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老,萬歲給孫傳庭發尚方寶劍了……”
宮廷裡的事情瞞不過外廷,當朱由校開口要給孫傳庭發尚方寶劍,消息就已經開始往外傳了。
躺在躺椅上,告病假的顧秉謙得知這個消息,他緩緩的睜開了眼睛,望著天花板許久後,他又平澹自然的合上:
“看看下面人的反應,府裡暫時別做出什麽反應。”
“是……”掌事老老實實作揖應下,而顧秉謙的模樣也讓他知道該怎麽安排了。
他退出庭院,隨後安排人去吏部和內閣,繼續為顧秉謙告病假。
看得出、孫傳庭的這件事情,在最終結束前,顧秉謙是不會輕易站出來被火燒的。
現在走出去就是被下面的人架起來烤,他顧秉謙何德何能被人推上去和齊王打擂台。
一把老骨頭,恐怕會還沒上台就要散架了。
“爹,我聽說您又告病假了?”
顧秉謙躺著正舒服,他的長子顧台碩穿著道袍走到了庭院裡。
顧秉謙瞥了他一眼,隻覺得顧台碩有些坐不住,臉上略微有些焦急。
顯然,被罷官兩個月讓他有些煎熬。
“碩兒,誰讓你來問的……”
顧秉謙再度合上眼睛,看也不看便詢問,而顧台碩則是坐到了跟前,有些躊躇道:
“不是旁人讓孩兒來問的,是孩兒有些慌張。”
“下面的人每日登臨家門,孫傳庭的事情一日不解決,我顧家的事情就一日解決不了。”
“爹,您說我這個中書舍人,還能當回去嗎?”
有什麽樣的爹,自然有什麽樣的兒子。
顧秉謙是個官迷,顧台碩也差不到哪裡去。
只是他的這話在顧秉謙聽來有些好笑,他撐起了自己,然後睜開眼睛坦然道:
“你這個官能不能坐回去,爹有四分把握。”
“還有六分呢?”顧台碩略微皺眉,而顧秉謙則是坦然道:
“還有六分在殿下那邊,這事情什麽時候結束,也得看殿下什麽時候想結束。”
“下面的人以為他們權力大了,就可以和殿下談條件了。”
“他們忘了殿下還年輕,若是殿下老邁,這樣的威脅也就受了,為了天下太平。”
“只是眼下新政還在推行,萬事都沒有定數他們就站出來,一旦露了把柄,殿下不介意殺雞儆猴。”
“這種時候,我們顧家不能露把柄。”
“所以爹您才不斷告假?”顧台碩稍微理解了,而顧秉謙之後的點頭也確定了他的猜想。
“罷免人很簡單,甚至不需要理由,但要殺人就得需要理由了。”
顧秉謙侃侃而談,而顧台碩也仔細聆聽。
“早前殿下殺了那麽多人,現在下面的人早就學乖了,在南鎮撫司的文牘庫裡,他們每個人乾淨的和紙張一樣。”
顧秉謙解釋的很全,但顧台碩卻疑惑詢問:
“那我們為何還告假躲避家中?”
“躲在家裡,實際上就是不想讓家裡人惹麻煩。”顧秉謙看著事事都要問清楚顧台碩,略微有些失望。
在官場事事刨根問底,這樣的人走不遠。
“好了,有的事情爹也不能和你說,你老老實實和你弟弟在家裡讀書便是。”
顧秉謙不想再說,他感覺這種事情和顧台碩說了,以他的腦子,聽得太多不是什麽好事。
顧台碩對此也很是無奈,但他爹不說,他也不能問,因此只能作揖退出庭院。
和顧秉謙一樣,施鳳來和馮銓兩人躲得更乾脆,兩人一口氣就告假一個月,算上之前的兩個月,已經一口氣三個月沒有上朝、沒有前往外廷處理政務了。
他們倆和顧秉謙一起,三人都是狐狸。
畢自嚴也是狐狸,但畢自嚴手頭的事情太多,根本處理不過來,因此只能硬著頭皮上朝。
顧秉謙的告假,忙壞的是新上任的內閣次輔袁可立。
這個從關外三府赴京就任的閣臣,連一口熱茶都沒喝,便換上了官服開始處理內閣堆積如山奏疏。
好在有孫承宗幫襯,事情雖然多,但處理的也很快。
處理事情之余,他也在觀察京城的時局。
總的來說,主動權還是在齊王府那邊,顧黨官員把事情鬧到這種地步,除非朱由檢點頭,不然他們就做不回齊王黨。
