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家兄朱由校》第409章 工業投產
  【家兄朱由校】 【】

  “嗚嗚——”

  “沒問題了,機車馬力一千,總效率可百分之八,機車重兩萬斤,空車時速一百五十裡,滿載時速六十裡,能牽引二十六節車廂除外的十三萬斤重量。”

  “第四版蒸汽機,成了……”

  五月初一的清晨,在朱由檢和朱由校還在大定宮避暑的時候,軍備院的王徵等人卻頂著大太陽,在戶外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實驗。

  經過三個多月的實驗,第四版蒸汽機的所有問題都被解決,而搭在它實驗的蒸汽機車也展現出了遠超王徵等於預料的能力。

  看著在軍備院新試驗場地那十裡鐵軌上不斷跑動的蒸汽機車,王徵不由緊了緊拳頭,但他也知道,跑得快沒用,重要的是朝廷能不能負擔得起。

  強壓內心的激動,他對旁邊的博士詢問道:

  “每裡消耗多少煤炭?”

  他沒有詢問消耗多少水,因為火車要走的地方,大部分地區都不會缺水。

  面對他的詢問,翰林博士也翻了翻自己記下的所有數據,末了抬頭對王徵回應道:

  “每馬耗煤量八斤,一個時辰耗煤八千斤。”

  “好好好……”聽到這個數據,王徵也終於叫好了起來。

  二月朱由檢帶朱慈燃他們來的時候,當時蒸汽機重三萬斤,時速只有五十裡,而蒸汽機車每個時辰的耗煤量卻需要一萬斤,並且只能拉動十二節車廂和拉動六萬多斤的貨物。

  在進一步解決了氣密性和熱效率的問題後,第四版蒸汽機的功率瞬間上升,尤其是在載重上,效果瞬間翻倍,達到了二百年後,西方一八三零年的蒸汽機車水平。

  這樣版本的蒸汽機車如果用來拉人,那可以在保證煤水的情況下,使用二十節車廂載客六百到八百五十人,一口氣行駛近四個時辰,行駛二百二十裡。

  如果用來運糧,或者運送火藥、火炮,那他可以拉動十萬斤的貨物。

  這十萬斤如果是糧食,那足夠三千兵馬吃十天,如果是火藥,則是足夠六百門火炮打兩個時辰。

  當然,更重要的是,如果用來運兵,那可以走朱由檢規劃的京城至嘉峪關鐵路,六天時間將裝備齊全的六百多名士兵運抵嘉峪關。

  如果是多車同時發,那只需要五十輛火車先後發車,就能在六天的時間裡,將十個營,三萬多兵馬投送至嘉峪關。

  三萬多兵馬是什麽概念?

  要知道讓清朝頭疼欲裂的準噶爾,其兵力也不過四萬人罷了,還不如明末的林丹汗和晚明的俺達汗。

  明軍能在六天的時間連續投送數百萬斤的物資前往嘉峪關,那根本不需要火車進一步,便是明軍徒步走到天山,都不會像使用騾馬的清軍一樣狼狽。

  “第四版蒸汽機可以量產了!蒸汽機車也可以投產,但蒸汽機船還需要時間來實驗。”

  “不能一味的用小河流來實驗了,必須在海邊開設分院。”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家兄朱由校】 【】

  王徵腦中閃過了許多想法,帶著這些想法,他急衝衝的拿著寫滿了實驗數據的文冊跑向了軍工研究所。

  “孟侯!好消息!東西弄出來了,你好好看看這個!”

  跨進軍工研究所,在見到畢懋康的那一刹那,王徵忍不住了,大聲的說出了工業研究所的研究成果。

  他跑向畢懋康的時候,還特別注意到了畢懋康正在和一群人研究一個類似“迅雷銃”的多管火槍。

  “第四版蒸汽機弄出來了?”

