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三國:誰說江東皆是鼠輩?》第77章 軍備
  孫登知道,一切都說明了一點,那就是三國時期的武器和裝備其實不如唐宋,更不如明清。

  從戰車到騎兵,再到火器時代,隨著時間的更替,確實是愈發先進了,而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軍事科技的發展孫登也沒有放過,開始大規模的研究和生產,其中有名的騎兵三件套,孫登也準備好了。

  其實漢朝時期就有了馬鞍和馬鐙,不過沒有馬蹄鐵,而且具體的形式也有些區別。

  不過這些東西對於孫登目前來說,用處不大。

  這三件套一旦漏出去,對於東吳的影響不大,畢竟南船北馬,騎兵再厲害也不能渡河,沒有大用。

  不過在北方可就不一樣了,會大幅度增加,北方遊牧民族和魏國的軍事實力,孫登想要統一的角度會更困難。

  當然科技是一方面,但是不是最主要,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再牛的科技,人不行也不行。

  蘇修最巔峰的時候,軍事實力還要比美帝強,逼的美帝不得不和華夏聯手,對付蘇修,結果呢?

  蘇修無了,就算是有核國家,那又怎麽了,在內而不在外。不能穩定內部的勢力,其實很可笑。

  如今,孫登的重心在於陌刀。

  說到陌刀,經常會聽到“人馬俱碎”這個詞。以此為基礎,有人甚至提出了陌刀是騎兵克星的稱號。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這就要追溯“人馬俱碎”這句話的出處。即《舊唐書·李嗣業傳》中:

  “嗣業乃脫衣徒搏,持長刀立於陣前大呼,當嗣業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陣容方駐。前軍之士盡執長刀而出,如牆而進。嗣業先登奮命,所向摧糜。”

  由文可見,人馬俱碎,是作為李嗣業的定語出現的。也就是說,所謂“人馬俱碎”,其實說的是李嗣業個人的勇武,跟陌刀並沒有什麽關系。既然如此,陌刀還算大唐的神兵利器嗎?

  陌刀是“騎兵克星”根據《新唐書》的說法,唐軍初用陌刀,是在天寶年間,於安西軍開始推廣。

  而軍中用陌刀用的最好的,也正是李嗣業。在高仙芝討勃律的時候,李嗣業和中郎將田珍為高仙芝的左右陌刀將。

  唐軍平叛安史之亂時,長安叛軍將領李歸仁以衝騎衝亂唐軍,幸得李嗣業領其麾下兩千多步卒手持陌刀和長斧如牆而進,一舉反敗為勝。

  也是因為這一仗,後來才會有人說陌刀是“騎兵克星”。作為步兵武器,騎兵並不適合使用陌刀。

  不過在《新唐書·李嗣業傳》中該段後面還有一句,即“王分回紇銳兵擊其伏,嗣業出賊背合攻之”,也就是說,李嗣業只是穩住了被衝亂的唐軍,而真正勝利的原因是和回鶻精銳共同夾擊的結果。而李嗣業能擋住敵軍的騎兵,是因為其勇猛所抬高的軍隊士氣,而並非是拿著陌刀就能砍敗騎兵。

  再之後,就再難看到有關陌刀步兵和騎兵作戰的記錄。反倒是多出現在守城戰鬥中。

  《通典》曰:“又於城上以木為棚,容兵一隊,高長柄鐵鉤、陌刀、錐斧,隨要便以為之備。若敵攀女牆踴身,待其身出,十鉤齊搭,掣入城中,斧刀助之。”

  除此之外,還見唐軍將陌刀和弩箭混合使用。

  《通典》曰:“諸軍弩手,隨多少布列。五十人為一隊,人持弩一具,箭五十隻,人各絡膊,將陌刀棒一具,各於本軍戰隊前雁行分立,調弩上牙,去賊一百五十步內戰,

齊發弩箭。賊若來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從戰鋒等隊過前奮擊,違者斬。”  從這裡,就基本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陌刀並不是作為一個單獨的兵種出現,而是一種兼具多種職能的複合型兵種。唐軍使用陌刀者,還要會用弩箭和大斧大棒一類的武器。野戰時,常以方陣拒敵,先是雁型陣在陣前弩箭齊射。待敵人來進之後像死士一般衝殺過去,如有後退者,斬立決。

  陌刀的實質是超越漢代單手武器的雙手武器,這也是最大的進步,也是漢代和唐代的區別。

  孫登仿製不出真正的陌刀,但是雙手大刀總行吧!

  當然陌刀的製造成本很高,哪怕是運用灌鋼法制造,也非常高。

  孫登數年的心血,也只打造出來不到一千把刀,製造的速度可見一般,成本也很高。

  也不管是不是,所謂真正的陌刀了,反正孫登就這樣命名了。

  孫登看完陌刀自然要關注鎧甲了,矛盾矛盾嘛。

  明光鎧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鎧甲,最早文字記載見於三國時期曹植所做《先帝賜臣鎧表》。泛指甲片已拋光,十分光亮的鎧甲。

  根據20世紀70年代中國學者楊泓考證,“明光鎧”可能是南北朝至唐時期流行的胸前有兩片板狀護胸的鎧甲。

  孫登剛開始想搞這個明光鎧,結果一問,已經有了。

  早在公元222年夷陵之戰之後,孫權派遣使者向魏文帝匯報戰果。

  “權以使聘魏,具上破備獲印綬及首級、所得土地,並表將吏功勤宜加爵賞之意。文帝報使,致鼲子裘、明光鎧、騑馬,又以素書所作典論及詩賦與權。”

  所以三國時期是有明光鎧的,不過是非常高級的將領才可以裝備,遠遠不是給士兵,階級用的,想要大規模武裝,根本不可能。

  打造一副鎧甲要最少一二百天,壞了都要四十幾個人修理,果然不是一般人穿的,管不得叫明光鎧呐!

  原來是一身幾百個鱗甲都要打磨的閃閃發光, 然後只能由高級將領才穿的鎧甲。

  不過經過了六朝的發展還是漸漸成為了主流。

  當然孫登也想要改進,可惜做進度很慢,想要打造板甲的話,前置的科技不太夠,只能等待前置科技的發展。

  棉甲倒是好搞,而且冬暖夏涼,不懼寒暑,輕易不發霉。

  可是棉甲主要防禦的是火器,其次,孫登現在棉衣都沒有,還想要棉甲?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棉花,想都別想。

  劉備他祖宗中山靖王劉勝墓裡出土的魚鱗甲。重約16點5公斤,共由2859片鐵甲片綴威。據測定,當時鐵甲片由塊煉鐵鍛成甲片後,再退火脫炭,具有韌性。穿用者軀乾及屑至肘部均用鐵甲圍護,鈴形如半袖短衣。

  這是能大規模裝備的鎧甲?想太多。

  唐朝能夠維持鎧甲的披甲率可以達到百分之六十,是在天寶年間,已經非常恐怖了,然後安史之亂,就沒了。

  孫登可以花費大代價,使忠武軍幾乎人人披甲,才有了恐怖的戰鬥力,可是這忠武軍只有五千人,差點沒把孫登榨乾。

  說實話,孫登不會指揮大規模的戰爭,但是孫登明白一點。人多就跑,人少就打。

  孫登指揮能力不行,但是人多打人少,還幾乎人人披甲,怎麽能不勝?

  孫登的軍糧也保證可以短時間的戰鬥,反正孫登一次軍事行動可以維持在二十天,甚至是三十天(沒有補給的情況下)。

  孫登看了半天,點了點頭,現在也只能如此了,就看時間的力量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