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姚煥黎自傳》第148章 官渡之戰論述領導才能
  曹操與袁紹,如同經典的領導教科書。一個闡述著成功的領導案例,一個闡述著失敗的領導案例,於今天的公司管理頗有參考意義。

  荀彧是三國時期頂尖的人才,他原先是袁紹手下。他判定袁紹不能成事,於是跑到曹操的陣營當中。他對曹操的治軍方略深為歎服!

  賈詡是三國時期一流的人才,他說:“因為張繡言聽計從,所以不忍心離去。”

  賈詡知道張繡不是能問鼎天下的人,只是不忍心離開他而已。但在曹袁兩大陣營的VS過程中,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最終促成了張繡歸附曹操的重要決定。

  賈詡在張繡跟前把歸附曹操還是袁紹作了經典的對比,他對張繡說:“①袁紹外寬內忌,忌諱很多,而曹操寬容大度,能成就王業的人不會對曾經的過節耿耿於懷(打消張繡宛城之戰的顧慮);②袁紹兵多將廣,投靠他,他不會以我為重,而投靠曹操,曹操不會虧待我們的;③曹操尊天子以令不臣,是大漢丞相,我們站在曹操一邊,是歸順,而站在袁紹一邊,則是附逆!”

  張繡本來也不是什麽英才,不是劉備孫策孫權能成就大事的人。自己手頭低,劉表這種人根本靠不住,也就隻好聽從了賈詡的建議,歸順了曹操。

  曹操何等梟雄?他當然歡喜,他親自拉著張繡的手,表示很親熱!

  關於曹袁的實力對比,最有名的論斷是《三國演義》這本書中很值得讀者去背誦的一個段落就是郭嘉論“十勝十敗”,是赤裸裸的把袁紹和曹操作了對比。實際上也是羅貫中對領導的一種期望!什麽是好領導?請看《三國演義》郭嘉論十勝十敗。

  在人才學方面,曹操明顯領先於袁紹。無論是對人才的定義,還是對人才的吸引力,還是對人才的任免,曹操可謂知人善任。至於孔融和荀彧之間的對話,頂多是陣營雙方人才的差別,但不是導致戰爭結果的決定性因素。在領導制度中,組織行動的結果起決定性因素的往往是領導者的決定,領導者本人的才能品格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實袁紹陣營一方的人才,是很優秀的,真的。所以是袁紹這個最高層領導,拿著雄厚的人力資本,不會運用,輸給了曹操,怪不得人才自身。

  我們還要看看官渡之戰的背景,其他各方勢力可否有動靜?關中各路軍閥沒有動靜,互相盯著對方;劉表被郭嘉一口咬定是“守城之賊,座談客耳!”不會有什麽動靜;劉備也看出袁紹雖盛實衰,借機跑了,後來古城聚義,投靠了劉表;孫策驍勇不讓乃父,卻出了意外,其弟孫權坐領江東,需要穩固基業,不願輕出。所以黃河兩岸,曹操和袁紹可以正兒八經的大乾一場了,一決雌雄!

  延津白馬兩場戰役中,河北名將顏良文醜果然是被“一戰可擒”,不值一哂。

  先前,田豐建議袁紹聯合徐州劉備一起攻打曹操,結果袁紹因自家小孩病了,所以提不起精神。導致曹操很順利的把劉備趕出了徐州。劉備投靠袁紹,建議袁紹出兵討伐曹操。沮授這時候建議不要急於與曹操大規模決戰,應該進行四處騷擾,疲憊曹操的有生力量。打消耗戰,這樣穩操勝券。袁紹沒有采納。

  現在袁紹大舉進攻曹操,恃眾逞強。曹操軍隊糧草雖然沒有袁紹的多,可將士都是久經沙場的精銳,所以兩軍對決,速戰於曹操戰略上有利。在速戰和緩守的決策上,田豐和沮授這兩位拔尖的人才卻因為頂撞了袁紹,反而被袁紹收監下獄。

  門多故吏,是袁氏集團人力資源的一大特點;唯才是舉,是曹操陣營的一大特點。袁紹麾下不乏良將謀士,絲毫不比曹操弱,可是曹操對正確的觀點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敏感,而袁紹往往聽不進正確的意見。作為擁有決策權的領導,二人分出了的高下。

  曹操不敢與袁紹硬碰硬的決戰,於是退守官渡。袁紹氣勢洶洶的撲過來,雙方進行了如土丘、發石車、挖地道等技術性的攻守對抗,但也就僵持在官渡了。

  曹操有些憂慮,他擔心西涼馬騰,荊州劉表會有什麽動作,不能這麽耗下去。劉曄進來,看出了曹操的心思,他說道:“袁紹恃眾憑強,明公扼守官渡,袁紹雖眾,也不能進,這不正說明袁紹也不過如此嗎?”

