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當上部落首領後發現是在明朝最新章節!
王陽明在歷史上,堪稱是一位特立獨行的猛男子!
從他出生那一刻起,仿佛就注定了這個男人的不尋常。
他的出生帶有神秘色彩,還違反了生物學規律!
根據記載,他的母親懷孕十四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又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
他5歲仍不會說話,但已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有一高僧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
祖父根據《論語·衛靈公》所雲“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後他就開口說話了。
王陽明在五歲的時候,就帶著這些神秘的光環,名聲顯於鄉裡。
十二歲時,正式就讀私塾。十三歲,母親鄭氏去世。幼年喪母,這是王陽明早年的最大挫折之一。
但他並未因此消磨志氣,心思也不同常人,一次與塾師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
當時朝政腐敗、戰亂四起,王陽明立志學好兵法,要為國效忠。
十五歲時就開始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同年,他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縱觀塞外,那時已經有經略四方之志。
十七歲時,他跑到南昌,同諸養和之女諸氏履行婚約,可在結婚的當天,他閑逛中遇見一道士在那裡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回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將嬌妻忘在了閨房,直到第二天嶽父才把他找回。
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回到余姚,經過廣信,王守仁拜謁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
王守仁甚喜,不走尋常路的他。通讀朱熹的著作,開始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問。
並下定決心要窮竹之理,一個人對著竹子“格”了七天七夜,屁的感悟沒有,人卻因此病倒。這讓他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懷疑之心,這個犯二行為,也給中國哲學史,留下來了著名的“守仁格竹”段子。
縱觀王陽明的少年時期,都能從他身上看出一股子獨特的氣質。
他的思想轉變和學問成就,卻都將發生在這番貶謫龍場驛的時期。
之所以如此,就在於這兩年,王陽明的人生遭逢的變數有些多,身體和精神上折磨,更加的錘煉了他。
他之前經歷的二十余年的苦思,撞上自身之遭遇,才讓他的思想在這兩年漸漸飛躍,最終成就了龍場悟道。
而這個時空,黥人在沿海的影響無處不在,他難以避免的沾惹了一些。
在同謝遷一番洽談後,他帶著黥人出版的經史子集,回到了家中。
心中的疑惑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是更多。
天賦人權這個道理,也讓他頗為的震撼,人生來平等這句話,能不能同“人人皆可為堯舜”相當?
王陽明覺得若不承認在人格上平等,那麽人人皆可為堯舜就是一句空話,如此說來的話,黥人“人人生來平等”雖簡單,可卻也蘊含世間大理。
黥人能如此精進強大,難道就說明,名教真的有問題,或者說讀書人悟錯了道?
…………
在家待了三天后,王陽明按耐不住,啟程前往龍場驛赴任。
這次他帶了王長喜和王長樂兩位隨從,一路坐船經廣信府、饒州府,前往南昌府拜訪嶽父。
卻在鄱陽湖上,看見了黥人冒著黑煙的火輪船,這便是傳說中無風自動的黥人大船。
南昌府的縉紳堅持大半年後,終歸是放棄了內湖航運權,默認黥人船只出入鄱陽湖。
其中原因就是,黥人給的太多了!有了天上人間樓當掮客,不少商賈縉紳,都暗中加入了這個商貿網。
“老爺,這黥人的船冒著黑煙,兩側又有個大水車,你說是不是靠著黑煙來驅動大水車啊!”隨從王長樂驚奇的問道。
王陽明搖頭說:“不知,傳聞黥人善用水火之力,想必這船無風自動,就是用的水火之力!”
主仆三人伸長脖子,望著黥人大船消失在天際。
王陽明終於直觀的理解,為何劉時雍等人,會如此的忌憚黥人,那句“千年未有之強敵”真是一點兒也沒錯。
如此巨艦橫行於江湖,大明腹地豈能有安寧?
遍讀兵書的王大爺,也突然發覺自己,竟是於水師一事上,還不甚了解。
…………
湖廣,華容。
劉家屬於地方一流縉紳,劉大夏的父親父親劉仁宅,歷任瑞昌知縣、廣西副使。
家中可謂是田連阡陌,奈何華容縣地處偏僻,除了良田外也無其他產業。
劉公祠就是全縣最高的門第,任何人都不敢高過一頭。
劉大夏自打賦閑之後,就在家中教教書,順帶鑽研一番黥事。
後院客堂裡,此刻正有十幾名年輕的學子,正端坐在裡頭聽劉大夏講課。
劉大夏揮動著手臂,面色紅潤的大聲吼道:“朝堂之上朽木為官,朝政都不清朗,通讀了聖賢書又有什麽用?要挽救國勢於頹敗,光靠那麽幾個為官的人講究道德文章,能勝過黥人嘛?慎用權力,能造出槍炮嗎?一點用也沒有!必須要變法,如宋之王安石變法,只有革新軍製、官製、稅制,才能重振朝綱!”
