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橫垮近千年,
歐洲:范圍面積數百萬平方公裡的地域,至少有五部歐洲。
中歐。
維京北歐(加上我們盎薩蠻子),
地中海南歐,
斯拉夫東歐,
兩牙半島跟法蘭克的西歐。
這就跟一個老外看了部唐朝女皇劇,得出,“華夏古代”女人是可以當皇帝的一樣。
你要說他錯也沒有,但是這四字包含幾千年,范圍太廣,除了唐朝也沒有女皇產生過。
如果有人這樣說,你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他,說的不對,除非縮小范圍,
給出精確地理位置跟時間。
確實時間後,
接著說說水的概念。
在基督教中,水是一個重要的象征,常被用來表達神的恩典,潔淨和重生的意義。
洗淨罪惡和重生:在新約聖經中,洗禮是一個重要的儀式,被用來象征罪惡的洗淨和信徒的重生。
約翰福音3:5中說道:“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這裡的水指的就是洗禮的象征意義。
水的生命和滋潤:在聖經中,水也被描述為生命和滋潤的源泉。
傑裡邁亞書17:8中說:“他要像樹栽於水旁,在河邊扎根,炎熱來到,並不懼怕,葉子仍必青翠,無慮年荒不凋。“這裡的水象征神的供應和滋養。
洗淨罪惡的能力:在聖經中,水被用來描述神的恩典和能力來洗淨人的罪惡。
以賽亞書1:18中說:“耶和華說:你們來,我們彼此辯論。你們的罪雖像丹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朱紅,必白如羊毛。“這裡的雪白和羊毛指的是水的潔淨力量。
這些經文和描述表達了基督教中對水的重要性和讚美,水被看作是神恩典和救贖的象征,能潔淨和滋潤人的心靈。
羅馬時代大量的浴室,大量流傳下來的修道院插圖,大量的壁畫,都有關於沐浴記載跟佐證。
接著會有人提出,某某名人不洗澡,宣誓苦行,宣誓一輩子就洗三次。
如果大家都不洗,為啥你要特別提出?
這可以反向驗證,反而大多數人都愛洗澡。
“歐洲洗浴文化史”說的,某些苦行僧從來不洗澡,並引以為傲,他們是想說明自己不需要通過洗浴來恢復精神。
(這是出版於2001年,德國作者考證的書)
聖西蒙斯迪萊特任憑蛆蟲在他發炎潰爛的傷口上拱動,而絕不予以清洗(狠人)
隱士聖亞伯拉罕50年不洗澡也不洗腳(狠人)
西爾維亞一位聖處女年逾60,且沉痾難愈,但“除了洗一洗手指以外,絕不願意清洗她身體的任何一個部分”(狠人)
聖阿曼從沒見過自己的裸體是什麽樣子(我不信)
聖尤弗拉西亞稱,自己探訪過一座修道院,裡面共有130餘名修女,她們從不洗腳,而且一聽說“洗澡”這個詞就作嘔
(有沒有一種可能,你們那時代,洗澡這詞跟有些肮髒名字發音很近?)
(比如beach跟bitch,你們聽錯了,才想吐。)
引自《西方文明的另類歷史》
(掛號為作者吐槽)
.
接著有人會跟你引用這些人名,哪怕看了很多次,查了他們典故,這些人的名字我還是記不住,
但是這些人都是僧侶,而且你看看他們說的話,發炎有蟲都不洗,
聽到洗澡就想吐,你們相信嗎? 這種例子哪怕有也就是少數特例。
等於驗證那句老外說,我看了中國古裝劇,古代女人是可以當皇帝的。
查理曼本人有關於他的洗澡還有游泳記錄。
那時代還有所謂的“集體洗禮”。
就是本書這時代。
備注:英格蘭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奧蘭曼”,他就很喜歡洗澡。
.
接著提問題的人,把時間拉後,那查理曼之後呢?