  袁紹的確也不過如此,恃眾逞強也不過如此。

  曹操往許都催糧,許都荀彧來信,信中說道:“待其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

  曹操徹底打消了退兵求和的念頭,要“等待敵方陣營發生變化,然後出奇製勝”,就能一統北方,進而一統天下。看誰能堅持最後五分鍾?看誰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

  曹操精明的頭腦,無時不刻不在審視著陣營的雙方,等待著變化。袁紹覺得自己仿佛穩操勝券,所以就沒有曹操一般的機警和持重。前者機警的等待時機,後者將馬虎大意。

  沮授因為反對袁紹急於進兵,而被袁紹以“亂我軍心”為由監守軍中。沮授戴著撩銬要見袁紹,他告訴袁紹:“烏巢糧草重地,主公奈何疏忽?”

  “還用得著汝說?”袁紹不屑。袁紹的態度拒人千裡之外……意思是還用得著你沮授提醒?要不是看在你沮授“跟隨我多年”的份上,早把你這人才砍了。

  沮授看出袁紹在人事任職上的巨大疏漏,烏巢是袁軍的囤糧之所,可是袁紹派淳於瓊去守烏巢,等於把烏巢拱手讓給曹操。

  淳於瓊這個人在《三國演義》小說裡也借孔融之口說是“名將”,打架有兩把刷子,滿打滿算也就是顏良文醜一流的武夫。但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點,嗜酒如命!軍人不反對喝酒,但是酒鬼卻是不行的。烏巢屯糧之地,交由一個酒鬼去守,這不是把自己的前景當兒戲嗎?沮授可以說冒死進諫,不可謂不忠。關鍵是袁紹不聽。

  是人才會有缺點,人無完人嘛。

  但袁軍的弱點不止如此,皆因領導的不能調度而使弱點盡行暴露。

  審配和許攸是人才,可以肯定這點。審配對袁氏集團如同沮授,忠心不二,但為人缺乏大局觀,有剛正不阿的一面,但沒有通盤考慮的思維。本來通盤考慮應該是袁紹這個最高領導要履行的責任,偏偏袁紹也沒這方面的考慮,袁紹是很平庸的。

  許攸起碼開始也是忠於袁紹的,不能因為後來他投靠了曹操就認為他喜歡反叛。沒人會喜歡背叛的,他對袁紹很熱愛。可是他為人有些貪,貪而不智,不知道適可而止,估計還喜歡中飽私囊。

  於是,袁紹、審配、許攸這三個人,一個是領導,一個在後方工作的忠誠人員,一個在前線為領導謀劃的謀士,這三者之間發生了故事。這個故事改變了袁曹陣營雙方僵持的局面。

  曹操實在是沒糧食了,他不得不焦急的等待“變化”,然後“用奇”製勝。他又寫信到許都催糧,結果這封信竟落到了袁紹陣營許攸的手中。許攸一看,大喜!趕忙跑到袁紹的營帳內,告訴袁紹:“曹軍缺糧,我們引一軍去襲許都,大事定矣!”

  袁紹這位領導確實平庸,但要裝作高明,在屬下面前要懂得深思熟慮一番。殊不知,領導的判斷能力正是來自於他的大局觀和未雨綢繆的思慮。袁紹沒有這樣的能力,他反過來問許攸:“你怎麽不知道曹操是故意丟下這樣的書信呢?”

  領導這麽問,其實有對自己的觀點肯定和帶有責問下屬的意味,許攸如何能分辨?又怎麽分辨?許攸就沒有分辨,他知道袁紹這種領導是不能辯論的。

  恰好此時,審配從鄴城來信,信中說明許攸的全家被逮住了,而且關進了大牢。聽後主公發落,原因是腐敗。

  袁紹一看這書信,把許攸一頓罵:“還好意思來出言獻策!”

  許攸被罵得灰頭土臉。他出了營門,自己的家小落入審配手中,還得保全?恨不得不活了!一想,不如索性去投曹操。於是,曹操久等的變化和機遇就來了。

  袁紹陣營內,人才們的摩擦老早就有,從人力資源學的角度很值得研究,但這裡不做重點講。許攸為人貪婪,喜歡財貨,這是要不得的,用這樣的人要麽把話講明,要麽拒之不用。審配為人忠誠剛正不阿,而且勤勉盡責,可試想?兩軍對壘,許攸和領導在前線,處理事情不做緩衝周全的考慮,動不動就是把人家全家都關押了。古時候關押那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條,覆巢之下不會有完卵,許攸的感受可想而知。

  袁紹作為一個領導,首先他沒有尊重人才的風度,他還自認為血統高貴乃當今名仕。他跟領導這一角色差的太遠,他沒有周武王那樣的政治立場和道德修養,也沒有曹操那樣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雄心跟魄力。光說這件事情上,你起碼尊重下屬,考慮下屬的觀點,許攸撿來的書信要是真的呢?要是許攸的判斷是真的呢?