身穿儒袍的學子們分兩列端坐,以崇敬和肅穆的目光望著台上的老師,甚至有幾分虔誠的味道。
他們都是願意留下的,起初劉大夏招收了一百多個,被他離經叛道的言語,給嚇跑了絕大多數。
劉大夏自賦閑後,也是苦思良久,最終認定必須得變法!他深深後悔,沒有在弘治皇帝在位期間,奮力將自己之前的主張實行出去。
在歷經乙醜黥亂,喪權辱國的刺激下,他的主張比之前要激進的多。
劉大夏同樣穿著一身粗布儒袍,講的激動之余,額頭上似乎都有熱氣冒出來。
“老師!”龍俊人拿著一條毛巾遞給了他。
劉大夏點頭接過,擦了一把臉後,將毛巾往一旁一扔,又繼續大聲說道:“孔子,孔聖人!曾有言,將世間作為三世,一約據亂世,二曰升平世,三曰太平世。孔子認為,亂世不如升平世,升平世不如太平世!要實現這由低而高,治世變革,就要做到“隨時因革”!這,難道不是再說變法?
先秦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皆是孔子親自所作。但是!你們看這麽多聖賢書,就未曾發覺,三代之治,神農、黃帝、堯、舜、禹等上古聖君之治、太平之世,其實並不存在,都是孔子所假托的呢!”
在座學子都是一驚,一個弟子忍不住問道:“老師,孔聖人何故要假托?”
劉大夏望著他說:“孔子所為,不過是托古,之所以要“托古”,就是為了“改製”。自周王室衰微。天下便是禮崩樂壞,“罔不托古,罔不改製”,孔子借先王,塑造一個太平世,再以此來說服克己複禮之重要性!孔子今日是聖人,但他當年何其落魄!“布衣改製,事大駭人,故不如托之先王,既不驚人,自可避禍”。”
學子們臉上,都露出深深的駭然,這麽說來,狗屁的三代之治,不過是孔子拿出來忽悠人的。
劉大夏想做什麽?當然是論證隨時因革的正確性啊!
“俊人,今天你來講講!”劉大夏似乎過於激動,有些虛脫了。
龍俊人長身而立,作揖道:“宋代之王介甫,變法之前,曾推行疑經變古。他用“新故相除”闡述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天下事,永在變化!變則新向舊,宛如穿衣,新衣總在時刻變為舊衣。而若是固步自封,則必然守舊抱缺!先賢有言,窮則變、變則通,此乃天理!
黥人亦有言,世間萬事萬物,都在變化發展之中,這是始終存在,不會以人的意志而改變的。故而當今的大明,比之洪武年間,已經有大變,可朝廷未曾好生應對!今積重難返,必須革新軍製、朝政、稅制,方能有所作為…………”
劉大夏在一旁滿意的聽著,他與得意弟子要幹啥?自然費盡心思的給變法找論據啊!他們不單單誣陷孔子以標新立異,還把宋代王安石變法,視作是最大之參考!
他們也是偶然才驚奇的發現,王安石的變法,未必就不是一劑良藥。
受黥人的影響, 此時的劉大夏儼然比另一個時空更加的離經叛道。
只不過他眼下這套說法還存在很大的問題!他們師徒都心知肚明!
簡而言之就是,他們可以不斷的在經史子集中,找到支撐他們的論據,卻沒有指導思想。
有個目標,不斷論證達到就能得到好處,問題是你一邊說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偏偏新瓶裝舊酒,要人家用老的路子,走一條新路出來。
這明顯就是留下一個巨大的漏洞,給未來可能的對手!
他們本想學王安石,搞疑經變古,奈何劉大夏志大才疏,實在是有心無力。
不過,劉大夏已經找到了一個法門,那就是複古!
…………
為您提供大神龍越嶽的當上部落首領後發現是在明朝最快更新,為了您下次還能查看到本書的最快更新,請務必保存好書簽!
第443章:劉大夏的隨時因革論免費閱讀.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