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家父劉玄德》第二百八十七章 寧殺錯,不放過
先說張郃這個人,他很奇特,無論是在曹氏太祖孟德公還是在現在,他都太過於的奇特。

 五子良將,幾乎可以算得上是曹氏外姓將領之中的巔峰了,而張郃位列其中,無論是能力還是資質他都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早年的勇猛無畏,現在的大器晚成,這幾次大戰也都是可圈可點的。

 可是張郃卻是一直只能夠當大軍的副將。

 無論是在哪裡,他都只能夠是副將。

 當年張遼混到了北伐先鋒大將,刀斬踏頓的時候,張郃是一個副將。

 樂進突破青泥口,擊退關羽的時候,張郃在別處當一個副將。

 徐晃渭水截殺馬超後軍的時候,張郃還是一個副將。

 張遼威震逍遙津,樂進都在他身後混功勞的時候,張郃還是一個副將。

 於禁帶領七軍進入荊州戰場對戰關羽的時候,他還是一個副將。

 這一路走過來,張郃的功勞真的很大,當年刀斬踏頓的張遼,身邊就有張郃,他還打破雍奴。

 攻伐管承,攻伐陳蘭、梅成,攻伐馬超,他都是戰功累累,甚至可以說做的比很多人都要好,比主將都要好。

 可是很不幸,他就是一個副將。

 至於為什麽是這個樣子,追其根本,是他時運不濟。

 五子良將之中,一人是老將,樂進,一人是推薦而來,於禁,三人是降將,徐晃,張遼,張郃。

 但是這三個降將各不相同,徐晃是勸著自己的老主子楊奉一起來的,雖然最後楊奉老賊後悔了,但是不妨礙徐晃的投奔,所以他雖然也有背主之嫌,但是這家夥大節無虧。

 人家投降的時候是說看不上那些人劫持陛下,那般的無禮混亂。

 至於張遼,到最後他都是忠貞不二,是曹孟德親自下場,將他救了回來,這才將他收入麾下的。

 這一點必須要說的是,張遼的投降晚於呂布敗亡,也就是說自家主子死絕了,他算是無主之人,這才投降的曹孟德,這也是大節無虧。

 但是到了張郃這裡不一樣,這家夥投降的很精彩。

 既不是帶著主子來投降,也不是等主子沒了再投降。

 他是帶著大軍直接在曹孟德的大營門口投降的。

 官渡大戰,袁紹知道了曹孟德攻打烏巢而去,非但沒有聽從張郃的意見去救援,反倒是派張郃、高覽帶領著重兵攻打曹軍大營。

 當時守營的是曹洪,還有軍師荀攸,最後張郃非但沒有攻下來曹軍的大營。

 反倒是直接帶著自己的好兄弟高覽投降了曹洪,甚至弄得曹洪一度覺得這家夥是詐降,若非是身邊有荀攸照看著,曹洪都不同意。

 可想而知,當初張郃投降的時候有多麽的不靠譜。

 再看看和他一起投降的高覽,這都多少年沒有動靜了,是生是死都沒人知道,張郃混到這個份兒上,已經是很不容易了。

 所以五子良將之中,張郃南征北戰功勞極大,功勞也極多,但是他卻一直沒有能夠找到機會真正的掌握大權。

 當年投降,這個事情也是根源之一。

 而後面,當他慢慢取得曹氏的信任之時,出現了於禁投降關羽這件事情。

 雖然於禁投降和張郃沒有任何的關系,但是加上徐州的臧霸這一脈獨立了這麽多年,曹氏對於外將的心思也的確是再次提了起來。

 然後,張郃再次失去了在漢中大戰之後,執掌一軍,統帥一方的機會。

 結果等到了中段,曹氏人才空虛的時候,張郃失去了第三次機會,因為世家妥協了,或許是和曹氏達成了某些協議,世家之刃補充進入了曹氏的大軍之中,彌補了江陵方面的問題。

 而這個時候張郃尷尬了。

 他肯定不是曹氏宗親,這一點他同意,他祖宗也不可能同意。

 但是他也不是世家,他和世家沒有任何的關系。

 既不是宗親,又不是世家,張郃那時候也很絕望,他如何統領一方?

 而雍州大戰,這應該是張郃最後的機會了。

 相比較於現在曹叡任命的王凌,毋丘儉,文欽這些將領,張郃的年紀實在是有些大了,徐邈這輩子能夠做到並州刺史也是到了極致了。

 他能夠想得通,但是張郃想不通,他再死之前,一定要爭一把主將的位置,這是他的執念。

 這就和當初曹休一定要勝過曹真一樣,這就是他的念想,為之願意付出一切的那種念想。

 而這種念想,在防守的時候他可以壓製的住,畢竟張郃通曉大局,他明白自己應該幹什麽。

 但是到了進攻的時候,張郃就再也壓製不住了,當初被薑維的詐降算計,也是因為如此。

 他太想要建功立業了,他太想要讓自己執掌一軍了,他想要真正的執掌雍涼大軍的戰局。

 所以他必須想盡辦法出彩,而劉禪,現在就給他這麽一個理由。

 在這裡說一句題外話,關於鹵城之戰張郃木門陣亡和司馬懿有沒有關系,這個作者認為不排除,但是可能性其實不大。

 不說史書上記載的他們請求曹叡判決是否同意追擊,當時張郃主張追擊,就說司馬懿這麽做就沒有必要。

 張郃的地位尷尬,又一直是一個二把手,所以司馬懿完全沒有必要這麽做,這玩意擋不了司馬懿的道路,而且弄死了張郃,他也很危險。

 這倆最多也就是張郃想要爭攻,司馬懿不同意,這倆人不和。

 言歸正傳,張郃的性格和執念,還有他特殊的身份讓盧毓看到了雍涼戰場上面的缺點,也應該說是唯一的缺點了。

 所以他告訴了劉禪, 至於劉禪能不能夠抓得住。

 他善於揣摩人心,善於把握局勢,卻是不善於統兵作戰,所以這件事情他不能說。

 而劉禪在回到了成都之後,並沒有著急尋找徐庶,也沒有去詢問諸葛孔明,他選擇了舉辦家宴。

 劉林能夠看出來的東西,劉禪自然也能夠看出來。

 但是曹氏的校事府因為知道曹氏的尿性,曹丕和曹叡兩個人對於宗室都是十分苛刻的,所以他們潛移默化的也認為劉禪這裡也是一樣的。

 而這種事情,也很難不這麽想,畢竟這種事情,寧殺錯,不放過。

 但是校事府也好,曹氏的曹丕曹叡也好,他們沒有算記錯劉禪,他們算錯了的是劉禪那個死去的父親。

 當年劉玄德拖著病體生生的給劉禪創造出來了一年多的時間,讓簡雍帶著他行走天下,磨礪他的性子。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