  袁紹就覺得自己什麽都會,既然是下屬肯定應該不如領導了。作為領導的袁紹不會這樣想:我是領導,但具體謀劃和具體怎樣做,我不如我的下屬,我不如我的臣僚;我是領導,我只需要知人善任就很不錯了。

  領導需要決策,和曹操相比,袁紹的決策輸的乾乾淨淨。

  許攸沒有賭氣自殺,而是選擇了投靠曹操。書中非常生動的描述了曹操的熱情。曹操在營帳裡面,一聽說許攸來了——是跣足而出,來不及穿鞋跑著出來拉著許攸的手進自己的營帳。

  許攸是袁紹的謀士,居然來到自己的營中,這不叫變化,還能叫什麽?嗅覺敏銳的曹操當然不會放過機會!

  許攸問曹操:“你的糧草還剩下多少?”

  曹操回答:“沒多少了,只剩半年不到了。”

  “休瞞我!”

  曹操故作猶豫,說道:“不滿一月了。”

  許攸看著曹操說道:“人言曹操奸詐,果然不假。”

  曹操裝出很為難的樣子,小聲附在許攸耳朵邊說道:“只剩三日糧。”

  許攸乾脆說道:“休瞞我,糧盡矣!”隨之拿出書信,並告訴了自己向袁紹建議偷襲許都的計劃。

  這個段落,我的《三國演義》前言部分說“這是曹操奸詐的一個鐵證吧!”

  我不同意這種說法,這不是曹操奸詐的鐵證,這是曹操作為一個社會身份人的特征。曹操如果說“糧盡矣!”許攸會認為對方一下子坦誠相待,也不錯。但是,曹操作為一名軍事家,政治家,他為了全軍的生命安全和共同目標的達成,不輕言底線,不亮底牌,是值得肯定的職業操守。曹操沒錯,怎麽能說他奸詐?說他奸詐,就像說他人品不行。他的工作需要如此,不能用簡單的人品去衡量高低的。

  許攸拿出書信和說出當初獻給袁紹的計劃後,曹操這位軍事家深感驚險!軍事真的就像賭博,就好像一念之差,壓錯了寶,輸得傾盡!可是,這一念之差,又像是諸多差別匯集而成,在一個點上體現出來了。所以軍事的結果,不是賭博,是地地道道的綜合較量。

  曹操懇求許攸:“願先生教我?”

  曹操多麽的謙虛!

  於是許攸就告訴了曹操最機密信息,他說道:“袁紹屯糧之所,盡在烏巢;守將淳於瓊嗜酒如命,這是天賜予明公破袁之機。”

  曹操一聽,恍然大悟!於是立馬召集將領,決定親自去偷襲烏巢。他的將領們有顧慮,但是這個顧慮只是提醒曹操危險的可能性,就是許攸有可能是奸細。但是敏銳的曹操已經準確的判斷,他的勝算就在於此,決定偷襲烏巢。

  至於曹操為什麽與袁紹不同,能準確的作出正確的判斷,這裡有人才學方面的范疇,也有觀察家們的思路,這裡不做深入探討。

  烏巢被襲,事關重大,袁紹像是醍醐灌頂,當頭棒喝!他營帳內的人才們吵起來了,一類意見是全力救烏巢,以張郃為代表;一類意見是分兵,烏巢要救,又去襲取官渡曹軍營寨,理由是圍魏救趙,代表人物是郭圖。

  輪到袁紹這個領導決策了,他好不幸苦?不知道該怎麽辦?既然這樣,就采納郭圖的建議,分兵去救烏巢,又去攻打官渡營寨。

  究竟是張郃的建議好,還是郭圖的建議好,筆者認為都不好,因為錯不在這裡。如果非要二選一的話,那就選張郃的,相對靠譜一些。萬一烏巢被燒了,這場戰爭也就輸了嘛,不如退後保存實力。守烏巢的那位“名將”已經把自己喝得不省人事,一萬精兵被曹操5000人馬如入無人之境,很順利的把烏巢糧草燒了。淳於瓊直到被俘虜,還醉醺醺的。這樣的酒鬼,能被委以重任,最大的錯誤就是領導者不能知人善任。

  書中,曹操把淳於瓊臉上刺了字,羞辱激怒袁紹。袁紹幾十萬大軍頃刻之間就支撐不住了,那種要解體的可怕,讓袁紹更容易被讒言蠱惑,軍中告密者比比皆是,人心惶惶!郭圖害怕被問責,索性把責任推給攻打官渡的張郃高覽。這個人品都有問題的人激反了張郃高覽,迫使二人投降了曹操。曹操很信任的接納了張郃高覽,這是一個領導者的底氣,是一個領導者的魅力。