  被王徵喊了一嗓子,畢懋康不假思索的就看向他詢問了起來。

  畢竟眼下王徵主要負責的就是蒸汽機和蒸汽機車、蒸汽機船,以及只有一丁點原理的內燃機罷了。

  “弄出來了,完全可以投產,只要在之後的投產中不斷地檢測故障率和故障點,隨之加以改進就可以了。”

  王徵將自己的文冊遞給了畢懋康,而畢懋康也看了看文冊上的內容,不免深吸了一口氣。

  王徵畢竟還是民生一類的官員和科學家,不清楚蒸汽機車在軍事上的作用。

  可以說、對於眼下的大明來說,蒸汽機在軍事上的作用,遠遠大於民生。

  “好好好……”和王徵一樣,畢懋康也一連說了三聲好。

  “這件事必須馬上告訴殿下,讓人八百裡加急把文冊上的數據告訴殿下!”

  回過神來後,畢懋康把文冊遞給了旁邊的一名博士,而博士聞言也連忙去辦。

  在他去辦事的時候,王徵看向了放在桌上這類似“迅雷銃”一樣的火槍,不免好奇道:

  “這是……”

  “這個啊?”畢懋康轉動了一下這個火槍的把手,緊接著槍管便跟著轉動了起來,而他也對王徵解釋道:

  “這是效仿常吉先生迅雷銃的改進版火器,課題是殿下留下的《多管手搖機槍》。”

  “多管手搖機關槍?”王徵皺了皺眉,隨後上前看了看,不過他對這些不感興趣,只是看了看便收回了目光。

  “這多管手搖機槍有何用?”

  王徵不明白,於是向畢懋康詢問,而在他的詢問下,畢懋康也解釋了起來。

  實際上,最先研究多管火槍的是明朝,而最先發明多管火槍的則是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在駐守薊鎮的時候,針對蒙古騎兵喜歡面突和遊擊的問題,特意發明了多管火槍“五雷神機”。

  這種多管火槍有三眼、五眼、七眼等製式,能提供密集火力,最遠射程一百二十步,但有效射程只有五十步,是壓製蒙古騎兵的利器。

  五雷神機使用時,一般以二人為一組射擊,一人支架,轉動槍管,一人瞄準射擊。

  每根槍管的槍口上都有準星,轉瞬之間,可輪流發射,大致相當於後世的左輪手槍。

  它在對抗蒙古和抗倭援朝等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最出名的一戰便是平壤之戰,當時日軍將領小西行長率日軍主力負隅頑抗,被浙兵所使用五雷神機擊中受傷,導致李如松一舉攻下平壤城。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家兄朱由校】 【】

  至於迅雷銃是五雷神機的改良版,由晚明火器專家趙士楨發明。

  該銃身上裝五個銃管,士卒使用它後,每發一槍後轉動七十二度,以此發射另一管,五管均射畢後,銃身前端可發射火球焚燒敵兵。

  除此之外,銃管上配有鐵質的圓牌作護盾用,可以阻擋一些流矢。

  在五管迅雷銃研製成功後第四年,趙士楨又發明的改進型的“迅雷銃”,這次改進過後,最大可達十八管。

  改進成功後,趙士楨在萬年再次改進出了可以連發二十八至三十八彈的迅雷銃,不過這種多管迅雷銃如趙士楨所研製的魯密銃、掣電銃、火箭溜等火器一樣,並沒有得到財政疲憊的萬歷朝廷支持。

  畢懋康在拿到《手搖機關槍》的課題圖紙和原理後,當即便把趙士楨的《神器譜》拿來,並根據原理一點點的磨合研發。

  從擊發槍研製出來後,他便專心投入手榴彈、手搖機關槍的課題研發,但不管怎麽樣,都不是很如意。

  “難題在哪?”

  王徵看了看畢懋康研製出來的手搖機關槍,不解的詢問,而畢懋康則是對旁邊的博士道:

  “裝彈,先展示一番。”

  “是”七八位博士聞言,當即開始將放在不遠處的一個紙質子彈拿了過來。

  這種頭部使用彈頭,後麵包裹油紙的子彈被一一填充進入這十八管的手搖機關槍槍管內。

  隨後畢懋康示意王徵遠離,而幾名博士將一根裝填子彈的槍管對準了撞針後,便拿起木哨吹響了起來。

  “嗶——”

  刺耳的木哨聲傳遍軍工研究所,在二百步外,幾名博士開始從角落走出來,將木牌插在了射擊地點,隨後快速撤離。

  “射!”

