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家兄朱由校》第395章 第1次工業革命
“嗚嗚……”

二月初七的午後,汽笛聲在門頭溝中響起。

由於是山谷地形,因此汽笛的聲音傳出數裡,而數裡外,聽到汽笛聲的朱慈燃連忙打開窗戶,把頭探了出去。

他那期待的眼神沒展現兩秒,甚至連地平線的軍備院都沒有看清,便被一隻手給大力拽了回去。

“回來坐好,隨意打開窗戶容易被刺客襲擊。”

李定國都囔著把窗戶關上,而朱慈燃則是雙眼帶光的看向朱由檢:

“齊王叔,第四版蒸汽機出來嗎?”

“暫時還沒有,這應該是是第三版蒸汽機高壓鍋爐實驗而引發的汽笛聲。”

朱由檢端坐著處理奏疏,而朱慈燃聽到後連忙如海綿吸納海水般的迫切詢問道:

“高壓鍋爐是什麽?”

“高壓鍋爐就是……”朱由檢頓了頓,反應過來後皺眉將目光從奏疏轉移到朱慈燃身上:

“你問這個乾嗎?這個不需要你操心,你先完成你的功課就行。”

“我就是好奇問問,我功課已經做完了。”朱慈燃表功似的將自己的功課拿出來,遞到朱由檢面前。

朱由檢瞥了一眼,然後才解釋道:“高壓鍋爐就是蒸汽表壓力高於普通鍋爐的鍋爐。”

“那壓力是什麽?為什麽要用高壓的鍋爐?這個鍋爐和火牆、地暖這些供暖的鍋爐有什麽不一樣嗎?”朱慈燃連忙詢問。

他這著急的模樣,朱由檢看了有些不安,感覺過渡開導對方興趣,或許會導致對方“不務正業”,因此朱由檢皺眉道:

“這些東西,物理課本上都有,你好好看書便是。”

“有嗎?”聽到物理課本都有,朱慈燃立馬轉身在馬車的書架上搜索了起來。

盡管朱由校和張嫣表現得都不想讓三個皇子去官學就讀,但朱由檢安排教育他們的教材,基本和官學一樣,並且增加了國學。

朱慈燃在書架上找了找,然後找到了《基礎物理這本書,隨後便翻開目錄尋找起了關於鍋爐和氣壓的基礎知識。

他一邊看還一邊說:“齊王叔,為什麽您能寫出這些其他書都看不到的東西啊。”

“安靜點看書吧……”朱由檢無奈,面對眼前這個十萬個為什麽的“朱十萬”,他隻想靜靜,趕在抵達軍備院前處理完剩下的三本奏疏。

“喔……”朱慈燃被叫安靜後也沒有什麽不滿,而是饒有興致的翻看《基礎物理。

比之他,旁邊的李定國要早熟許多,不用誰催促,他就在朱慈燃安靜過後拿起了一本《政治論來觀看。

這本書是朱由檢寫的,但這本書並不在市面流通,只有三本。

一本便是他手裡這本,另一本放在齊王府的圖書館內,最後一本放在朱由校的書架上。

朱由檢根據李定國的軍事天賦,故意讓他在讀書的同時來就讀這本《政治論。

大明的科技在進步,未來不太需要單純的軍事將領,需要的是像熊廷弼、孫傳庭、洪承疇、楊文嶽、吳阿衡這種允文允武的將領。

朱由檢有意把李定國培養成自己的接班人,他按照自家哥哥定下的時間算過,估計在四十五歲的時候,他就會前往美洲,就藩齊國。

他四十五歲的時候,李定國剛好三十五,不管是擔任上直都督府的都督,還是擔任任何一軍的都督,又或者是入閣輔政,這個年紀都沒有太大問題。

因此面對李定國的詢問,他都是盡量的回答,例如眼下……

“殿下,我看《政治論和《戰爭論,總感覺有些相通,這是為什麽?還有《戰爭論開篇那句‘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您能給我講解一下嗎?”李定國看向了朱由檢,而正在辦公的朱由檢聞言也停頓了朱筆,他剛準備開口回答,卻見朱慈燃興致勃勃的抱著《基礎物理,立馬就招呼道:

“燃兒,先聽這個問題的解答。”

“喔……”聽到朱由檢叫自己,朱慈燃才不舍的放下手裡的書,然後沒有精神的參與到了政治和戰爭的話題裡。

看著朱慈燃懶洋洋的模樣,朱由檢只能在心底歎了一口氣,繼而才解釋道

“戰爭就是政治,戰爭本身就是政治性質的行動,從古以來沒有不帶政治性的戰爭。”

“政治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再也不能照舊前進,於是爆發了戰爭,用以掃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礙。”

“障礙既除,政治的目的達到,戰爭便得以結束。”

“如果障礙沒有掃除得乾淨,戰爭仍須繼續進行,以求貫徹。”

“簡單來說,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而戰爭是為政治服務的。”

“例如眼下的南亞諸藩戰爭,國朝為什麽要去打遠在萬裡海疆之外的當地?”

朱由檢解釋之余,考校般的詢問,而朱慈燃則是搶答道:

“為了金銀,為了土地,為了人口市場!”

朱慈燃只看到了表層的東西,但眼下的他也不過八歲,能說出這些已經不錯了,而朱由檢則是把目光放到了李定國的身上。

面對詢問,十歲的李定國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想了想後才說道:

“為了資源和市場,另外就是把藩王冊封出去,將原本國朝內部不安因子排出,這麽一來不僅能解決藩王的問題,還能從藩王手中獲取土地和金銀。”

李定國說的比朱慈燃更全,但也漏了許多關鍵的東西。

對此,朱由檢低頭處理奏疏,並補充道:

“還為了維持大明的宗藩體系,建立起屬於大明宗藩體系的經濟圈,保證大明的正統性。”

他說著,而李定國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朱慈燃則是感覺在聽天書。

他瞧著朱由檢不開口,又偷偷摸摸的拿起《基礎物理看了起來。

李定國見狀,也重新拿起了《政治論,而朱由檢則是在為手中的奏疏而頭疼。

他手中的奏疏是戶部的,來自畢自嚴所寫。

這份奏疏通篇都在哭窮,而哭窮的原因則是畢自嚴盯上了國帑的那幾千萬兩金銀。

當然,戶部也確實窮。

去年秋稅征收後,讓人跌破眼鏡的是,田賦並沒有收到五千五百萬石米麥,而是只收到了四千九百萬石。

原因比較簡單,那就是幾省的大旱導致各地糧食絕收。

盡管入春以來下了雨,旱情在減退,但去年因為大旱而絕收的百姓依舊需要朝廷為其解決春種到秋收這幾個月的收入和吃飯問題。

畢自嚴的奏表裡,明確提出了最少有七百萬百姓受災需要撐到秋收,算上陝西、山西、湖廣和廣東的災民,合計約一千三百萬人受災。

這佔據大明十一分之一的人口受災,對於大明的財政考驗自然很大。

內閣和六部給出的方案,依舊延續了朱由檢制定的“以工代賑”方案。

基於瀛洲南部水泥場的投建,瀛洲在保障自身建設下,每月可出口六十萬石水泥,能修建二百裡水泥路。

因此,工部給出的建議是,把把瀛洲這六十萬盈余的水泥,按照一年七百二十萬石的配額,分別直接調給湖廣和南直隸,尤其是湖廣的荊州、襄陽、鄖陽三府。

目前湖廣只有這三府是直接受災的情況,用湖廣、南直隸年產的一百五十萬石水泥,加上瀛洲的七百二十萬石來以工代賑可以解決當地百姓的就業問題,還能修建二千七百裡府道,一舉兩得。

按照戶部的估計,湖廣和南直隸一共有一百多萬直接受災的百姓,以及三百多萬糧食絕收的百姓,合計在四百七十萬左右。

工部給出的標準是,每個地區一百二十天工期,工錢十二文,預計招工一百四十萬人,賑災公款二百八十萬兩,工期結束後每個工人收入一兩四錢,可購買三石米。

這看似不錯,但朱由檢卻起了疑心。

涉及水泥府道、南直隸、湖廣,這事情由不得他不上心。

誰知道是不是畢自嚴聯合地方士紳來以工代賑,用朝廷的金銀來恩德百姓?

