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重裝突擊》一千五百七十三 重星成軍
自動機械出現在人類世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浮遊炮也不是個新概念,然而基於安全等方面的考慮,幾百年來,軍隊在自動武器平台方面的應用卻始終慎之又慎,即使裝備無人機,絕大多數情況下也只是機內無人駕駛,卻有人在地面操縱。『≤,

 因此設計部門在浮遊炮的設計方面實在沒多少經驗,最近的例子,就是當年偷襲商族時的曇花一現。

 不過浮遊炮在技術上沒有任何障礙,所有的困難,都是設計理念和戰術要求方面的問題。

 為了盡可能符合軍方的要求,設計部門甚至找到了黑熊,當面詢問設計要求。

 黑熊雖說心裡有數,但新戰艦的設計指標不是他一句話就能確定的,轉頭就找到了葉飛。

 兩個人關上門商量了一個下午,之後又把駐守基地星的幾個艦隊頭頭和設計部門的頭頭全都叫了回來,十幾個人圍坐在葉飛的辦公室裡,滿滿的將星晃得人眼花。

 大夥在葉飛的辦公室裡開了一個碰頭會,一方是長年在前方與敵人戰鬥的將軍,對艦隊的需要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另一方是設計部門的專業人員,兩邊湊到一起,就像瞌睡遇到枕頭,討論激烈得讓人插不進嘴,不過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軍方的司令們你來我往地吵個不停。

 設計部門的人軍銜低不敢亂說話,主要的工作是記錄將軍們吵完架,爭吵出來的設計要求,並對其進行合理性分析之後,確定計劃是否可行,有問題的話,還需要說明究竟存在哪方面的困難。

 一群高級軍官你來我往擼胳膊挽袖子。差點沒上演一出全武行,前前後後吵了三天半,才終於拿出了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方案。

 不過只是接受而已,距離滿意還差得遠。

 對此無論葉飛本人還是設計部門的專業人士都頗為無奈,畢竟軍方的技術水平在那兒擺著,除非請光盟中的科技種族代工。否則根本不可能滿足這麽多人的不同要求。

 問題是,就算葉飛和軍方一眾大佬肯這樣做,也能通過恐人聯系上合適的種族,人家願不願意代工還不一定呢。

 更重要的是,戰艦不僅是軍隊的武器平台,更是國家的生命線,就算共和國的技術水平差一點,也是自產自銷掌握自家的命脈,交到陌生的異族手裡。萬一異族在戰艦上做點手腳,豈不是要了老命?

 國之重器,絕不能假手他人。

 設計部門拿到設計要求之後,立即開始相應的設計工作,可是很快就發現,想讓浮遊炮完全達到設計標準,最終的成品長度將超過四百米!

 這個長度與當前的主力艦比起來雖然不起眼兒,實際上卻比舊時代十萬噸級的航空母艦還要長一些。已經脫離了浮遊炮的級別,乾脆就是小型戰艦。

 設計部門想盡了辦法。也沒能將浮遊炮的體積縮減下來,最終只能將這個令人愕然的結果上報,請求降低設計要求。

 由於新戰艦的設計由葉飛親自掛帥,設計方案很快就擺到了葉飛的辦公桌上。

 葉大部長二話不說,立馬拍板下了決定:就按這個方案走!

 葉飛還安慰設計部門,說不用太謹慎。如果性能可以提升,浮遊炮的艦體還可以繼續放大一些。

 這樣的回答簡直讓人崩潰,再放大都成中型戰艦了,還叫什麽浮遊炮?

 他們哪裡知道,葉飛有著自己的考慮。

 如果浮遊炮的體積太小。恐怕杵到寄地蟲的眼前,他們也不會多看一眼,四百多米的體積他還覺得不夠呢。

 新式浮遊炮雖然頂著個浮遊炮的名字,可實際上就是小型遙控戰艦!