  “嘭—嘭—嘭……”

  一名年紀較大的博士下令,隨後年輕的博士開始扣動扳機。

  撞針擊發彈頭後面的擊發藥,彈頭脫膛而出,冒出一絲火光。

  緊接著,旁邊輔助的博士開始轉動槍管,而這種多管火槍被畢懋康設置可卡扣,只要第一管對準,後續的十七管就會被一一扣上。

  槍管扣上的同時,射擊的博士再度扣動扳機。

  就這樣,這個機關槍和迅雷銃的集合體開始以每三秒射擊一次速度開始勻速射擊。

  當十八輪打完,兩名博士開始用一種細小的毛刷來清理十八根槍管,然後在填充子彈。

  這一過程,大概用了半盞茶的時間,而這漫長的時間,瞬間讓前面那連續射擊十八次的火力無效化。

  本來不到一分鍾射擊十八枚子彈,這樣的速度足以傲視這個時代,但之後清理裝填的時間,瞬間讓該槍的射擊速度從一分鍾十八次,變為了六分鍾十八次。

  要知道畢懋康研製的擊發槍,已經可以達到一分鍾八至十二的射擊速度。

  因此這樣的一件火器,在誰看來都是雞肋。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家兄朱由校】 【】

  “為何不專注一根槍管,然後按照殿下課題所寫的一樣,將所有子彈串聯成子彈帶?”

  王徵看了一眼放在桌上的課題內容,然後提出了疑問。

  “做不到……”畢懋康搖了搖頭:“若是按照課題上的做,那子彈的擊發藥必須要用銅彈殼包裹,而火藥的威力不足,彈殼的技術也不足。”

  “那就從源頭來研究不就好了?先從火藥開始……”王徵放下了課題圖紙。

  “唉……”畢懋康歎了一口氣:

  “也只能這樣了……”

  說罷、他繼續帶著門下的博士,按照朱由檢的課題進行別的研究,而王徵見他這模樣,只能搖了搖頭,返回了自己的工業研究所。

  二人不知道自己討論的火器對於這個時代的軍隊來說有多麽恐怖,而討論也無疾而終。

  倒是在他們討論的同時,軍備院的塘騎帶著寫好數據的信紙前往了燕山。

  出了門頭溝,塘騎眼前是熱火朝天的路基建設工地,數萬工人從門頭溝排到了京城門口。

  原本的驛道在府道和鐵路的路基面前,顯得像是一條小巷。

  塘騎看了幾眼,隨後便繼續策馬向著燕山奔去。

  一路上他換馬不換人,經過六個小時的奔襲,最後當他將加急送到燕山縣大定宮的時候,已經是午夜了。

  王承恩沒有把朱由檢叫醒,因為白天他們兄弟二人才去山裡遊獵。

  就這樣平穩的渡過了一夜後,當卯時朱由檢醒起來後,王承恩便在安排楊媛愛她們準備幫朱由檢沐浴的同時,將軍備院的加急遞給了朱由檢。

  紙上的內容和軍備院研究出的數據內容差不多,而朱由檢看到後便說道:

  “日後軍備院的消息送來,第一時間交給我,不管我在睡覺還是幹嘛。”

  “是……”王承恩乖乖應下,但他也知道朱由檢沒有生氣。

  “造價二千三百兩,比之前的要多……”

  朱由檢看到了機車的價格,略微皺眉的同時,只是感歎了一句,但緊接著還是看向了王承恩道:

  “六個蒸汽機工廠的建設如何了?”

