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霸王!》第32章招攬豪傑,召喚SSR
  屯卒有上萬人,按每人屯田十畝計算能夠開墾出良田十萬畝,按天下常例,畝產三石,等秋收之時,可以收獲三十萬石的糧食。

  軍屯官府稅收基本上是十收其五,像曹操這種比較狠則直接十稅六七,甚至十稅其八,導致屯卒活不下去紛紛流亡。

  孫策對軍屯的打算是十稅其三,當然這不是他仁慈,而是他打算征稅之外再對所有人都征力役。

  跟十稅其五相比,這也難分哪個更加仁慈。

  十稅其五,屯卒交了這五成的收獲,就沒有其他負擔了,一切的苛捐雜稅都落不到他們頭上。

  而孫策十稅其三,所有屯卒在農閑之時還要為孫策服徭役兩個月,去興修水利,建築城垣,挖通溝渠,鋪設道路等等。

  當然屯卒也可以選擇不服徭役,但是得補上兩成的稅賦,自己今年所有收獲的一半都得上交。

  總的來講,孫策這個政策會讓百姓更艱苦勞累一些,但好處則是,只要肯賣力就能吃飽,甚至還能攢下一點點的家當,脫離屯卒隊伍。在江東修建一個茅廬,給自己安家立業。

  而這些徭役推進的第一項工程自然就是興修水利。

  孫策對劉由安排道:“等春耕結束,就安排屯卒興修水利。揚州三吳之地,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我們稅率低就得靠畝產多將稅賦總數提上來。”

  揚州三吳之地,指的就是江東三郡,這裡是絕對的魚米之鄉。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絕不是誇張之言。

  三國的大文豪嵇康,就在《養生論》裡總結:“夫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

  畝產十石即為天下之良田。而江東三郡,絕大部分的土地都是這種良田!

  丹陽郡可能還稍差些許,因為地形起伏,這種良田稍微少一些。但吳郡那絕對是膏腴之地,整個天下的精華。

  吳郡境內守著太湖和蘇湖平原,整個境內都是一片肥沃膏腴之地。蘇湖熟,天下足,後世唐、宋、元、明,各朝各代都要靠著漕運輸送東南貢奉,維持京都運轉。巔峰之時,國家稅賦之八九出自這裡。

  而吳郡之所以有這麽得天獨厚的經濟,太湖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他灌溉了整個蘇湖平原上的良田數萬頃!良田每畝產糧十余石,怎麽可能不豐收?

  說到興修水利,劉由是躊躇滿志,果然自己沒有壓錯注。

  他投資孫策這位英雄,倒不是一定要跟孫策上戰場廝殺,做文臣也是能有建樹,留名青史。這可是他在一座莊園裡永遠無法達成的目標。

  劉由立即說到:“我打算效仿孫叔敖在淮南修建的芍陂,在石城縣修建一座長陂,宣導川谷,陂障源泉。水利之中有渠有陂,引水入渠,由渠入陂,開陂灌田。”

  陂就是這個時代對湖泊、水庫、堰塘之類的稱呼。

  孫叔敖為楚國修的芍陂就在淮南,如果袁術能好好維護,恢復農業生產,僅是芍陂就能為他形成一處旱澇保收,殷潤國家,粳稻豐積的“百裡不求天灌區”。

  但可惜袁術顯然沒有這個腦子,他隻想著軍事爭霸。

  倒是劉由這個淮南本地人對芍陂頗有研究,打算在江東效仿。

  孫策對此自然是十分支持:“可以,興修水利,積攢經驗這是極大善政。你現在就著手在丹陽修建堤壩,興修湖堰。等積攢了足夠多的經驗,我們到吳郡之後再大興水利,沿海造堤百裡。為百姓徹底解決潮水倒灌,

土地鹽鹼化的問題。”  劉由重重的用力點頭,神情振奮。自己沒有看錯,能安天下者必斯人也。

  當天下諸侯還在殺的昏天暗地之時,自己追隨的明主已經開始考慮如何興修水利,造福萬民。其根基就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一群因勢而起的強梁宵小,如何配與此等英雄相比?

  劉由是很想建功立業,卓有功勳的,不然他也不會傾家資以助孫策大業。

  在得到孫策認可後,他積極建策:“將軍,據我所知營中其實糧草頗多,或達十萬石之巨。糧草固然應該有所儲備,但亦不宜都堆積在邸閣之中,不如拿出一些以為效用。”

  孫策眉頭一挑:“糧草的確是有不少,供給大軍綽綽有余。你除了用作種糧,還有他用?”