“讓崔應元查一查南直隸,看看南直隸是不是有那麽多受災百姓。”

朱由檢對王承恩交代了一句,隨後才低頭繼續看起了畢自嚴的奏疏。

後續的奏疏裡,廣東四府受災百萬人,畢自嚴請調交趾一百五十萬石水泥前往廣東以工代賑,工期一百五十天,工錢十文,招工三十萬人,賑災公款六十萬兩。

至於陝西和山西,以及北直隸的宣府,三地合計受災八百萬人,山西為最,受災四百余萬人,宣府六十余萬人,陝西三百四十余萬人

這三地裡,工錢定價均為十文,而三地募工分別是山西一百萬,宣府二十萬,陝西一百萬,三地工期一百五十天,賑災款項為四百萬兩銀子。

不僅如此,工部請禦馬監則是從三月開始,將各地糧食運往山陝,平抑糧價,將糧價維穩在四百文的價格,直到九月。

九月北直隸的番薯成熟後,再調五百萬石番薯前往山陝直接賑災。

也就是說,朝廷眼下需要直接調七百四十萬兩現銀。

另外想要平抑山陝糧價,讓山陝受災八百多萬百姓吃口飽飯,這又最少需要兩千四百萬石米麥,另外後續還需要調五百萬石番薯。

米麥是會損耗的,尤其是運往內地,哪怕走水運,頂多也就運到洛陽,剩下六百多裡路,最少要損耗四分之一的糧食。

總的來說,便是七百四十萬兩銀子,三千萬石米麥,七百萬石番薯。

這盡數折色下來差不多是二千四百萬兩銀子,畢自嚴哭窮倒也不奇怪。

去年朝廷歲入四千九百萬石米麥,二千九百多萬兩稅銀,然而今年僅僅六部支出便是一千八百萬兩,軍餉支出一千三百萬兩,合計支出三千一百萬兩。

因此,在年初時,朝廷就已經向朱由檢申請調撥了二百多萬兩的金融司鑄幣銀。

不過即便如此,鑄幣的銀子依舊還有二千一百多萬兩,黃金更是有一百五十四萬兩。

如果再加上銅,那三項折合為白銀價格則是四千二百多萬兩銀子。

這還是黃龍那一百七十多萬兩黃金,五百多萬兩白銀和一百多箱珠寶運抵的數額,如果等海軍都督府的金銀船運抵,那國帑的鑄幣金銀會達到六千七百多萬兩。

畢自嚴作為戶部尚書,自然知道國帑藏著多少鑄幣金銀,眼紅自然不奇怪。

只是他眼紅,朱由檢卻不能眼紅。

鑄幣金銀雖然多,但有一個問題存在,那就是它們都是海外運回的金銀,如果一下子投入市場,大明會瞬間遭遇通貨膨脹。

說句實話,明朝的戶部尚書在開源節流這塊做的不錯,但金融意識卻很差。

寶鈔這種利器,硬生生被皇帝和戶部尚書玩廢也是沒誰了,把寶鈔玩廢了,結果朱由檢得拿金銀鑄幣來一點點挽回百姓信任,給他挖了一個大坑。

不提鑄幣的事情,單單眼下大明的貨幣總量來說,一下子釋放外來的上千萬兩金銀,就足以對地方的物價造成衝擊。

大明的貨幣總量,也就是黃金、白銀和銅錢,這三項加起來折色為白銀,貨幣的價值也不會超過二十五億兩白銀。

當然,這是市面流通的,埋藏在地底的不算。

可即便如此,二十五億兩白銀的貨幣總量下,一口氣釋放上千萬兩外來白銀,那對於農耕文明無疑是一場毀滅性災難。

大明的白銀通脹因為歐洲三十年戰爭而變成白銀緊縮,眼下好不容易朱由檢把白銀緊縮的問題解決,如果他釋放太多金銀,就會導致通貨膨脹。

在南方釋放還好說,南方人口多,能容納的也多。

可在北方,尤其是在經濟已經幾乎不存在的山陝釋放這麽多白銀,那就有點炒高物價的嫌疑了,因為白銀很難流通起來,哪怕是皇店想要運送物資也很困難。