12-13世紀,《Tristan and Iseult》(特利斯坦和伊賽特)裡面主角說道:劍刃未飲仇人之血,有何面目沐浴潔身?
有點裝逼,有點帥,這台詞!
這個故事是關於康沃爾騎士特裡斯坦和愛爾蘭公主伊索爾特之間不正當愛情的悲劇。
它描繪了特裡斯坦護送伊索爾特從愛爾蘭去嫁給他的叔叔康沃爾國王馬克的使命……
作者不詳,影響後代騎士愛情文學很深。
還有很多書都寫到沐浴,也沒啥教會出來說什麽,有也是少數的特例。
13世紀的法國,浴場多的要死。(混浴)
而當時混浴的風格,造成很多那種疾病流行……就是那種。
到了15世紀之後,黑死病跟那種病的蔓延,公共浴場也逐漸沒落。
但所謂中世紀時間,差不多也到這時期為止,
後面的不需要再探討了。
.
還有很多著名的網上台詞
當時人傳言水會讓人生病,
還把虱子當成“上帝賜予的珍珠”!
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
只在出生時和婚禮前洗過兩次澡,
而別人抱怨她的手和指甲太髒,
她還很自豪地回答:
“可惜你沒看到我的腳啊!”
(上圖,腳氣美少女是吧,但圖還挺好看)
.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每年隻洗一次澡,
這兩位前一位我能還算是中世紀的,後一位都是哪跟哪……
.
混浴男女達成交易,乾那種事,傷風敗俗,傳染疾病,引發多次禁令,這是有的,
但時間跨度不長,范圍也有局限,也沒有被有效禁止,
還有黑死病之後,人們不死澡,這個就要分析時人的醫療概念,去做出解答,但實際上在沒有受到波及,或者已經過去的地區,依然有著史料留存:洗澡真他喵開心啊……
大概是這樣的。
.
還有發明香水就是因為不洗澡壓抑體臭?
可香水的歷史非常悠久的,
並且還很多人都拿法國國王來舉例,時間點也不是所謂的中世紀,我就覺著很奇怪?
.
我最近還發現一件事,在我查找農業種子收獲比時,曾有人告訴我,
中世紀的收獲比,大概是4比1,
我在其他書本章說也見過這句話,
我就想,這句話是怎麽來的?怎麽推敲的,
直至上月有天,我寫鷹磅相關資料時,在一個國內關於經濟的網站,叫啥我忘了,看到有人貼出學者的研究,其中就提到一句,
根據考證,將莊園局部范圍,進行各種比對分析,某段時期到……,收獲比大約是4比1, 接著在技術提升下……
他喵的,我當時愣了很久,難不成這句話的源頭出處就是這裡,
這是學者討論的成果,肯定嚴謹,
我只是吐槽,很多人頭尾去掉,這用上這句結論,說成中世紀農作物收獲比4比1,接著傳遞下去……
叫啥經濟網的,我忘了。
(以上的書本,能入正的我都有買,或是加中世紀群問看過這些書的書友,有些是網絡整理,若有缺漏,不全,錯誤,歡迎告知)
.
我最近在啃那些北歐語言的維京詩歌,
我對於維京時代,突然產生新理解,
以前真的是:搶錢搶糧搶女人,
我看你不爽零元購,把你掛了,
銅鑼灣只有一個……
寫港影文串詞了,重來。
我們維京人牛批666,大概是這樣,
看了丹麥人故事這書,以及一些氏族詩歌後……
那種感覺很難形容,好像突然有一點感悟到他們的內核。
感悟到他們神話的迷人。
還看了一部冰島維京戰士的電影。
他喵的,有瞬間我變成維京粉,
打字時想到主角這醜惡的嘴臉…….
“讓英格蘭再次偉大!”
我tui!
雖然用上翻譯器,或者外網提問依然無法理解這些詩歌,跟看天書一樣,
但有新的理解的話,我會貼出來。
但是維京效力過後,我覺著主角還是很帥的。
繼諸王之業,開萬世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