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重生周隋之際》六十三 楊堅建隋
  人總是樂於結交重義之人,正如崔澈所言,楊廣看重的不只是聞喜裴氏的家世,更是裴秀甘冒風險為崔澈奔走的義舉。

  翌日當值,裴矩不出所料的就任相府主薄一職,期間楊廣也來找過崔澈,讓他下值以後帶上裴秀,自個兒也約了楊玄感、竇威一起吃酒。

  夜色深沉,趙文為二人打著燈籠,與崔澈一起扶著裴秀回府。

  也許是因為楊廣折節下交,裴秀受寵若驚,在席間喝高了。

  回府之後又是一陣忙活,但與崔澈無關,滿院子的奴仆、婢女,哪能讓他去照顧裴秀。

  除夕的前一日,黃昏後各處官署封門。

  元日七天假期來臨,崔澈卻不想回府,可年節時候,也不方便投奔親友,隻得硬著頭皮回去。

  果然,崔澈在祠室裡,當著先祖牌位的面被崔昭容好一頓收拾。

  元日的祭祖,一如崔澈在冬至對崔季舒的承諾,大魚大肉都招呼上,暗地裡分了點餐食給尉遲熾繁在屋裡偷偷祭拜家人。

  崔澈也收到了祖母在博陵的來信,告知他家中一切安好,也對他救了崔達拏的性命而大加誇讚。

  崔達拏被發配邊遠之地,卻是去的幽州以北,途經河北時,多有故舊親朋前來探望,崔澈的義舉也為更多人所知。

  再怎麽說也是博陵三崔之一,崔暹之子,又做過北齊駙馬,崔達拏在關東經營數十年的人脈遠非崔澈能比。

  而崔氏第三房經此一事,也將崔澈視為一房領袖。

  年後,崔昭容與裴秀既收拾行囊啟程東歸,崔澈送出城,崔昭容千叮萬囑,讓他安生在丞相府效力,莫要再整那些嚇唬人的事情。

  崔澈連連稱是,得了潛邸之臣的身份,哪還用得著再去冒險搏個出身。

  臨別之際,崔昭容熱淚盈眶,崔澈也是紅了眼睛。

  姑侄都清楚,經此一別,再難相見,裴秀日後受到楊廣征辟,自會回到長安,但崔昭容卻得留在聞喜照顧婆婆,至少在為她養老送終前,是難有再見的機會。

  結束了七天假期,回到丞相府的第一件事便是為楊堅起草,更改封國名字。

  西魏時期,楊堅之父楊忠領軍平定隨州等漢東之地,也就是後世的江漢平原,因功受封隨國公。

  楊堅承襲父爵,封王時,自然便定了隨王。

  但在楊堅看來,隨字有隨從、順從之意,無論西魏、北周,國祚都很短,若自己再定國號為隨,豈不是說明也是個短命王朝,晦氣得很。

  索性將隨(隨字繁體)去了走之底,成了一個隋字,這個字並非楊堅硬造,在此之前,便常常用做了隨字的簡寫。

  因而,隨王也就成了隋王。

  小皇帝下詔,改元大定,但這個年後注定長久不了,楊堅已經做好了篡國的準備。

  二月初四,楊堅不僅是接受了此前拒絕的相國、百揆、九錫,又笑納建台置官的封賞。

  所謂建台置官,即楊堅能在自己的隋國建立朝堂,封設百官。

  同時,詔進王妃獨孤伽羅為王后,世子楊勇為太子。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大家也別忙活別的,都跟著勸進吧,澈哥兒也在茫茫表忠的人群中。

  開府儀同大將軍庾季才好觀天象,以本月甲子大吉為由,勸諫楊堅於當天受禪。

  太傅李穆、開府儀同大將軍盧賁也隨之附和,楊堅於是將建國之日就定在了二月甲子。

  甲子日當天,小皇帝受群臣逼迫,

下詔遜居別宮,把宮城給讓了出來,命太傅杞國公宇文椿捧冊,大宗伯奉皇帝璽紱,禪位於隋。  楊堅受冊、璽,改服紗帽、著黃袍,入禦臨光殿,服兗冕,如元會之儀。

  改元開皇,大赦天下,命有司奉春冊祀於南郊,隨即又命楊勇嶽父元孝矩往洛陽與楊勇交接,崔澈年前就起草了文書送往洛陽,但楊勇總領北齊故地,不可能說走就走,安頓諸般事務便忙碌到了現在。

  楊堅篡國後,廢除北周六官制度,恢復漢、魏舊製,設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五省。

  隋初五省,尚書省下轄六部,總領庶務,也就是具體乾事的。

  內史省執掌機密,負責決策。

  門下省具有審核的職責。

  至於秘書、內侍二省職權卻要輕了很多。

  秘書省負責書籍校藏與管理,內侍省為宦官機構,主要負責內廷的各類事務。

  楊堅再建禦史、都水二台,太常等十一寺,左右衛等十二府,以分司統職。

  又置上柱國至都督十一等勳官,以酬勤勞;特進至朝散大夫共七等散官,以加文武官員中有德聲之人。

  門下高官官由侍中改為納言。

  楊堅既然已經篡國,昔日的丞相府,如今的相國府自該罷黜。

  相府司馬高熲為尚書左仆射,兼納言;相府司錄虞慶則為內史監,兼吏部尚書;不久又廢除內史監一職,讓虞慶則與相府內郎李德林共為內史令,以內史令為內史省主官。

  而崔澈則與剛入幕府不久的裴矩一道進了內史省,為內史舍人。

  裴矩雖然頂著個主薄的名頭,但終究是錯過了楊堅初掌權的創業風口。

  內史舍人為內史省的屬官,包括崔澈、裴矩在內,共有八人,為正六品上,相較於崔澈此前三命,即七品的記事參軍,無疑是大跳步,他攏共也才當值小半年,要不怎麽人人都想著勸進。

  崔澈辛苦奮鬥,終於在十二歲時坐上了正六品上的官位,年俸1000石。

  但也比不得楊廣會投胎,楊堅建國以後,即封晉王,官拜柱國、並州總管。

  崔澈對於自己的安排,自然是暗喜於心,他當初雖然沒有拜在李德林的門下,但這些年沒少與李德林來往,倒不是封德彝的關系。

  李德林也是定州博陵安平人,與澈哥兒是同鄉,澈哥兒的堂伯,也就是崔達拏的親伯父崔諶,在李德林還未發跡前,便與他成了忘年交,當時正是博陵三崔風頭最盛的時候,崔諶卻一點也不顧及地位差距。

  頂頭上司是世交長輩,往後的日子自然舒心。

  但即將出牧並州的楊廣卻以總管府長史一職邀他同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