  劉由點頭:“種糧其實用不了多少,千石足矣。我建議將這些種糧分給災民。”

  孫策若有所思,問道:“你打算開倉放糧,招徠流民?”

  劉由站在山坡上,胸膛挺直,手指四方,說道:“自喪亂已來,民人失所,而疆域未定,加以饑饉,此正是天下板蕩之時,若能趁勢作為,必能招引四方。這民人雲至,如過江之鯽,豈能無秀奇之士?”

  孫策不禁莞爾,他不由的想到了瓦崗寨。瓦崗寨本來也是隋末一支很不起眼的小部隊,靠奪取奪取公私行舟的貨物,甚至漁獵為生。這種揭竿而起,擁眾萬余的亂軍,在哪個亂世都不計其數。

  但李密的加盟,為其制定了軍事戰略,打下洛口倉,開倉放糧,於是遠近豪傑無不率眾歸附,連老弱都背負繈褓中的嬰兒來投奔,道路不絕,其軍隊迅速發展到數十萬,一躍成為天下最強勢力之一。

  看著碧波浩蕩的長江,孫策臉上露出笑意,說道:“秀奇之士尚不好說,但開倉放糧之後,長江上遊蕩的豪傑應該不少鍥黨連群來投。”

  孫策現在手上總共有接近十二萬石糧草,這個數字如果用來賑災的話,能夠影響多大?

  袁術歷史上曾經給沛縣舒邵十萬石糧以為軍糧,但當時天旱歲大荒,士民凍餒,江、淮閑相食殆盡。於是舒邵將十萬石糧全部拿來賑災,分給了百姓,於是救百姓於塗炭之中!

  一個郡數十萬人都能倚十萬石糧而免死,舒邵更是享天下重名,袁術居然沒有殺他,而是埋怨他“足下獨欲享天下重名,不與吾共之邪?”也就是不把這個聲名分給他一份。

  袁術這種漢末聲名最頂級的諸侯,都眼饞這份天下重名,就可見其影響之巨大。

  而孫策如今作為一個剛剛創軍建業的諸侯,最缺的恰恰就是名聲。是時候用開倉放糧,在江東傳揚一下他孫郎之名了。

  尤其此刻他還沒有跟豪強們交惡,這時候傳出他與民為善的名聲,他征服江東的征程或許都會因此而受影響。

  所以孫策直接作出決斷,十二萬石糧食之中,十萬石用來賑災。剩下兩萬石作為軍資,以供應大軍繼續向東征戰,擊破張英、薛禮、笮融等人,收其軍糧。

  采納了劉由的建議之後,孫策就跟其分別,讓劉由繼續主持屯田事宜,自己返回了牛渚營中。

  開倉放糧這項政務十分重要,不弱於屯田,更涉及到十萬多石糧食,這種重任孫策自然是交給自己最信重之人。

  孫策回到營帳時,呂范就已經在親衛的通知下在大帳內等他。

  見到呂范,孫策不由得就露出了笑容,一位品德出眾,忠誠無可置疑,才能又卓越不凡的部下,哪位君主會不喜歡?

  尤其這位部下還在自己最落魄時一直跟隨自己,充當左膀右臂。劉備與諸葛亮的關系亦不過如此而已。

  呂范恭敬行禮後,孫策笑著揮了揮手,說道:“子衡,且坐。召你過來,是有個重要政務要委托於你。劉都尉向我建策,發粟以賑窮乏,修德以服遠近。你有何看法?”

  呂范聽完,認真的點了點頭,說道:“劉都尉建言有恢弘之氣度,威德若立,則必使遠方順服,豪傑率眾歸附。”

  孫策笑著說道:“我聞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開倉放糧,便是為我栽下一棵萬丈梧桐,必有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來。這要務,就委托給你了。”

  呂范點頭,說道:“此事若是欲大有建樹,我建議將軍在歷陽也開倉放糧,招誘餘民,鳩合遺散。”

  不等孫策詢問,呂范主動作出解釋:“淮南在袁術治理下,吏貪官橫,民不聊生,室如懸罄,野無青草,盜賊滋熾。陳策一名山賊便擁眾萬余乃至數萬。若將軍在歷陽招徠百姓,業必不止數倍於此類強梁宵小。”

  聽完呂范所言,孫策隻感覺大受激勵,胸中振奮。

  這論斷實在是太漲人心士氣了,哪個君主會不喜歡這種臣子?

