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重生周隋之際》四十 孝寬之疾
  崔澈在後方納妾,前線局勢也沒緊張到哪裡去。

  七月,尉遲惇進軍武陟(河南焦作)與韋孝寬對峙於河陽,但局勢卻僵持起來,平叛大軍勢眾,尉遲惇不敢輕易動作,而韋孝寬也稱病,無法統一指揮各部,向朝廷請求派遣監軍。

  消息傳回鄴城,崔達拏大喜過望,趕忙向尉遲迥進言,應該趁著敵軍主將患病不能理事的時機,催促前線作戰,一如爭奪徐州時,北周各軍趁吳明徹患病,完成對南陳軍隊的包圍。

  然而尉遲迥卻並未聽從,崔達拏自感腹有良謀,卻不被主所用,垂頭喪氣的回到衙署。

  崔澈正為他處理後勤諸事,見堂兄頹喪,問其緣故,崔達拏於是大吐苦水,崔澈聽他說完才笑著解釋道:

  “兄長焉知韋孝寬是真的病了?”

  崔達拏聞言一愣,疑惑道:

  “難不成韋孝寬是故意稱病,引我軍去攻?”

  “堂兄又想岔了。”

  崔澈搖頭解釋道:

  “韋孝寬確實做好了應對我軍攻勢的準備,但他稱病並非是為了誘敵,而是自保。

  “此前其為元帥,盡取江北之地,已是立下不世之功,如今若再平關東,豈不聞功高震主。

  “所謂稱病請求監軍,以協調指揮各部,不過是找人分潤平叛之功,釋主疑心罷了。”

  崔達拏這才恍然大悟,自古功大難賞,都是一個要命的問題,在物理層面上的要人性命。

  楊堅剛坐上丞相之位,尚無大功於國,若是韋孝寬獨享平滅尉遲迥的功勞,崔達拏自覺若是楊堅,也是寢食難安。

  於是立即去到總管府向尉遲迥告罪,尉遲迥清楚崔達拏的能耐,如今後勤事務井井有條,都是其堂弟崔澈在打理,這一次更不用多想,鐵定是崔澈為其解惑。

  尉遲迥稍作詢問,崔達拏也並未隱瞞,坦然告知。

  這般聰慧的少年郎,著實招人喜歡,尉遲迥於是命人喚來崔澈,勉勵道:

  “臨機兩陣之間,固然重要;供給後勤軍需,亦不能疏忽,有崔郎辛苦操持,前線軍士方能衣食無憂。

  “還望崔郎繼續努力,事成之日,老夫願以熾繁相托,於長安招崔郎為孫婿。”

  崔澈聞言,喜不自勝,當下就叩頭拜道:

  “澈本亡命之人,幸得總管收留,方有容身之處,本不敢再有奢望,然而錯蒙大父愛戴,以貴女相許,澈雖肝腦塗地,亦不能報大父之恩!”

  婚事還沒成,澈哥兒便下拜認起了祖父,尉遲迥老懷大慰,就此將崔澈看作自家人,而澈哥兒也得以更進一步接觸機密。

  出了總管府,回到馬車上,崔澈斂去笑容,面色更是凝重。

  而長安城中,楊堅也為領軍人選犯起了愁。

  他先是找到了崔澈族兄,出身博陵第二房的崔仲方。

  崔仲方與楊堅在少年時同是皇子伴讀,交情深厚,又頗識軍事,在楊堅看來,是可以托付重任之人。

  然而崔仲方卻以宗族俱在關東為由推辭。

  楊堅於是又找到扶他上位的鄭譯、劉昉,二人也各有理由,借故推辭。

  如今局勢尚不明朗,前線凶險,沒有人願意前往。

  楊堅眼看這三人推辭,更覺得崔澈小小年紀便敢往鄴城為間,殊為難得。

  正值無人可用的時候,丞相府司錄高熲主動請纓,願往前線為監軍。

  高熲時年四十,本是高句麗人,祖上內遷,冒認為渤海高氏,

其父高賓曾為獨孤信的幕僚,故而高熲又有獨孤熲的鮮卑名。  其人精明強乾,知兵事,多計謀,才能素為楊堅所知,楊堅拜丞相後,立即派人征召高熲,高熲欣然與人道:

  ‘願受丞相驅使,若大事不成,亦不懼滅族之禍。’

  為了登臨高位,連滅族之禍都不怕的人,又怎會畏懼前線凶險。

  楊堅大感欣慰,當即以高熲為監軍,奔赴前線。

  不只是楊堅在鄴城布下暗子,尉遲迥同樣在長安留有耳目,很快高熲出任監軍的消息傳到了鄴城。

  高熲過往無甚功績,為尉遲迥所輕,並未引起重視,楊堅能知曉他的才能,只因為身為獨孤家女婿,與依附獨孤氏的高熲曾有往來。

  尉遲迥又怎麽可能清楚高熲的斤兩。

  而崔澈也裝聾作啞沒有提醒。

  沒錯,尉遲迥是給他畫了個餅,說是進了長安就把天左大皇后,如今被迫削發為尼的尉遲熾繁嫁他為妻。

  但澈哥兒也沒忘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又怎會為了一個女子就為他尉遲家拋頭顱,灑熱血,走上取死之道。

  嘴上喊著大父,崔澈可沒真把尉遲迥當自己祖父看待。

  他祖父名叫崔季舒,還在城外埋著呢。

  高熲去往前線,崔澈便知道大戰一觸即發,而局勢果然不出他的預料。

  韋孝寬的病隨著高熲前來,不藥而愈,開始搭設浮橋,準備渡過沁水與尉遲惇決戰。

  尉遲惇在上遊點起火船,試圖燒毀浮橋,高熲便命人製作土墩抵禦。

  眼見無法摧毀浮橋,尉遲惇又臨時起意,計劃半渡而擊,於是命部眾稍稍後退。

  韋孝寬卻抓住時機,命令各部火速渡河,而高熲在全軍渡河以後,更是燒斷浮橋,以示背水一戰的決心。

  以尉遲惇之能,如何能夠與韋孝寬、高熲二人聯手相抗衡。

  若是元帥與監軍爭權也就罷了,偏偏韋孝寬有心讓功,二人合作稱得上是親密無間。

  此戰毫無意外,尉遲惇大敗於沁水,十萬步騎或死或逃,自己也狼狽逃回鄴城。

  一時間河北人心惶惶,但好在青州總管尉遲勤引軍五萬,將從青州來援,稍稍穩定了局勢。

  而在尉遲惇沁水兵敗的時候,七月二十六日,國丈司馬消難經過長期準備,成功誘殺鄖州總管府長史侯莫陳杲、鄖州刺史蔡澤等四十余人後,舉兵反叛,響應尉遲迥。

  楊堅聞知消息,盛怒不已,當初司馬消難背齊來投,就是楊堅之父楊忠前去接應,司馬消難於是與楊忠結拜為兄弟。

  這麽些年來,楊堅以一直以叔父之禮侍奉司馬消難,這份情誼最終在權力的誘惑面前一文不值。

  楊堅於是以鄭州總管王宜為元帥,率軍討伐司馬消難。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