 明確了這一點之後,技術部門的設計工作一日千裡,僅用了半個月,就設計出三款側重點不同的遙控戰艦,最終由葉飛欽點,選取了綜合性能最好的設計方案。

 於是令人哭笑不得的一幕出現了,新式戰艦最終變成了一艘長八點七公裡,由一艘母艦和四百四十四艘大型浮遊炮組成的大塊頭。

 這一款行星級戰艦最終被命名為重星級,但知情的人,都清楚稱之為眾星級更加貼切。

 嚴格地講,重星級戰艦是組合式戰艦的最新發展型,走的是重火力高輸出的路子。充當作戰平台的戰艦本體倒是中規中矩,可浮遊炮的用途特殊,重機動力、進攻火力而輕防禦,可以說是人類走出太陽系之後防禦水平最差的戰艦,薄皮大餡,標準的一炮死。

 重星級戰艦的另一個變化就是艦上的人員終於又多了起來,不再是小貓兩三隻。

 增加的人員主要是浮遊炮的操作人員,畢竟是四百多米長的小型戰艦,一個人根本不可能將浮遊炮的性能完全發揮出來,因此軍方為每一門浮遊炮配備了三位操作員,兩個操作組還額外增加一位備用人員,僅此一項,重星級戰艦上的人員就超過了一千五百人。

 這樣的變化除了讓戰艦的火力變得非常強大之外,更也讓戰艦的自給能力大大下降,惹來了後勤部門的好一通抱怨不說,短時間內,也培訓不出足夠的浮遊炮操作人員。

 不過這兩個問題很快就得到了解決,一是優化設計方案,增加浮遊炮的自動控制設備,將每一門浮遊炮的操縱人數降低到一個人,如此一來艦上的人員一下子減少了三分之二,大大降低了後勤方面的壓力。

 二是減化操縱培訓方案,反正浮遊炮只要能與寄地蟲同歸於盡就算賺到了,根本用不著太複雜的操縱。

 說句實在的,葉飛最開始的時候壓根兒就沒想過把浮遊炮設計得這麽全面,隻想設計一種能與寄地蟲同歸於盡的自殺式戰艦,然而大夥根本不同意他的意見。

 畢竟人類的敵人未必只有寄地蟲,戰艦這種綜合作戰平台必須能力全面,不能劍走偏鋒。

 葉飛對自己找來一群人討論浮遊炮設計標準的決定後悔不已。

 2231年10月底。重星號完成了測試工作,正式交付艦隊使用。

 重星號進行了半個月的適航之後,離開基地星趕赴獵戶臂近核遠端,成為遠征艦隊旗下的主力戰艦,任務是為執行高風險任務的己方戰艦護航。

 遠征軍業務廣任務重,一艘戰艦根本不夠用。可謂是僧多粥少,狼崽不得不減少危險區的任務次數——直到這個時候,越過戰線的寄地蟲群仍然沒能清除乾淨,而且遠征軍遇到的寄地蟲群,只是越界的幾個蟲群之一。

 光盟的各個種族這段時間忙於清除敵軍,就連遠征軍都被分配了幾次戰鬥支援任務。

 雖然不需要與寄地蟲正面作戰,狼崽仍然不敢大意,每一次都借故暫停遠征軍的清剿任務,再派重星號參戰。

 重星號不負眾望。於參戰期間擊斃寄地蟲百余隻。因為有光盟的艦隊頂在前面,重星號就是一個抽冷子打悶棍的角色,因此自身的戰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隨著重星級戰艦的不斷入役,作戰力量捉襟見肘的情況得到了一定的緩解,2231年年底前,遠征軍一共接收七艘重星級戰艦,基本上可以滿足了目前的任務需要。

 軍方的計劃是將遠征軍所有戰艦全部替換成重星級,預計全部的替換工作要等到2232年年中才能完成。

 在此期間。大麥艦隊率先飛出了獵戶臂,進入旋臂外浩瀚的星際空間。

 看似寧靜的星際空間並不是真的平靜安詳。強度超高的宇宙射線籠罩著艦隊,無法用肉眼看到的危險空間就像宇宙中等待獵物的陷阱,一旦陷入,就是萬劫不複。

 大麥艦隊剛剛離開獵戶臂不久,就損失了一艘戰艦,可吳晗連戰艦到底怎麽損失的都不知道。只知道戰艦突然之間失控,艦上所有人員離奇死亡,卻找出致死原因。

 事後軍方花費大量時間分析大麥艦隊傳回的詳細數據,發現艦隊的航線恰好經過一顆脈衝星的極點,這顆脈衝星只能在大麥艦隊的位置觀察。在獵戶臂方向根本看不到!

