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昔班尼汗抵達撒馬爾罕之前,負責送求援信的信使已經抵達布哈拉,此後薩法維的驛站系統用一周多的時間就將信件送至大不裡士。
見到此信的易卜拉欣大為不悅,他原以為針對烏茲別克的特別軍事行動最早也要明年開始,可這一下打亂了他的計劃。
“哼,穆罕默德·昔班尼,你可真會挑時間,以為我需要將注意力都放在阿富汗斯坦就想趁機攻取撒馬爾罕?”易卜拉欣打算讓烏茲別克汗好好感受一下什麽是體量優勢。
他當即召開會議,底萬的諸維齊爾對於對烏茲別克汗開戰一事無一反對,財政維齊爾先是向他和其他維齊爾展示最近的財政盈余和多年來對於食鹽、絲綢、珍珠捕撈、香料、采礦等行業的干涉所積攢的存款,表示足夠供應大軍出征,消除眾人的一大顧慮。
大埃米爾則向易卜拉欣列出了當前可以調動的軍力,包括所有的常備軍和需要時間集結的部落騎兵,無論如何,規模都比預估的烏茲別克軍要大。
易卜拉欣預估一番,然後下達命令:“我要求二十個團的奇茲爾巴什前去赫拉特集結,軍務維齊爾則要為大軍做好保障,原先送去布哈拉的軍需先行轉運至赫拉特。”
介於阿富汗叛亂基本被清剿完畢,原先增援給喀布爾的部分也要到赫拉特集結,再加上他將要從大不裡士帶走的模范軍和沙赫之友,在冬季於赫拉特集結的軍力高達四萬一千人。
隨後他轉向外務維齊爾和間諜總管:“你們知道穆罕默德·昔班尼還有什麽敵人麽,或者他在內部有沒有反對勢力。”
“陛下,據臣所知,昔班尼汗在烏茲別克各部落地位穩固,各個擁有封地和人口的蘇丹都十分擁護這位汗王的領導,目前還沒有生出二心要背叛的。”
但烏茲別克汗在內部地位穩固,卻少不了外部敵人,接下來,烏茲別克汗與哈薩克汗之間的矛盾就被展現至易卜拉欣面前。
一直以來,昔班尼擴充遊牧人口和兵力的主要方法便是接收自欽察草原南下的草原人,為此,昔班尼主動挑起與哈薩克的爭端以獲取更多遊牧人口。
當前兩方還處於摩擦之中,還沒有進入大打出手的階段,但易卜拉欣感覺可以挑動二者矛盾,到時候兩方夾擊,就好似“不朽的靈魂”聯合突厥人徹底消滅嚈噠人一樣終結烏茲別克威脅。
“阿薩德,我需要你挑選擁有足夠勇氣的外交官通過阿斯特拉罕進入草原,前去哈薩克汗帳聯合他們消滅烏茲別克人。”剛剛了解這些信息的易卜拉欣順理成章地想到了這一計策,著手便打算讓臣下將這一想法實施。
“是,陛下。”外務維齊爾當場應下,在會後著手安排一個部下前去草原。
在確認沒有其他問題後,此次會議宣告結束,底萬的剛剛部門隨即開始為戰爭而運轉。
戰爭再臨的消息很快傳開,普通的市民依然繼續著他們的生活,河中距離他們太過於遙遠,他們主要關心的就是萬王之王要出征多久才能班師返回搞勝利慶典以及會不會因為戰爭而臨時征收苛捐雜稅。
正在大使館內的弗朗切斯科則想派代表隨軍行動,他先前只是聽說過各種勝利,卻對於薩法維軍隊一無所知,他看到的都是儀仗隊和宮殿衛兵。有什麽是能比一場戰爭更能顯露軍隊真實狀況的?
對於是否會引來易卜拉欣的反感,他認為不會,畢竟這樣的一次遠征可以很好地向盟友展現實力,
這種無成本就可以額外加威望的事怎麽好拒絕呢? 但這樣一來,短時間內萬王之王又忙於中亞戰事,對於印度洋局勢的干涉又要往後推。這是他最擔心的一個點。
除了威尼斯大使,在大不裡士的其他外國人對戰事也十分關心,比如——奧斯曼間諜。效忠於塞利姆的禦用商人在邊境衝突結束後就被釋放,繼續在大不裡士活動,雖然敏感的消息他是打探不到,但備戰這種根本隱瞞不住的動作他還是能清楚得知。
當塞利姆得知昔班尼汗勇於挑戰易卜拉欣時都樂得都忘記了巴耶濟德的限制,打算通過阿斯特拉罕的商道給他們支援一些東西。
這些暗流湧動暫時還沒有影響到易卜拉欣,他正式帶領軍隊離開大不裡士之前來到后宮將他要親征河中的消息告訴給了還在休息的沙赫巴努。
盡管有了先前多次勝利的鋪墊和薩法維軍強大的印象,米拉對於易卜拉欣要再度親征一事還是表示擔憂,不舍地希望易卜拉欣能夠取得勝利平安歸來。
在他感覺把需要交待的事都安排好之後便正式移駕至軍營中,準備出發。
…………
與此同時,在布哈拉的城牆之上,城鎮守衛有些笨拙地操作著前不久運到的火器,包括一批火繩槍和後裝回旋炮以及相應的火藥和鉛彈。
一隊烏茲別克士兵爬過城外的壕溝,守軍就瞄準這些敵人,讓炙熱的鉛彈命中他們的軀體,再輔以弓弩壓製,數十烏茲別克人喪命於此。
“這布哈拉城還是不好打。”速雲赤觀察著戰局,在發現進攻受挫之後便下令讓攻城部隊退下來。
若是易卜拉欣知道在此地出現一支烏茲別克軍一定會十分驚訝,畢竟按照外界所知,昔班尼汗是糾集了全部力量用於攻取撒馬爾罕。
實際上,這些正在攻擊布哈拉城的烏茲別克部隊來自於封地在花剌子模的幾個蘇丹,目標正是確保昔班尼汗的統治能在整個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不會被阻斷。
為此,他派遣叔父速雲赤來指揮作戰,以統籌這些分屬於幾個蘇丹的部隊,免得他們因為各自為戰而陷入失敗。不過昔班尼汗沒有對這支部隊寄予厚望,沒有強行要求他們一定要攻克城市。
“拿不下城牆,那就先破壞周邊鄉村,慢慢困死他們。”一番思考之後,圍攻者改變策略,打算和守軍比拚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