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早已和朱允熥多次商討司法公正這一問題解淪,雖然有臨時趕鴨子上架,但耐不住解淪基本功深厚。
從宣讀,到人證,物證,一套流程注意安排下來。
過程因下面人不熟悉顯得磕磕絆絆,但在解淪的主持下,亦是成為一個模版,讓無數勞力,海口宿老了解了接下來瓊海國司法審理將是怎麽一回事!
時間一點點過去,解淪完成最後的審判,起身高聲朝著台下說道,“本次審理到此結束,進人證,物證相互驗證,就發生於洪武二十六年三月初九,海口海天碼頭九號位勞力九兒被殺一案做出如下判決。
被告人大明南京府人士郭台,違背大明律,違反我瓊海公約,現判處被告賠償小九兒家屬二十兩,同期判斬立決。
此判決得瓊洲司法部尚書解淪確認,將交與我瓊海國國王審閱,審閱後判決生效!”
說完,解淪將一紙公文放下,跟著又拿出一張公文說道,“……案件中,大明禮部禮製員外郎黃存,富有不可推卸責任,事後更暗示護衛對胡三等人動手,犯有毀滅證據罪,包庇罪,聚眾鬧事罪,危害公共秩序罪等罪名,情節之嚴重,嚴重危害我瓊海國……現判處黃衫賠償胡三等人醫藥費,勞務損失費十三兩,同判斬立決……判決生效!”
不過這還沒完,解淪像吃了藥一樣,接連掏出數張公文,但凡和這件事有關的人員,以及大明派來保護禮部官員的官兵只要動手都有罪名。
而伴隨著最後一張判決說完,解淪拿起十三張公文離開位置,恭敬交給朱允熥,“還請大王審閱!”
“不可啊,殿下不可啊!”
黃存劇烈的掙扎中,竟然從兵丁壓製下開口,朝著朱允熥喊道,對此情況自然遭遇到兵丁的強力鎮壓,只能趴在地上發出嗚嗚的聲音。
“放開他,讓他說!”
朱允熥知道他不服,可他要的也不是心服口服,一邊翻閱公文一邊隨意的說道,“本王倒要看看,他要說什麽?”
“吾乃大明使者,負責瓊海國傳香,瓊海國開國事宜,身負大明皇帝聖命而來,若為被殺,不知殿下該如何解釋?”
黃存知道求饒沒用,只能用大明壓朱允熥,知道這樣也不好,可相對得罪朱允熥,他更想活。
“還有什麽,一並說了,懶得反覆回答!”
朱允熥坐到之前解淪位置上,提起毛筆就準備批閱,根本沒將黃存放在心上。
“……”
瞧見這一幕,黃存有一種胸口被堵住的感覺,不過還是咬著牙說道,“我大明禮部員外郎,從五品官員,按照大明律,五品以上官員若要論罪,當經刑部大理寺判決,再經當今皇上批閱,你無權殺我!”
“說完了沒有?”
朱允熥抬起頭,一臉笑意看著黃存。
黃存無言,不過還是強硬的與朱允熥對視,他很清楚這一刻絕對不能慫,同時他也在賭朱允熥會有忌憚。
禮部從五品算不上重臣,但也算是關鍵人物,背後站著是文官,朱允熥想要將日子好生過下去,多數不會就此得罪文臣,更不可能跳起來啪啪啪的打臉。
“既然說完了,那就輪到本王說了!”
朱允熥一口氣審閱十三張公文,“你說的聖旨我看過,奉聖明來瓊海傳香,觀禮建國的只有任享泰一人,聖旨上寫的是任享泰全權負責,你還沒資格上聖旨,所以你與其說是奉皇命,不如說是奉任享泰的命令,任享泰不足以保你!”
“至於五品以上的官員的判決的確需要經過刑部三司,
但本王天潢貴胃,大明嫡孫,宗人府宗人,我依法殺你,就算違背了大明律,本王再上一份請罪書,想來也不會抓著不放,要不咱們拿你的人頭賭一波?”黃存差點一口淤血憋死,老子和你賭個屁啊,我賭的起嗎?
“開國在即,殺我不吉!”
黃存壓下胸口的淤氣,低頭以近乎哀求的聲音說道,他真的不想死,只希望能借此暫時活下來,拖到任享泰到來。
“哈哈哈……”
卻不想他等來卻是朱允熥一連串大笑之生,“來,來,來,在場的各位告訴本王,這殺的吉還是吉?”
“吉!”
台下的民眾大聲回應,黃存整個人則攤在地上。
“增枝,一會做兩件事,第一,著胡三他們按一份手印,第二,看住涉案的禮部官員,別讓他們登船,明日一早立馬安排我們登船折返中原,趕在第一時間將公文,手印交到南京,期間不要走漏消息。”
翻身上馬,朱允熥直接衝著李增枝吩咐道。
一刀砍了是簡單了,但後續的麻煩不會小。
從五品可不是九品的小官,要知道禮部尚書也就正三品而已,而且黃存這種老人鬼知道背後有什麽關系。
如今最佳的辦法,當由朱元璋將這件此事敲死。
“放心交給我,明日我親自登船折返開州,盡快在十五日內將消息傳到南京。”李增枝說道。
“辛苦了!”
朱允熥點了點頭,如今趕得就是一個時間。
十五天已經是非常快的一個速度!
“拿著這令牌可用軍馬,換人換馬,信件不停,一路北上,韶關南昌都有我們的人,隨行二十人,不出意外十五天絕對夠了!”常森掏出令牌遞給李增枝,“晚些時候我將路線規劃給你。”
“增枝明白!”
路太遠了,可遠也有遠的好處。
“任享泰交給我們負責,一定不會影響王爺的大事!”黃子澄與解淪,解縉對視了一眼,跟著說道。
“暫時就怎麽處理,別忘南京我們還是有人的!”
朱允熥笑著點了點,跟著衝常森說道,“小舅,我聽說唐宋就有成熟信鴿體系,但好像在大明沒有,可知道原因?”
“允熥,這是想建立一套傳遞信息的制度?”常森反問道。
“路程太遠,還跨海域,我們和中原的聯系太過疏遠,若是有信鴿可以保證不至於錯失關鍵信息。”
信鴿的飼養歷來依舊,隋唐在南方就有信鴿通信,宋朝時大規模出海貿易,其中信息往來靠的就是信鴿,只是明朝的記錄相對較少。
“一套信息的傳遞網絡卻是重要,我大明信鴿傳信少,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準確信不夠,第二信息泄密,第三成本太高。
閱讀我在大明當皇帝最新章節 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