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烏桓,亦作烏丸,是作為東漢末年北方遊牧民族之一。烏桓族原為東胡部落聯盟中的—支。
公元前3世紀末,匈奴破東胡後,遷至烏桓山,又曰烏丸山,遂以山名為族號,大約活動於今西拉木倫河兩岸及歸喇裡河西南地區。
公元49年,烏桓又從五郡塞外南遷至塞內的遼東、漁陽及朔方邊緣十郡。烏桓在兩漢時先後兩次南遷,逐漸發展壯大,但受漢護烏桓校尉管轄,分成若幹部落,各自為政,一直沒形成統一的部落聯盟。
根據原本的史料記載。
建安五年,袁紹被曹操敗於官渡之戰,旋即病死。十年,紹子尚等往奔遼西,投奔蹋頓。
建安十二年八月,曹操遠征烏桓,兩軍相遇於柳城境內的白狼山。曹操親自將自己的指揮旗授予給麾下大將張遼。於是張遼率軍突擊,大破烏桓,胡、漢降者達二十余萬口,烏桓單於蹋頓也在此戰中被張遼臨陣斬殺。
曹操將幽州、並州各郡烏桓共萬余落徙居中原,精壯隨軍作戰,由是三郡烏桓號為天下名騎。
建安二十三年,烏桓聯合鮮卑反叛,為曹彰、田豫所敗,實力再次被嚴重削弱。殘留故地的烏桓,因其地不久即為鮮卑所佔,均與鮮卑融合;內徙者則漸為漢人所同化。
......
然而此時此刻的烏丸,在張角,張寶兩兄弟看來。
“賊人不除,賊心不死.......”
這是張角對烏丸的評價。
然而此時此刻對如此評價的烏丸,張角只有“利用”兩個字。
就在兩人趁著夜色鑽進了烏丸一個部落當中......
“如果是我的話,我就去刺殺蹋頓。”
看著忽然間一股熱血勁兒上頭,有些虎頭虎腦的張寶。
“蹋頓驍勇善戰,才略過人。”
史稱:“蹋頓又驍武,邊長老皆比之冒頓,恃其阻遠,敢受亡命,以雄百蠻。”
總領右北平、漁陽、上谷三郡。
在袁紹與公孫瓚相爭之際,蹋頓曾出兵協助袁紹,擊破公孫瓚。袁紹因此矯製賜予蹋頓及三王難樓、蘇仆延、烏延等人單於稱號及印綬。後來,難樓、蘇仆延率其部眾奉立樓班為單於,蹋頓於是退位為王。袁紹死後,繼承人袁尚被曹操打敗,轉而求助蹋頓,當時幽州、冀州官吏百姓奔逃到烏桓有十萬多戶。袁尚企圖憑著這些人力以及蹋頓的幫助,奪回河北。
直至在柳城白狼山之戰被曹操的先鋒張遼臨陣斬殺。
在此之前,幾無敗績。
“你可以去試試......”
見著張寶就要動身,張角立刻給了一副意味的表情。
“到底要不要他的人頭啊?”
“我們的計劃是借幾個人頭,不是鬧大亂子的。”
張角言道:“蹋頓一死,北邊胡人必然會大亂,說不得會影響到北平那裡。一旦北平被影響,公孫瓚自然也就被牽製,到時候關東聯盟也就少了一個強悍的主力部隊......”
說話間,張角看向遠處。
“按照計劃,這會兒咱們的由頭應該也來了吧。”
“由頭?是什麽?”
“自然是配合咱們行動的由頭。”
......
為了牽製公孫瓚的白馬義從,董卓按照李儒的意思,派遣了一名官員帶著重禮去聯合北方烏丸等部眾。
試圖用侵擾的手段,來牽製公孫瓚。
而本次所派出的人員則有王允家的長子王蓋。
雖然在漢臣眼中,王允是一個極其有氣節的臣子,之所以跟董卓走得近,則是為了保存實力,看似卑躬屈膝,實則以待時機。
然而......
可在董卓看來,王允和自己的關系是真的很鐵啊。
李儒雖然是自己最信任的軍師謀士,可是在內政方面,自然遜色於王允,若非王允聯合幾個內政要員,將朝政打理的妥妥帖帖。
董卓的屁股恐怕沒有一日是能坐得安穩的。
所以一個人是否真的在幫助自己,董卓還是看得出來的,至於私心這種事情,隔著肚皮,誰又能猜得透徹呢。
哪怕是弘農王劉辯,他此時此刻在不牽扯到自己的基礎利益之下,他也照樣委以重任了。
更何況是王允呢?
而關於這次聯合烏丸牽製公孫瓚一事,還是人王允主動提出讓自己的兒子王蓋去歷練一下。
董卓也應允了王允,等到王蓋返回時,必然官升一級,給他大大的封賞。
就這樣,王蓋帶著重禮一批軍士假扮成商隊朝著北方而去。
經過了一段時間後,終於到達了烏丸部落邊境的王蓋看著近在咫尺的目標。王蓋不由得已經提前自我慶賀起來:
“等到完成任務,這次回去之後,我也就可以晉升為侍中了......”
說話間,距離烏丸的部落營地越來越近了。
然而此時此刻,不遠處的一個小坡上,張角和張寶已經各自蒙上面,瞧著王蓋一行人。
“這就是兄長要等得由頭嗎?”
“沒錯!”
言罷,張角吩咐張寶和自己一同調轉馬頭,一路朝著北平城的方向而去。
此時此刻,不能耽誤一丁點的功夫。
因為他們無法判斷出王蓋那個家夥會在烏丸部落營地裡面呆多久。
然而就在兩人著急前往北平城去報信的時候......
卻是偏偏不巧,便遇到了一隊來自北平城的巡邏隊。
只見領頭的雖然是一匹白馬,但身後卻不是白馬。
“幸好不是白馬義從啊.......”
“瓚好白馬,屢乘以破虜,虜呼為‘白馬將軍’。故選精銳三千, 盡乘白馬,號‘白馬義從’,以實禁衛也”。
“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
這兩段,描寫的都是瓚手下的白馬義從。史料記載中首次出現白馬義從是在181年,那麽它的組建極有可能在179~180年間。白馬義從原指跟隨瓚的那些善射之士。由於瓚部隊清一色全是白色的戰馬,而得名白馬義從。
建立之初,戰功赫赫。史料記載中,胡人懼怕瓚的白馬義從:“瓚每與虜戰,常乘白馬,追不虛發,數獲戎捷,虜相告雲:‘當避白馬’。”
輝煌後就是墜落……在界橋之戰中,麹義八百先登大破瓚軍。史料記載——“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雨發,所中必倒,臨陣斬瓚所署冀州剌史嚴綱甲首千余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複還營。”
這便是公孫瓚旗子,另胡人驚懼的白馬義從在歷史上留下的足跡。
只可惜,陰陽有相克。
白馬義從最終遇到了它的克星先登死士,最終消失在了歷史長河當中。
可是眼下......
未能親眼瞧見白馬義從的張角頗有些失望。
但在領頭的少年將軍,發現了他們,並迅速衝過來將他們包圍起來的時候。
“什麽人?在此地鬼鬼祟祟做什麽???”
張寶一臉驚疑:
“這不是之前看見的那個白袍小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