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萬般瑣碎》第13章 那1抹土黃(1)
  目之所及,皆是觸目驚心的蒼黃!

  那是雄渾的黃河水啊,它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流經中原數省,大氣磅礴地在中國版圖上書寫一個“幾”字。這是古銅色的黃土地啊,它見證過五谷的培育,經歷過風吹雨淋,悄無聲息地描繪中原地區萬物生長的畫卷。在黃水滋養的黃土地上,小麥色的黃種人在從容不迫地建構自己的文明。

  厚重的歷史時間感和廣闊的空間開放性使這塊土地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黃河流域崇尚茁壯堅韌的生命形態和雄渾有力的審美品格。這種硬朗雄壯總使人將黃河與土黃色聯系起來。這不僅與黃河給人帶來的強烈衝擊力有關,更與它滋養的黃土地、孕育的黃種人以及匯散的支流水有聯系。文明是流動的,顏色也是流動的,因此這一抹土黃色在時空中不斷變幻、延展,最終構築起中華文明的底色。

  聽!那從黃土地上傳來的歌謠,訴說著農業耕種的辛勞與幸福。

  《漢書·溝洫志》曰:“中國川原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為宗。”典籍中的“河”自然是指黃河,將“黃河”尊為“四瀆之宗”、“川原之首”,足見先民對黃河的崇拜和敬畏。為什麽先民如此看重黃河呢?眾所周知,黃河流域是中原農業生產的發祥地之一。這裡泥沙堆積土壤肥沃,支流眾多供水性好,天然屏障較為封閉,在種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這塊4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地成為早期先民生存的福地。北以長城為界,南以秦嶺當邊,西自日月山,東抵太行山的這塊受黃河滋養的黃土地見證了先民們集體耕作的場面,聆聽了上古時期的歌謠。後世的我們在考古發現的基礎上合理想象力求回歸真實的歷史場景中。那是一處距今5000年之久的東灰山遺址,五谷炭化種子訴說千年前多樣的種植類型;這是一處距今4000年之久的矬李遺址,殘存的溝渠遺跡難掩先民興修水利的意識,此外,大大小小的出土礦坑揭秘了農業工具由簡易木石到複雜金屬的進步。相較於同時期的其他文明,黃河流域的農業文明處於領先地位,這也奠定了此後幾千年黃河流域農業種植的基礎。

  農業的發展直接加強了先秦時期勞動民眾與黃土地的聯系。這份聯系時間愈久愈鞏固,幾千年來,農民始終處於“人——地”關系框架中,甚至還衍生出一些安土重遷、厚土文化的思想。另外,在人地關系的交互作用中,最容易出現的文化形式是民歌民謠。民歌民謠的存在為我們恍惚淺淡地窺見那片黃土上的勞作場景提供了可能性和審美性。《擊壤歌》中記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迎朝霞出工、伴夕陽歸家,求食於田、求飲於井,寥寥數筆,樸實恬淡的生活勞作圖躍然紙上。此民歌在傳達對農耕生活的滿足之余,也點明順應自然變化的生態觀。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民歌民謠融入特色方言、風俗習慣之後,顯示出迥異於其他地區的民歌形式,比如四川、山西、山東對同宗民歌《繡荷包》的不同演繹。因著黃河流域獨特的氣候條件、水文條件和社會勞動狀況,世居於此的民眾還創造出勞動調子、小號和秧歌等多種民歌形式,這些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產物,除去娛樂放松功能外,還是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比如河南民歌“風來了,雨來了,漫漫黃水壓過來了”反映的是第六次黃河改道、人民流離失所的社會現狀。對於知識有限的勞動人民而言,民歌民謠或許是民族記憶的最好載體。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這糧不僅是物質之糧,更是精神之糧。勞動人民記憶的載體、早期文化的藝術形式——民歌民謠在黃土地上野蠻生長。此外,黃河流域的先民在漫長的生產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他們上尊天時、下重地利、中求人和,始終強調把天地人統一起來,不自覺地流露出和諧共處的生態觀。

  看!黃河旁聳立的水利工程,宣告著千年水患的結束和幸福生活的開始。

  很難想象, 如此清澈、歡脫的“孔雀河”在黃土地上打幾個滾後,一下子變得雄厚渾濁,連名字都變得那麽適切——黃河。那麽,黃河是什麽時候形成的呢?目前學界普遍認為黃河於晚更新世形成的,大約距今約在10萬至1萬年。但是初步形成的黃河桀驁不馴、脾氣暴躁,大大小小的改道高達26次,潰堤泄洪就更不必提了。歷史上曾記載,黃河曾發生過6次大規模改道。最早一次的黃河改道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黃河於宿胥口(今滑縣東)第一次改道南遷,從黃驊和海興之間注入渤海。在此後的數千年中,黃河數次易道。細究下來,我們很容易發現,這六次大規模改道並非都是自然原因導致的。比如黃河的第三次改道,正值南宋時期,東京留守杜充為阻金兵南下在李固渡西面扒開河堤,使黃河水改向北為向東流,在今山東流域匯入泗水,奪淮入海。這次改造最大的影響是黃水不再向北進入河北平原。再如第六次改道,1938年國民黨在河南花園口扒開河堤,企圖以泛濫之水阻敵西進。這次黃河決堤使豫皖蘇三省成為汪洋大海,兩岸百姓流離失所。此次改道最大的影響是黃河由江、淮入海,形成一次人為大改道,直到1947年堵口,黃河才回歸故道。新中國建立之後,黃河流域的“水土”關系又逐漸呈現出新的特點:水少沙多、河道淤積嚴重、防洪防凌形勢嚴峻。1960年之後,受氣候變暖影響,黃河流域的乾旱災害出現的可能性更大。黃河水的治理始終是華夏民族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一定是。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