  “目前已經搭建起了廠房,但機器需要等軍備院先生產出十台工業蒸汽機,然後用這些工業蒸汽機來製造新的工業蒸汽機。”

  “軍備院之前給出的情況是,十台工業蒸汽機和手工匠人製造的情況下,六個工廠大概在三年後能全部裝入工廠,四年後達到預計的生產數量。”

  六個蒸汽機工廠,代表的是每年六百台大型高壓蒸汽機,一千八百台工業蒸汽機和六千台農用蒸汽機。

  然而萬事開頭難,工廠不是說有錢有人就立馬可以全面生產的,還需要時間來累積機器。

  “慢慢籌備,等京門鐵路和京津鐵路通車,我要立馬見到這兩條鐵路投入使用。”

  “是……”王承恩連忙回應,而朱由檢繼續看向了自己手中的資料。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家兄朱由校】 【】

  第四版蒸汽機的出現,代表的不僅僅是蒸汽機車的爆發,還有蒸汽船和拖拉機等各種機器的進步。

  【預估九千料蒸汽機船數據:時速六十裡左右,載重五百萬斤,預估兩千馬力,每個時辰消耗一萬六千斤煤炭,十二萬斤水。】

  【預估:九千料蒸汽船隻可以裝載兩百萬斤煤炭,續航七千六百裡,同時運載三百萬斤貨物,船隻造價約兩萬四千兩】

  蒸汽船只需要增添許多設備,因此九千料船隻的造價翻了數倍,這點朱由檢很能理解,但他發現王徵的預估裡有錯誤存在。

  想到這裡,他拿著數據紙走出臥房,披散頭髮的走到書房。

  王承恩一直跟在背後,眼疾手快的上前研墨,磨好之後,將朱由檢常用的毛筆取出遞上,而朱由檢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拿出一本空白奏疏,沾墨寫上了自己的建議。

  他發現王徵在蒸汽船隻的裝載量上,沒有設計出一個水循環和水收集系統,也沒有將水作為燃料儲備。

  或許王徵等人是覺得,人在海上根本不需要擔心水的問題,但朱由檢很清楚,眼下第四版的蒸汽機是無法使用海水的。

  大明越過了“往複式蒸汽機”,進入了“多脹式蒸汽機”,而這種蒸汽機內部壓力很高,如果使用海水來充當蒸汽動力,那麽海水燃燒後會留下大量雜質,最後引起蒸汽系統的爆炸。

  這種情況下,大明需要在蒸汽船隻上常備一個“海水淡化系統”才行。

  這個系統也不難,無非就是用船隻上的火爐煮沸海水,在加熱海水的同時產生水蒸氣,隨後冷卻凝結就可得到純水,這是東西方早就有的日常生活經驗。

  因此,朱由檢給王徵等人研究蒸汽機船的提議就是,船只需要準備一個燃燒海水,收集水蒸氣的裝置,另外留出三分之一的載重來儲存純水,減少煤炭的重量。

  續航七千五百裡,這對於大明來說有些過剩了。

  對於朱由檢來說,蒸汽船隻補給路線就那幾個,從大明到瀛洲南部,再到瀛洲北部,然後順著暖流前往北美阿拉斯加灣再補給一次,最後南下抵達舊金山、洛杉磯一帶結束旅程,踏上歸途。

  一百萬斤的煤炭,需要燃燒八百萬斤水,才能達到三千八百裡的續航裡程,而大明的木船只能裝載五百萬斤。

  船隻三分之一裝水,也只能滿足蒸汽機運作十二個時辰罷了,所以得弄出一個水蒸氣回收的裝置,搭配上“海水淡化”的裝置,基本可以滿足船隻遠航三千八百裡。

  不過這麽一來,就只有二百五十萬斤能用來載人和運貨了。

  寫完這部分,朱由檢停下了動筆的行為,扶額呼出一口氣後,又看了一眼關於拖拉機的預估。

  拖拉機的預估倒是沒有什麽太大的問題,原本兩千斤的重量經過反覆試驗,已經降低到了一千三百斤,加上蒸汽機性能優化,成本價降低到了一百三十兩。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家兄朱由校】 【】