“好了,都處理完了,可以送往齊王府和養心殿了……”
將今日需要處理的奏疏進行匯總之後,六十七歲的袁可立將奏疏推到了六十六歲的孫承宗面前。
此時已經是深夜,二人共同在文華殿班值,除了門口的翰林編撰外,便只有在外廷行走的皇城三衛士卒了。
孫承宗接過了奏疏,只是稍微整理了一下後,他的動作忽的一滯,隨後抬頭對袁可立道:
“孫傳庭的事情,近來討論的人很多,今日萬歲又下發尚方寶劍,恐怕事情不會那麽快結束。”
“事情鬧成這樣,能輕松結束倒是奇怪了。”袁可立端起一杯熬夜的茶,不緊不慢喝了一口。
孫承宗見狀,也緩緩摘下了自己的烏紗帽,抱著烏紗帽坐到了一旁,然後才道:
“這事情本該沒有那麽多爭議,眼下鬧出這麽多爭議,恐怕牽扯了你我不知道的事情。”
雖然是內閣閣臣,但孫承宗能收到的信息也很有限。
相比較他,反倒是袁可立對於眼下這件事情了解的更為透徹。
他將茶杯放下,緩緩摘下自己的烏紗帽,隨後才道:
“大旱橫行之下,土地無法耕種,只有投入沒有產出,這種情況下百姓是很難熬的。”
“大明熬了三年,百姓也熬了三年。”
“眼下是中小地主熬成了富農,富農熬成了貧農,貧農熬成了災民,災民熬成了死屍。”
“這麽多人都在阻攔那孫傳庭,說清楚些,無非是瞧上了百姓手裡的田地。”
袁可立舒緩了一口氣,接著又說道:
“這大旱三年,朝廷總計發出一千七百六十七萬四千兩賑災銀,四千三百二十七萬六千三百石賑災糧。”
“官員想要吃下錢糧,士紳想要兼並土地,兩者不謀而合,又或者一拍即合,這事情自然就難為了起來。”
袁可立的話把事情說透了大半,而孫承宗聞言也湊上前皺眉接茬:
“你的意思是,官員貪墨錢糧,故意不讓錢糧流入民間來平抑糧價,故意把百姓熬窮,然後讓士紳出來低價購買田地?”
“呵……”袁可立無奈冷笑,搖了搖頭道:
“這種手段,你也不是沒有見過。”
“當年沉一貫等人在浙江,每年江南遭遇水患時,他們表面積極籌措賑災,暗地裡賑災磨嘰,等江南的災民活不下去開始賣田的時候,他們就開始大肆買田賣糧了。”
“田地買了大半,或者買到手裡沒了銀子,他們才慢慢開始賑災。”
“在我看來,眼下那所謂的齊王黨、顧黨、燕山派,實際上和當初的浙黨都是一樣的。”
“那孫傳庭抓官拿官,表面是查貪腐擋了官員貪汙的事,實際上是擋了地方士紳的財路,擋了朝中大員的財路。”
“若非如此,朝中百官為何揪著他不放?”
“這一場場大旱下來,也不知道肥了多少士紳糧商,又漲了多少貪官汙吏的氣焰。”
“殿下讓孫傳庭在下面拿人,算是給他們一個警告。”
“只是眼下看來,利欲熏心之下,他們怕是連死都不怕了,又怎麽會怕殿下?”
袁可立的話通俗易懂,這份眼光僅僅放在軍事上倒是十分屈才。
孫承宗聽著他的話,手指頭忍不住在桌上敲打,數秒後他又忍不住開口道:
“糧商、士紳、豪強、官吏……”
“這盤根錯節的勢力,想要收拾也不是那麽簡單的,一個不小心又是一場大桉。”
“不是一不小心是一場大桉,而是這事情已經是一場大桉了。”袁可立打斷了孫承宗的話。
他坐在位置上,雙手緊緊抓握著扶手,面上端嚴:
“我朝的土地兼並問題,已經到了兼無可兼的程度。”
“歷朝歷代要解決這個問題,無非就是開源、節流。”
“開源、無非就是增加土地,引進新作物、興修水利、鼓勵開墾荒地、對外擴張……”
“節流、無非就是減少人口,對內對外戰爭或天災罷了。”
“殿下引進了番薯,馬鈴薯、西紅柿等各種作物,又對外擴張,讓大明增添了上億畝土地,鼓勵百姓開墾出了數千萬畝荒地,這些你我都看在眼裡。”
“唉……”袁可立歎了一口氣,緊接著又道:
“百姓的數量太多,士紳豪強兼並土地的速度太快。”
“泰昌元年開始下發的田地,有多少存在,因為這一場大旱被兼並走?”