朱由檢想的從來都是用新幣換舊幣,然後隨著大明人口增長而慢慢釋放金銀,而不是有了就用。

畢自嚴的想法很好,但卻並不適用眼下的大明。

或許他是看到了早前朱由檢隨意支配海外金銀而萌發的念頭,但當時的朱由檢隨意支配海外金銀也是因為當時大明的局面是白銀緊縮。

眼下物價穩定,貨幣穩定,再使用大量海外金銀就不太好了。

因此對於這次賑災,朱由檢想了想後還是決定繼續使用糧票。

他提起朱筆把七百多萬兩銀子劃去,隨後直接寫下“一日工、三斤米”的筆跡。

盡管這麽一來,大明需要轉移更多的米麥前往山西、陝西,但最少不會讓當地的經濟繼續遭到破壞。

不過……

“山西和陝西的人口還是太多了……”

朱由檢之緊皺眉頭,他有個尷尬的點,那就是山西和陝西。

四年連續大旱之下,遷移陝西和山西的人口出去很容易,但等大旱結束,想把人遷回來就很難了。

關中養民二百萬不難,渭水平原在崇禎十七年大旱裡從未斷流,這代表關中平原的那一千多萬畝水澆地用於耕種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關中隻養二百萬人還是能養得起的,但問題在於剩下的二百多萬人遷移去哪裡。

遷移去河西,但河西後續似乎還有幾年旱情要爆發,到時候山高路遠,更難賑濟。

可如果不遷移去河西,那西北人口不足,明軍想要西征,就成了水中月,鏡中花。

而且西北人口不足,後續也難以掌控整個西域和中亞地區。

現在人口最多,但生產力和沙化比後世更嚴重的西域,注定易守難攻。

清軍在小溫暖期出兵,結果人口千萬的河西居然連南路的那兩三萬人都養不活,更別提眼下還處於小冰河期,而河西人口只有四百多萬的大明了。

除非明軍能用一萬人擊敗西域控弦數萬的葉爾羌和瓦剌,不然就老老實實的等火車修建起來。

西北的難題在這裡,不留人口,日後西征困難,並且對西陲的疆域掌控將是所有疆域裡最低的,因為沒有足夠的人口。

可留下人口,每年又得花費數千萬米麥來養活他們,進退兩難。

“陝西的大旱還有十二年,十二年足夠繁衍一代人了……”

思索過後,朱由檢還是決定再遷移陝西的百姓,而且這次還是要遷移四川,因為四川也有災民可以南遷。

他決定之余,馬車也抵達了軍備院城池的門口,並且停下。

朱慈燃連忙跑下了車,而李定國則是第二個跟上,不過他是為了拿凳子給王承恩和朱由檢下車。

車內只剩下朱由檢和王承恩,王承恩要扶朱由檢起身,而他也同時說道:

“陝西的災民,再遷一百萬前往四川,安置在川北的保寧、潼川、順慶,至於當地的八十余萬百姓,與重慶、瀘州、敘州的四十萬百姓一起南遷雲南吧。”

“四川抄查士紳家產後,不是得了一百五十多萬兩白銀和一百七十多萬石米麥麽?”

“傳令李邦華發一百二十萬石米麥給災民作為路費南遷,另外撥一百萬兩白銀交付雲南,告訴洪承疇,用這一百萬兩銀子好好安置這一百二十萬災民。”

朱由檢的話說完了,王承恩也扶著他下了馬車。

只是在下馬車後,王承恩猶豫道:

“殿下,川東那一百二十萬百姓,有一百萬都是之前陝北遷移南下的。”

“前年好不容易安穩了一年,去年遭遇大旱,眼下好不容易又安穩一年,剛剛春種結束又要他們遷移,這四年兩遷,會不會太傷他們了……”