  王徵認為,如果能將拖拉機的重量降低到一千斤,那成本會降低到一百兩,但那是拖拉機的馬力會驟減,一天十二個時辰或許連十五畝地都無法耕種。

  朱由檢看了過後認為沒有必要,因為一百三十兩,一天二十畝地的數據他已經很滿意了。

  眼下大明要做的不是設置許多要花費很多精力的課題,而是先把他留給軍備院的一些較為簡單的課題解決。

  一百三十兩一台蒸汽拖拉機,在半個月的農忙期裡,它能日夜不休的耕種三百畝地。

  地形就決定了,這樣沉重且無法移動的拖拉機,只能在大平原施展手腳,而雲貴、兩廣和閩浙等地就十分困難了。

  朱由檢想做的就是先建廠生產,同時對東北的建虜用兵。

  把建虜覆滅之後,用拖拉機來對東北、舊港進行開發。

  華北和西北就別想了,東北頂多是苦寒而導致作物畝產降低,但華北和西北是大旱絕收。

  大明的東北地區有近六億畝待開發平原,使用蒸汽機來開發當地,同時對舊港進行開發,這麽一來大明就能有一南一北兩大糧倉了。

  清末闖關東,四千萬百姓用雙手在六十年的時間裡,開墾出了近兩億畝耕地,那蒸汽機一旦作用上東北,東北的耕地數量會節節高升。

  小冰河低溫糧食減產無礙,哪怕關內畝產兩石,東北畝產七鬥,那東北也能用數千萬畝耕地來反哺北方。

  朱由檢布局東北已經十年的時間了,而遼東的人口也進一步增加到了七百萬人。

  眼下遼東的耕地已經十分緊張,移民會擾亂當地,而想要把移民釋放到北邊的大平原,就得先解決當地潛在的軍事威脅。

  一旦大明將拖拉機作用於遼東,大搞宣傳,然後覆滅建虜,再開出舉村北上發放拖拉機,並且免除田賦的政策,那不用朱由檢催趕,百姓自己會選擇。

  三年時間,都足夠遼東那一百多萬戶再誕下數十萬人了。

  人多嘴多吃飯的就多,不遷移還得步土地兼並的後塵,等家裡有了孩子生活變差,他們自然會北上。

  想到這裡,朱由檢有些覺得,六千台農業蒸汽機有些少了。

  “還是產能不行,只能等著時間熬……”

  歎息一聲,朱由檢將寫好的奏疏遞給王承恩:“送去軍備院給王徵,另外再派人在天津一代建設……”

  朱由檢頓了頓,隨後才說道:

  “建設“大明船舶研究場”,劃給軍備院管理,調動當地的大沽營駐守。”

  “是……”王承恩行禮應下,而朱由檢也繼續說道:

  “自行車,懷表、鍾表等工廠可以加快速度了,蒸汽機工廠的工業蒸汽機制造出來後,第一批送往這幾個工廠,然後送往南場織造局。”

  “另外,準備一下新政,在工部新設環衛局,設郎中一名,負責管理天下環衛工。”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家兄朱由校】 【】

  “環衛工負責打掃縣城, 日工錢按照各地最低來算,招募一些老婦和老者來打掃街道,按照每縣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一來招募吧。”

  城市衛生問題,朱由檢早就想解決了,當年的北京南城可是讓他無從下腳。

  之後增設兵馬司和衙役後,城池衛生一直由他們負責,這有些分散精力了。

  許多老婦是家庭小作坊的主力,如果大明把第四版蒸汽機運用到市場,那無疑會影響到她們的生計。

  工業化要走,但百姓的生計也得照顧到。

  以最低工價來招募環衛工,解決幾十萬老婦老漢的生計,這算是朱由檢出的惠民政策。

  即便工價很低,但畢竟有了一口飯吃,況且明代的環衛工也沒有那麽多各種各樣的垃圾需要應對,大多就是泥土、糞便、油紙之類的東西,工作並不難。

  朱由檢派人問過京城養濟院的一些孤寡老人,他們大部分也不想吃朝廷的這碗救濟粥,但奈何出了養濟院也沒有人願意雇傭他們,想打工都沒個去處。

  眼下大旱退縮三年,朱由檢還有兩年半的時間來解決一些社會問題,等大旱卷土重來,那他就焦頭爛額,顧不上這些了。

  “奴婢告退……”

  面對朱由檢提出環衛局的想法,王承恩倒是沒有說什麽,直接應下退了出去。

  在他退下後,一份份奏疏便發往了京城、軍備院各地……

  第二更估計是晚上八點左右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