“海外的上億畝耕地是多,可遷出去的人也多,不可能把沒地的,地少的人都分出去。”
“士紳這邊,殿下把握不住的話,天下遲早還是得亂。”
“不如一刀切?”孫承宗忍不住開口,所謂一刀切也就是打土豪分田地,可這種事情新興王朝能做,大明卻不能做。
這不是朱由檢想不想做的關系,而是涉及到有沒有人支持他做的關系。
分田地?分誰的地?是分齊王黨的地?還是燕山派的地?又或者是分五軍都督府的地?
在這個時代,土地就是生產資料,每個得了勢的人都需要它,沒有得勢的人更需要它,誰都不願意放手。
你朱由檢今日可以革了齊王黨的命來分田地,明日就有可能分燕山派的地,後天就有可能分五軍都督府的田地。
手下的將領看到這種情況,會不會心寒?兔死狐悲這種情況會不會發生?
除非政權和舊王朝一點關系都沒有,不然想要革命就是在沒打基礎的地基上蓋房子,遲早得垮。
因此,孫承宗說出這句話後也察覺到了不對,連忙改換口風道:
“事情怎麽做,殿下心裡應該是清楚的,他眼下按兵不動,或許是在等機會。”
“或許吧……”袁可立附和了一聲,但他心裡清楚,這個問題僅憑朱由檢一人是很難解決的。
這個問題從封建專製開始時就存在,但凡有人能解決這個問題,那王朝三百年大限就不會讓統治者畏懼了。
唯一沒有擴充土地,向外開拓,還延續了統治的是南宋,然而南宋走的實際上卻還是鼓勵百姓從商,然後加大各項稅收壓榨百姓。
朱由檢若是願意壓榨百姓,那他也就沒有必要和諸多黨派鬥爭多年了……
事實也證明了,朱由檢沒想過壓榨百姓來換取王朝延續這條路。
袁可立和孫承宗在議論朱由檢,而朱由檢卻站在齊王府那空曠寬廣的承運殿內,仰望頭頂上那面寬大的《大明坤輿總圖。
孫傳庭遭遇這麽大阻力的原因,他比誰都清楚,畢竟就是他讓孫傳庭擔任的巡撫。
說到底,當時是他分身乏術,京城需要他,而地方也需要他。
這種情況下,他只能把孫傳庭當做是自己的分身,讓孫傳庭去做了一些本該是他,也只能是他去做的一些事情。
巡撫天下……
這件事如果是朱由檢自己做,下面的官員恨不得把嘴巴縫起來,沒有人敢站出來唱反調,但事情變成孫傳庭來做後,事情就不同了。
這就好比一個公司裡,貪腐的人或許不敢在東窗事發後直面老板,但他一定會對審計的人狺狺狂吠。
孫傳庭眼下和朱由檢站在一條線上,說到底,他們都是在對抗土地兼並這種大勢所趨的事情。
在大勢下,兩人的力量顯得微不足道。
土地兼並在古代,基本上是一個根本上無解的問題,因為土地在古代是唯一一種具有較高價值的財產。
當然、在某些局部場合中,牛羊牲畜、桑樹蠶絲、作坊商鋪也都是財產。
只是在更大的范圍內,唯一普遍和常見的財產形式就是土地。
如果一個人要借筆錢治病或者安葬家人,唯一可供出售或者擔保的財產也只能是土地。
如果一個人想要擴張自己的財富,唯一可供投資的去向也是土地。
如果一個人要送別人一份重禮,最貴重的禮物更是土地。
如果一個人去世了,最值得關注的遺產還得回到土地身上。
因此,只要有財富的流動,就必然有土地的流動,除非一個國家正常的財富流動完全靜止或者被徹底破壞,否則土地的流轉就是無法以任何人為手段阻攔的需求。
這裡的流動絕不僅限於土地所有權,而是指更多的層面。
朱由檢這樣的現代人對於土地的理解基本限於所有權和租賃權兩種形式,法律專業的還知道一些法定的用益物權形式。
然而,在他來到大明的這麽多年,實際上他大抵是清楚了解了土地在這個時代的價值。
一塊土地上可以變出田面/田底、死賣/活賣、死當/活當,短佃/永佃等各種法律規定的,或者當地風俗和習慣形成的交易模式和安排。
明代的交易習慣大致可以把土地分出兩層來處理,也就是田面和田底。
這兩層可以分別轉讓或者處置,而這些交易模式和安排並非《大明律事先設計的,條款也未必得到朝廷和《大明律的保護。
這種模式,是在《大明律的框架下,為了滿足市場的實際需要,而被百姓和士紳豪強在自覺中、或不自覺中發明創造出來的。
有些安排的目的甚至就是為了規避和突破《大明律的限制,比如明代附帶祖墳土地或者名義上屬於宗族的土地在各地也都有一些交易和流轉的辦法。
從朝廷的角度看,想要用死制度禁止活人搞一切財富流轉和土地交易,則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