“人都活不下去了,又管什麽傷不傷呢……”朱由檢搖了搖頭。

他也沒有什麽辦法,傷這一百二十萬百姓,花一百多萬兩銀子重新安置他們,總比花幾百萬兩讓那一百萬陝西百姓苟活要好吧。

前者傷民,後者殺民,兩者皆不討好,只能避重就輕。

眼下遷走一百萬人,陝西便只有三百八十多萬人了。

一百五十多萬在河套,二百萬在關中,還有三十多萬在漢中。

這樣布置,最少這三百八十萬人能在今年旱情烈度降低後,活出個兩年人樣。

“下官,恭迎殿下,殿下千歲……”

在朱由檢吩咐王承恩的時候,軍備院的大門打開,一直在這裡科研的畢懋康、王徵、宋應星、宋應昌等四人身著圓領袍走出了城門,身後帶著百余名翰林博士。

“第四版的蒸汽機弄出來了嗎?!”

一見到科研四人組,朱慈燃就怎怎呼呼的跑上了前,而畢懋康則是笑著躬身回應道:

“有了突破,大概距離其出來的日子不遠了。”

“快快快,帶我去看看。”聽到第四版蒸汽機有了重大突破,朱慈燃立馬央求了起來,讓人看著想不到他是當今太子。

“這……”畢懋康無奈笑了笑,抬頭看向朱由檢,而朱由檢也帶著李定國和王承恩走了過來。

剛才畢懋康和朱慈燃的對話他聽在耳裡,自然知道第四版蒸汽機的事情,因此詢問道:

“還有什麽難題?”

“沒有太多難題,主要還是熱效率和轉速問題,目前的熱效率在百分之五左右,轉速在一炷香二千二百四十轉,雖然超過了第三版蒸汽機,但還達不到第四版的要求。”

畢懋康說出了問題,緊接著有寬慰道:“這些問題,良甫都可以解決,只需要實驗便可。”

“果真?”朱由檢聞言看向了王徵,他沒想到王徵的速度居然這麽快。

“不敢欺騙殿下。”王徵作揖回應,並繼續匯報道:

“第四版蒸汽機雖然還需要實驗時間,但其搭載火車、輪船上的大概功率我們已經算出,大概如下……”

王徵說著,便從袖中拿出了兩張實驗草稿,而朱由檢接過後瞧著與比十九世紀末火車、輪船繁瑣的設計圖紙,隻感歎大明不是沒有人才,只是沒有人重用他們,挖掘他們罷了。

“第四版蒸汽機車重三萬斤,時速五十裡,能牽引六萬兩千斤貨物,十節車箱和兩節煤炭,可乘二百人,加注一次水,托運兩節煤車可以跑五十裡地。”

“蒸汽機船的蒸汽機更重些,十萬斤,九千料的船隻裝載蒸汽機後可以讓船隻時速達到五十裡左右,每兩千斤煤可以跑五十五裡。”

“九千料船隻可以裝載八十萬斤煤炭,四十萬斤水,再運載一百八十萬斤貨物。”

“基本每艘船要留四成載重水和煤炭,基本裝載一次,可以讓船隻對應的蒸汽機運作八到十六天,一口氣跑五千裡到一萬裡不等。”

“當然這是在河水裡實驗的結果,到了海上或許會打折扣,我們估計是效率會打八折。”

王徵有些謙虛的解釋,而朱由檢聽後卻十分精神:

“八折也足夠了!”

朱由檢算了算,軍備院的時速是時辰,而非小時,因此火車和輪船速度換算後,基本是十五公裡每小時。

這速度看似很慢,但已經達到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晚期的效率。

布置八十個煤炭、水站,七天的時間就可以從京城運送物資抵達四千裡外的嘉峪關,十二天就可以抵達尹犁河谷,十八天抵達中亞的撒馬爾罕。

如果還要去更西的地方,那即便是前往一萬三千多裡外的莫斯科,也僅僅需要二十二天。

蒸汽機船就不用說了,從天津出發,十三天抵達廣州,三十天抵達舊港,五十天抵達中美洲。

可以說,大明已經可以為第四版蒸汽機投入建設而做準備了,這也代表大明即將踏入工業革命……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