 就是說,這是一顆形成時間不長的脈衝星!

 新近形成的脈衝星,正是輻射最強的階段,而損失的戰艦又是位於艦隊外側的警戒艦,從而做出推斷,這艘戰艦是誤入脈衝星的超強脈衝范圍之內,才出現了這次意外。

 吳晗接到總部的通報之後後怕不已,萬一當時的飛行方向再偏一點,艦隊就會全體飛向輻射區之內,後果不堪設想。

 為防止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基地星不得不緊急提供一批無人飛船,從此之後,大麥艦隊都是把無人飛船放到戰艦前面半小時至一小時的航程探路,前前後後損失了十幾艘無人飛船,成功地避開了幾次必死的險境。

 吳晗原本打算在獵戶臂外側遠端尋找合適的宜居行星充當艦隊後勤基地,但是考慮到獵戶臂中的情況,又覺得把後勤基地放在獵戶臂內部無法保證安全。

 最後吳晗一咬牙,帶著艦隊飛出獵戶臂,中途拐了幾個彎,造訪了十幾顆不屬於任何旋臂獨立恆星,成功地找到了一顆二等宜居星和兩顆可以改造的三等宜居星。

 總後勤部接到報告之後,派出的人員已經率領工程機械人大軍在這幾顆行星上建立了橋頭堡,展開了行星的改造工作,在大批工程機械人的努力下,相信用不了多久,這幾顆行星就能向大麥小麥兩支艦隊提供充足的給養物資。

 不過軍方內部也有不同的看法,認為獨立於旋臂外的星系,就像大海上的孤島,任何離開旋臂的勢力,都會注意到這些顯眼的孤島,反而會增加這幾顆行星暴露的幾率。

 而放在旋臂中的後勤基地被群星環繞,就像大山裡的一個山頭,相比之下更加安全。

 這種事從來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葉飛乾脆不予置評,不動聲色地將三支齊裝滿員的主力艦隊調至遠在近萬光年之外的資源星,保護這幾顆行星的安全。

 那裡不僅是遠征艦隊的後勤基地,將來的某一天,沒準還是整個共和國的大後方!

 大麥小麥艦隊距離目標還遠得很,但飛往人馬臂和英仙臂的艦隊卻先後進入了任務區域。

 最先抵達任務區的是飛往人馬臂的艦隊,三支艦隊分別從不同的位置進入人馬臂,通過各個艦隊的反饋可以發現,人馬臂外圍的恆星數量稀少,宜居星更是罕見,探索人馬臂外側的艦隊,只找到了幾顆連最低改造條件都達不到的低等宜居星,除意外遇到一批宇宙生物之外,再也沒有其它的發現。

 中部的恆星數量多一些,但也遠遠低於獵戶臂的恆星密度,同樣沒發現地外文明,倒是找到了幾顆長著高大蟲柱的行星。

 人馬臂內側的恆星密度比獵戶臂還要高一點,但那裡已經是寄地蟲的天下,根本就沒有空子可鑽,艦隊甚至都沒進入人馬臂,就直接調頭返航。

 與其把時間浪費在寄地蟲的腹地, 還不如到別的地方去碰碰運氣。

 人馬臂探測行動的發現,抵消了軍方向人馬臂發展的念頭,趁著寄地蟲還沒發現可以越過臂際空間直搗黃龍,及時向三支艦隊下達了返航命令。

 不是直接返航,而是繞道獵戶臂遠端,在遠征軍的接應下返回,避免遭到寄地蟲的跟蹤。

 相比之下,英仙臂的情況要好得多,無論從哪個位置進入的艦隊,都沒遇到寄地蟲,外中內三個方向的恆星密度都不低,宜居行星雖然還沒找到幾顆,不過隨著調查的逐步深入,肯定會越來越多。

 然而安定的環境,意味著英仙臂的本土勢力擁有安定發展的天然優勢,眼下雖說還沒遇到任何一個星際文明,想必也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人類若想向英仙臂方向發展,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避開本土文明的勢力范圍,因而必須首先搞清楚英仙臂本土勢力的分布情況。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