這是往細裡說,若是再往大一點說,雖然農業社會是一種非常穩定的社會模式,但是農業本身其實極為脆弱。
即使是後世,農業仍是一種收入微薄、且極易受到旱澇、病蟲害等外部因素干擾和打擊的行業。
分散的自耕農想要長期維持正常農業生產和土地分配秩序的場景隻存在於環境風調雨順、朝廷運轉良好的特定歷史時期中。
講得簡單粗暴點,哪怕沒有官府或者大地主等各種現實因素,也必然會有部分農戶因為天災、疾病、管理不當等各種原因破產,也必然會產生貧富分化。
只能說農戶擁有的土地越多,抗風險的能力相對越強。
不過反過來說,如果真的有這麽一段風調雨順的好時光,那麽不斷增長的人口和日漸繁榮的商業也會破壞靜態的土地分配秩序。
人均一兩畝土地的分配,哪怕再平均,實際上也很脆弱,這點和朱由檢分地給百姓,卻一直改善不了百姓的生存環境是相通的。
大旱前,朱由檢是保證了絕大多數百姓手裡都有兩畝到三畝耕地,少量甚至擁有十畝,二十畝。
然而,一場大旱下來,土地兼並的速度比朱由檢想的還要快。
他想抑製土地兼並,給百姓更大生存空間的想法和計劃,實際上因為三年時間的天災大旱,這個計劃在許多省份已經宣告破產。
計劃的失敗,讓他算是明白了許多道理。
在這個時代,想要維持一種穩定土地分配秩序,或多或少需要湊足五條硬性條件。
首先第一條就是風調雨順,沒有嚴重的旱澇,農業生產比較穩定。
第二條,朝廷的運作必須相對良好且維持成本不高,使得每個百姓可以享受一些起碼的官府福利,比如蠲免等福利,讓農戶分攤到的財政壓力比較低,相應抗風險能力比較強。
第三條、必須地多人少,土地供給比較充分,或者土地增長速度要和人口增長速度相當。
第四條,民間市場不活躍,土地流轉的需求比較低、百姓普遍貧窮以至於沒有可供流動的財富。
第五條,新作物的引進,使得土地糧食產量增加,這也變相延緩地多人少的問題。
這五條,基本上就解釋了為什麽很多封建王朝早期土地兼並問題不尖銳,就是因為上面這些條件相對比較容易被滿足。
只是這些條件其實都不是人力可以控制,所以想要設計一個政治制度來固定這些條件始終不變是做不到的。
朱由檢最開始能分地,是因為他帶著一群沒有土地的人分了土地。
但現在的問題是,他帶的那批人都分了土地,並且許多人還參與了天災下的土地兼並。
這種時候,他想用參與了土地兼並的人來解決土地兼並,這等同於是讓下面的人表演“我殺我自己”。
好在朱由檢給自己留了一條退路,這條退路也就是當初分田時制定的一條政策,即“土地屬於禦馬監,土地不可買賣”。
說到底,分了那前前後後近兩億畝耕地的百姓,都是禦馬監的佃戶,只不過他們的自主性比佃戶更大, 上面沒有一個地主管著他們罷了。
不過,一旦朱由檢開始要管,那分出去的地,實際上是能追查回來的,因為這些地名義上都屬於“朝廷的地”。
這也是為什麽孫傳庭每去一個地方巡撫,都能抓到一批“大魚”的原因。
事情繞了回去,繞到了泰昌元年的局面。
當初的朱由檢需要培養一個不沾染太多利益的新興組織來解決土地兼並,給百姓分地,而現在的他又需要一個新興組織來將兼並土地的人給收拾,將被他們兼並的土地給吐出來。
孫傳庭目前是一個執行人,但他一個人的能力有限,能組織的規模也有限。
當然,更困難的點不是在怎麽對付人身上,而是怎麽對付天災上。
天災不消除,那即便朱由檢將田地都收上來分給百姓,但一場場大旱,再加上一場場人禍,百姓手裡的田地怎麽被分下去的,就會怎麽被兼並回去。
這場天災的時間太久,朱由檢等不了,因為等下去只能等出百姓造反,所以他只能先用一個辦法安撫百姓。
“工業革命……”
站在《大明坤輿總圖下,朱由檢喃喃自語。
他的目光放在了南亞上面,因為這裡擁有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
人口就是市場,這裡加上大明,以及大明的藩屬國,世界二分之一的文明人口都將會成為大明的經濟市場。
只要這種時候大明踏入工業革命,那土地兼並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工業革命會把土地作為絕對生產資料的地位給拉下馬,到時候他再想動手,也就輕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