還是十分艱難地把其他詞語都逐一劃掉了。
這一舉動被其他逐漸開始注意到夏希羽,但完全看不懂他寫的東西的同學定義為“日常發神經”後,也就不再有人往他的方向看了。
“說不定他以往的成果都是這樣劃來劃去出來的呢。”
這一點成為了幾位見到夏希羽的研究過程的共識。
當天中午,吃完午飯的夏希羽在食堂門口見到了華船重工的吳港研究所排出的兩名研究員。
在一刻鍾的商談後,確定了七萬元的科研經費和兩篇論文的大致內容,隨後雙方各自離開。
當天下午回到自己的住處之後,他才開始寫起了文章——雖然暫時沒確定好論文的題目。
“
“In July 1966, Bernard Roy, who one independent founder of Floyd-Warshell-Roy proedure(1962), presented a paper in Rome in which he used his formal training in Mathematics to develop a practical -making(DM) system, now known as ELECTRE. It involv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all possible pairings of the different , based on each 's on a set of common criteria of The result is a measure of the degree to which each outranks all others. The methodology entails the of an outranking , the of and indices (including the of importance of each ) and an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an overall of all the outranking derived.
“There are six main of ELECTRE-I,
II, III, IV, Tri and IS……” 當夏希羽下意識地準備寫下去的時候,他忽然覺得哪裡出了問題。在翻閱了有關資料以及自己的有關回憶後,最終在次日晚上得出了結論——
“不對,這段話有問題。我終於知道問題在哪了!我不能把還沒面世的方法寫進去。在高盧國的伯納德·羅伊(Bernard Roy)最先發明的ELECTRE方法族的部分方法中,I是羅伊在60年代搞出來的,II是1971-1973年出現的,III是羅伊在1978年創造的,這三個倒是和我那邊的歷史一樣。IV還沒有出現,原計劃是羅伊和於戈納爾在兩年後推出的新玩意。我估計我還有最多一年時間,可以試試看把它搞出來。
“Tri也沒有,要到92年的時候才會有人提出來,原作者我已經忘了是誰,只要不是羅伊,我也無所謂是誰,反正也不重要。到我那個年代已經成為主流的II和III方面研究……那就不得不最終讓我不得不用一項偶然發現的、能發到SCI1區期刊進而讓我畢業的、關於II的逆序問題……這個暫且不論,反正那篇論文是我當年偶然弄出來的,基本思路我還是有的,兩個月弄出來一篇轟動半個應用數學界的世界一流成果並不難。
“不過……IS作為I在使用了偽準則後的簡化變種,是羅伊和斯卡爾卡(Skalka)在1985年的成果,也可以發明一下,反正還有四年時間,而且方法本身難度不大,那我就先從這個變種開始玩起來。
“至於我當年研究了兩年多都沒研究出結果IS的逆序(reversing order)問題,由後人解決就好了嘛,關我一個本科學生夏希羽什麽事。我當年沒研究出來的玩意說不定壓根沒有結果。畢竟我拿這個問題去問了那位傳奇學長,他說兩個月可以出結果並答應我合作發論文,最終在三個月後他也表示‘沒有頭緒’,並建議不要往下研究。老師這才允許我自行選擇什麽時候轉向其他研究。”
【參考資料:{DOI:10.1007/978-1-4757-5057-7},{DOI:10.1016/j.omega.2020.102317}(後面這篇論文的兩位作者我都認識,他們也都認識我,因此即便內容我不是很懂,我也敢用)】
夏希羽就此決定鴿了原定的AHP法研究計劃後,選擇拿ELECTRE方法族開擺,把手上更多的時間暫時分配給允許他暫時放松的《黎明之劍》十幾張素描插圖、第一部全部有關劇情的紀年表以及第一部剩余內容的創作。
在經過了額外兩天的思考後,他決定把攻擊目標先確定為提出ELECTRE IS這一“SCI2區”的“高地”,然後再去衝擊IV和Tri這兩座“SCI1區”的山頭。
“IS比I要簡單,不過我對這玩意的理解也僅限於當年我看到的那兩頁紙,以及其他不同年代的韓語、法語、英語、中文文獻各一篇,後者的四篇中還有不同程度的錯漏。這樣的情況不允許我在遠遠沒有達到可以在原始論文早已不能在網絡上正常找到的情況下,看穿設計者本人的思路。所以我只能依葫蘆畫瓢地創造出IS,這是沒辦法的事。或許會有些批評,但那是成功發表而不用撤稿之後的事。”
眾所周知。
一部分上世紀或者上上世紀甚至更早期的古早文獻的丟失很正常,有些只能找到某些相關企業的書單也很正常,有些只能在某些大學的圖書館的不知道哪個角落裡才能找到原文而並沒有上傳到網上更是再正常不過。因此帶給後世無數研究者的困擾那更是不知凡幾。
現在的夏希羽,當年的劉初夏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當年的劉初夏不能聯系上已經去世的學者,也不可能讓他們揭棺而起。很多在世學者並不會親自答覆學術相關的郵件,而是直接由他們的學生來確認情況,忽略掉劉初夏(夏希羽)的郵件也很常見。
於是,夏希羽最終放棄了研究老師指定的研究方向上的問題,保留了自己本人想要找到答案的一份研究成果。 在僥幸和某位多國院士商討後,一起在某1區期刊合作發表MCDM領域的“Liu's(劉初夏的姓氏,他是一作)簡化法”後,以一篇含水量極高的論文平穩畢業。
【作者提示:現實中不存在這樣的玩意,至少在作者認知的范圍內沒有。此處為劇情需要,下文將在劇情中稱之為“初夏的MCDM簡化法”。】
對夏希羽來說,這些都是上輩子的事情了,除非在自己上輩子意外去世的前一天晚上帶著人和自己拿刀對峙的那位少女復活在自己面前,否則他不會再主動提及此事。
想到這裡,他又繼續回憶著當年的ELECTRE IS法。
就在這時,夏希羽見過的汪星悅正在敲擊他的窗戶。
夏希羽感到有些不滿,但面無表情的他只是在言語中表達了這一點:“喂喂喂,你就不能從門口進來嗎?”
“習慣了。老上級讓我跟你說個事,你的一萬元明天就到了,需要給你開個人帳戶嗎?”
“當然了,之後的研究經費也是給我個人的吧?”
“你又沒有科研小組,當然是到你的帳上啊。你之前強調過的,我們印象深刻。”
夏希羽勉為其難的點點頭:“這就好,就是不知道《黎明之劍》的第一部如果真的可以賣出去的話,能有多少收益。可惜還有最後的二十分之一的內容沒寫完,估計還要幾天。”
“都快寫完了,你怎麽如此為難?”
思考了十幾秒後,夏希羽給出了一個模棱兩可的答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