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雲飛,你也不要掉以輕心,令尊還是白雲關充軍,說難聽一點,便是在坐牢,若想真正平反,
沒有余家相助,白家的很難成大事的。”余滄海扔出了一個不屑的目光。
白雲飛心裡卻只是罵爹,若不是皇后生了皇子,看你余家嘚瑟得起來,還不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饒是如此,白雲飛仍然不停點頭:“表叔教訓的是,表侄自當記在心裡。”
“沈軒這幾日好像接了天子密詔,在調查什麽,你們最好低調一些,別往槍口上撞。”余滄海再次臉色一沉。
沈軒這幾日,並沒有消停下來,僅僅是二公主的喪事,便忙碌了好幾日。
到了晚上,沈軒卻是如同幽靈一般,行走在京城的大街小巷。
偶爾有人看見,卻又好似一個影子一晃而過,甚至使勁的揉眼睛,是不是看花了,還是看見了不乾淨的東西。
沈軒剛剛查到一點線索,準備順藤摸瓜,查到更加有價值的東西。
欒城卻是突然出現了,沉著一張臉:“皇上詔你有事,催你速速進宮。”
“何事如此著急,小生剛剛有了一點線索?”沈軒不免有些遺憾,現在一旦撤出,一切將會從零開始。
“沈公子,皇上的心思,誰敢去揣摩,你還是趕緊去宮中吧!”欒城以往會狡辯幾句,現在卻絕無此意。
“行了,小生知道了,你趕緊去三公主那裡,二公主沒了,三公主不能有任何閃失。”沈軒雖然不甘心,卻並沒有過於執著。
皇宮,禦書房。
這裡是衛政處理奏折最好的地方,沈軒來到禦書房門口,跟門口的侍衛打招呼,侍衛竟然將頭一低,沒有理他。
乖乖的,出古怪了?
沈軒走進去,裡面的宮女,太監卻是匆匆的退了出來。
扭頭看到沈軒,竟然是視而不見,好似陌生人一般。
沈軒心裡不免泛起了嘀咕,皇上這是怎麽了?
幾步上前,沈軒跪了下來:“微臣叩見皇上,皇上萬歲萬萬歲……”
“行了,你等若是如此,朕能活到萬萬歲嗎,
沈軒,你何苦如此?”衛政嘴角痛苦的抽搐了一下,卻在極力克制。
“皇上,微臣自問沒有做過有愧於皇上的事情,不知皇上這是何意?”沈軒被衛政一詐,卻是愣住了。
“白雲關又有戰事了,你可知道?”衛政見沈軒一副無辜的樣子,越發惱怒。
“皇上,微臣這幾日一直在京城,一刻也未曾離開,並不知道白雲關戰事。”沈軒如實回答。
再者,蠻族公主查爾貝在與他在蒙族分別時,曾經向他承諾過,她會力勸蠻王,不向大衛用兵。
“沈軒,等你知道了,朕都會成為蠻王的階下囚了。”衛政猛的一拍案幾,從裡面跳了出來。
這老頭,真動怒了?
沈軒心裡也是疑團叢生,卻沒有妄自猜測,皇上既然召他一人,自然也是覺察到了其中的貓膩。
“皇上,微臣真的不知道是何事,還請皇上告知微臣。”沈軒也是極度委屈,誰知道白雲關發生了何事。
“白雲關守將在巡邊時,抓到了一名蠻族奸細,此人混在百姓中,企圖蒙混過關,卻被白雲關守將認出。”
衛政站在了沈軒的面前,露出了幾絲得意之色。
“皇上,白雲關抓到了奸細,不是很正常嗎,跟微臣好像沒有什麽關系啊!”沈軒差點笑了起來。
“呵呵,奸細跟你沒有關系,可是你看看這封信,跟你有關系麽?”衛政一轉身,扔給了沈軒一封信。
信封是牛皮紙所做,裡面的書信則是一張油紙,這樣的紙張很是結實,跟普通的紙張,有著很大的區別。
說白了,便是官家用紙,普通老百姓甚至是無緣得見。
“皇上,你給微臣一封信幹什麽?”沈軒有些詫異。
“你看看便知道了。”衛政始終沉著臉,顯得晦暗至極。
沈軒拆開了信,默默看起。
“沈軒,吾婿,嶽丈跟你寫信,確實有要事與你商議,蒙族大軍蠢蠢欲動,大衛大軍也是枕戈待旦,
本王聞知你在大衛現在是舉步維艱,特寫信與你,想與你共商大事,嶽丈也會助你成為大衛君主,
書信簡短,你見信後務必保持鎮定,待時機成熟,本王便會起舉國之兵,你只是從中策應便可……”
沈軒讀完信紙,卻是哈哈大笑:“皇上,如此機密信件,卻輕易讓人截獲,你難道也會相信?”
“不信。”衛政斬釘截鐵回答。
“那你還將微臣召見宮中,微臣已然找到了一點點線索,突然間卻是斷了。”沈軒歎了一口氣。
“沈軒,為了釣到更大的魚,朕只能如此做了,你且過來,朕跟你細細道來。”衛政皺了一下眉頭,卻是跟聊天一樣。
當晚,沈軒便被打入了大牢。
沒有人知道什麽原因,只知道皇上召見了沈軒之後,沈軒便再也沒有出來。
呵呵,皇上又是故伎重演?
朝中有聰明人卻是在暗自猜測,畢竟皇上之前使用過同樣的計策,瞞過了眾人的眼睛,結果沈軒卻是去了雲弈縣剿滅賊兵去了。
次日早朝,衛政卻是拿出了那封沈軒的通敵書信,在滿朝文武面前讀了一遍:“眾愛卿,這封信幸虧發現及時,
若是到達沈軒手中,沈軒與蠻族裡應外合,朕與眾大臣都會成為蠻族階下囚,白雲關守將有功,朕會有嘉獎的。”
“皇上,沈軒有謀反之意,您打算怎麽處置?”一位大臣出班,此人聲望極高,在大衛算是元老。
不僅僅如此,他還是皇上的叔丈,皇后的親叔叔,大衛丞相余景天,名副其實的皇親國戚。
“朕既然敢公開書信,自然是會大刀闊斧,沈軒雖然是三駙馬爺,但比起大衛的萬裡江山,根本不值一提,
朕已然決定,將沈軒正法,將其屍體,高掛京城東門城頭三日,以儆效尤。”衛政眼中露出了幾絲凶光。
“啊……”
“皇上英明。”
金鑾殿有大臣目瞪口呆,也有大臣歌功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