  就連陳策這種山賊,無惡不作,都能聚集起數萬人來。

  孫策堂堂諸侯,由大漢朝廷欽命的官員,修文德而服遠,功業豈能不數倍於一名山賊!

  孫策立即振奮撫掌,說道:“劉都尉有恢弘之氣,而子衡忠烈慷慨,我大業何愁不成?”

  呂范是非常注重威儀的,他去招徠百姓,也絕不肯落得一個求人的形象,因而說道:“江東在中原眼中素來是蠻荒之地,若招徠百姓,必有人心高氣傲,目中無人,蔑視郡縣,視我等為鄉蠻。我建議在屯卒中興辦學校,推廣教化,使江東文教儼然,則名士豪傑欣然而至。”

  孫策沒有回答,而是直接抽出佩刀,凜冽刀光閃過,一旁箭袋裡的數十根箭矢瞬間全部齊根而斷。

  孫策將翎羽掃落在一旁,然後將三十余根帶著箭頭的箭杆全部取出,放在呂范身前,語氣肅殺凜冽:“都已經淪落到接受賑濟了,還敢自命不凡,不可一世,這算得什麽名士豪傑,清流座談客而已。吃著我等谷糧,還要蔑視我等者,皆如此箭!放糧期間,任何人敢辱子衡你,你皆可用此箭貫其咽喉!視為我與子衡共殺之!”

  呂范完全沒想到孫策居然會如此激動,更如此維護自己。

  他胸中震撼,望著肅殺的孫策,隻感覺心中似有熊熊烈火,全身血脈賁張。

  隨後立即起身,拱手說道:“范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孫策扶起他,笑著說道:“我二人猶如同舟涉海,榮辱與共,生死相依,唯期與子衡共勉,共濟世務!”

  呂范不禁同笑,這士氣激勵,豪氣奮發,壯志昂揚,風雨同濟的風貌,正是自己所向往,所堅定的人生和志向。

  這是多少金銀谷糧、酒肉美人都無法媲美的。

  現在哪怕袁術、袁紹、劉表之流出黃金千鎰來聘,呂范都確定自己必將視如糞土。

  在他們這些塚中枯骨麾下,焉能充斥如此英雄豪氣,焉能壯闊人心,豪邁恢弘?

  人生得意,千金不換!

  呂范昂胸闊步,乾勁衝天的抱著孫策的斷箭離去,滿腔激情的親自主持開倉放糧事宜。

  孫策則在營帳中認真的考慮了一下呂范的建議。呂范的建議其實是非常符合能臣治理之思路。

  開墾荒田,興修水利之後,必然有流民越江山而歸者以萬數。接下來自然是聚文士,立學校,興教化。

  到這一步為止,沒有任何問題,是這個時代每個能臣都會用的治理手段。

  這種事,孫策交給芮祉去做就已然完全足夠。他一位故吳郡太守,又在軍中教導士卒識字, 對怎麽興辦學校,推廣教化,必然有完善主張。

  但孫策認為呂范建議的後半部分,就太理想化了。

  文教儼然的標準是什麽?

  是江東興辦大量學校?百姓皆飽讀詩書?

  於是中原文士就認為江東是一片文明高地,欣然前來求學?

  如果世間事,真這般公允,那還就簡單了。

  事實上就算是孫策在江東建設五千所學校,亦完全改變不了中原人的偏見。

  對絕大部分人而言,他們要的不是事情真相,而是一個可以彰顯自己,踩扁他人的立場而已。

  事實,重要嗎?

  事實重要,就不會有那麽多清流了。

  世人皆醉我獨醒,可是文人間常態。

  所以,江東要成為天下人眼中的文明之地,孫策覺得只靠呂范這麽扎扎實實的去幹,恐怕是事倍功半。

  而更快捷實現呂范所言的理想狀態,反而不能那麽務實,要用些務虛的手段。

  這些人不是好聲名嗎?那江東只要有名聲更大的人吹捧就足夠了。

  當文壇泰鬥,天下文豪,當世大家都對著江東盛讚,這些人阿諛附會也能把江東誇出花來,甚至以到江東為榮。

  這就是用魔法打敗魔法。

  而能負責此事,讓那些人閉上嘴,有氣憋死在心裡的德高望重人選,孫策還真有一個,還是自己的故交。

  於是孫策在下令芮祉去屯卒中間興辦學校後,立即拿出了紙筆,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寫信搖人!該召喚自己的下一位故交好友了。召喚SSR!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