  不能分別人才,不能采納正確的意見,作什麽領導?領導缺乏應有的判斷力,作什麽領導?袁紹之敗,敗之固然。

  如果說先前的預判和對比是理論上二人之間的差別,那麽現在事情發展的結局使得領導者之間的差距就擺在台面上了。領導者之間的差別一直都在上演,不停的演繹著決策能力和知人善任的韜略故事。

  沮授是死也要忠於河北勢力的,所以甘心就戮。

  田豐聽說袁紹打了敗仗,有人跟他說:“這下說明你是對的了,主公回來一定會赦免你。”

  田豐在獄中說了一段讓人淒楚的話,也是對袁紹這個人的又一次評價,這也是人才站錯隊之後的悲哀。田豐說道:“袁紹要是打了勝仗,他會大人不計小人過,頂多奚落我一頓,我還能活;要是打了敗仗,羞見於我,惱羞成怒,我也就死路一條了。我如今是死期將至了。”

  殺田豐這件事,就是袁紹的決定,有人獻饞,你領導信了,其實是你領導要這麽做,只是需要有個人推波助瀾。

  相比之下,陳琳把曹操罵的那麽慘,曹操還是沒有殺他的,還委任了官職。一篇討伐曹操的檄文,連同曹操祖宗十八代都罵上了,深度鄙視曹操的家室,不可謂不狠。把曹操罵的頭痛病都反而轉好了,這樣的檄文就是出自於陳琳之筆。曹操沒有報復陳琳,但也很生氣,問陳琳:“侮辱我也就算了,為什麽辱及我祖我父!”

  陳琳就是一介文弱書生,卻不懼怕,說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袁紹失敗了,死前仍然執迷不悟,沒有反思自己的錯誤,沒能平等的看待人才和敬重人才。他覺得自己是領導,始終高高在上,死時大呼:“此天亡我也!”

  審配仍然堅守鄴城,曹操兵臨城下。審配下令,把投降曹操的辛毗一家老小,押送到城樓上斬首,一刀一個。

  城下的辛毗哭爹喊娘,差點哭昏過去了!鄴城被破,曹軍進入,俘虜了審配。審配拒不降曹,他說道:“我主在北,可讓我面北而死。”

  曹操答應了審配這最後的懇求。審配又轉身對辛毗說道:“殺你全家的,乃是你的兄長辛評,它生前叮囑:‘如果吾弟降曹,當戮其全家。’”

  曹操於是感慨:“河北多義士,蓋袁紹不能用耳!”

  曹操說他們是“義士”,在古代戰場上,能平等的看待對方陣營的成員,並予以公正的評價,甚至尊重他們,這是很難得的。曹操可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三國演義》如果說關羽用自己的行為在闡述“義”的內涵,那麽曹操是成就他人之義來闡述著自己的大義。就算是“小人”,不是義士, 曹操也體現出難得的寬容大度。手下將士搜出一籮筐來往的密信,建議殺掉這些不忠心的人。

  曹操說道:“當初兩軍對壘,連我都不能自保,更何況是他人?都燒了吧,不要看了。”眾心乃定。

  群雄逐鹿,一個最強大的對手倒下了,河北平定。曹操回眸過去,歎道:“當初我問本初‘如不濟事,公當如何?’本初說‘我回河北,雄踞河朔,南臨黃河,以觀天下。’本初問我,我說‘我以道禦之,可無往不利!’此言如昨,而今,本初已不在人世矣!”

  曹操希望袁譚能夠識時務,也為了袁紹能存一脈,於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袁譚。可袁紹的幾個兒子總是不肯消停,袁譚再次背叛之後,曹操還是殺了袁譚。袁尚、袁熙逃去了遼東,途中郭嘉病故,死前告訴曹操不要急於攻打遼東公孫氏。後來果然不出郭嘉所料,遼東公孫與二袁互相猜忌,公孫殺了二袁,給曹操送來人頭。郭嘉信中的意思是,對方同患難則相親,一旦無事平安了,就會互相猜忌,互相攻伐。

  北征烏丸,路途遙遠,曹操決定一鼓作氣解決北方問題,徹底掃平北方帶來的威脅,之後一意經略南方。但是北征烏丸,相當凶險,雖然最後獲得了勝利,但是回到許都之後,曹操除了獎勵有功的將士,也獎勵了曾經勸阻北征烏丸的人。曹操沒有因為勝利而得意,他很清醒,在領導決策的才能方面,在勝利的現實和失敗的可能關系中,他很唯物主義,用科學的態度來指導自己的戰略決策。曹操不僅是個明白人,也的確是個好領導。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