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三國之銀狐》第62章 挾天子以令諸侯
  邯鄲淳這老爺子不願意出仕,也不願意教書育人,隻寄情於山水之間,整天研究書法,鑽研文章,全指著那些古代笑話活。

  正所謂笑一笑,十年少。難怪老頭高壽,出生於公元132年,死於公元221年,活了90歲,非常長壽。

  不過不出仕不收徒不代表沒有名氣,實際上邯鄲淳在當時是非常有名的荊州大儒。

  後來曹操得到荊州之後,就聽說了他的名氣,立即將他召到鄴城,想讓他給自己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當老師。

  而曹丕和曹植聽說是邯鄲淳之後,爭相拜訪想與他結交。曹丕請父親讓邯鄲淳作自己的文字侍從。曹植也求邯鄲淳甚急。

  恰好此時曹操正寵愛曹植,於是命邯鄲淳往見曹植,曹植大喜過望,熱情隆重地接待了他,可見他的名望有多高。

  作為當世大儒,每天來拜訪他的人不計其數。王粲帶著沈晨他們過來求見,自然是希望得到他的青睞。如果能夠得到他的品評,那就更好。

  就像許劭和司馬徽一樣,一個做月旦評,點評人才。另外一個隻說了一句荊州最好的人才是諸葛亮和龐統,臥龍鳳雛的名聲立即傳遍天下,為世人所知。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如果能夠通過拜訪某個文壇大佬,得到大佬的賞識,你的名氣就很快會被傳播出去,從而漸漸聲名鵲起。

  最近王粲就在做這件事情,當然,他本身就是荊州名士,在荊州很有名氣,已經不需要再讓大佬們幫助揚名。

  但他卻熱衷於幫助朋友,歷史上他就寫了很多關於朋友的詩,比如《贈士孫文始詩》《贈蔡子篤詩》《為潘文則作思親詩》《贈文叔良·翩翩者鴻》《贈楊德祖》等等。

  而且他交遊廣泛,很多荊州大佬與他都認識,他帶著朋友過來拜訪,宴會期間,大家舞文弄墨,交流學術,只要才學過硬,大佬們也願意給個面子。

  在拜訪了邯鄲淳之後,由於沈晨講得笑話好,本身學識水平高,因此受到了邯鄲淳的青睞,點評他的才學非常高,於南州名列前茅。

  有了大佬背書,沈晨的名聲很快就傳播了出去。

  事實上他現在本身就小有名氣。

  峴山書院的時候,他年齡最小,可才學卻冠於諸多學子,被宋忠和王粲等人稱讚。

  再加上他跟王粲非常交好,兩人交流詩文,引以為友,更被王粲推崇。

  要知道,雖然後世三曹的詩句很有名,像曹操的《短歌行》《觀滄海》《龜雖壽》《蒿裡行》後人都耳熟能詳。

  可實際上漢末的詩文地位不高,要到唐朝之後,詩歌文化才達到璀璨輝煌的地步。

  所以寫詩只能算是一個小圈子,荊州的文人雖多,詩人卻很少。

  王粲沒有人與他交流詩歌心得,非常孤獨。

  現在沈晨能夠和他一起吟詩作對,探討詩歌文學,自然讓他欣喜若狂,引為摯友。

  譬如去年王粲作了一首詩,叫做《七哀詩》,是他與士孫萌從長安一起逃到荊州後,想起沿途所見,一時悲傷所寫。

  全文講的是他離開長安時,在路上看到一個饑腸轆轆的婦女,正把親生的嬰兒放進草叢中丟棄的故事。

  詩成之後,傳與人看,可謂聞者傷心,聽者落淚。但卻無人能夠寫詩與他相和,令人遺憾。

  後來沈晨得知此時,回想起從徐州一路南下過往,便也寫了一首《七哀詩》。

  所謂的《七哀詩》並不是詩名,

而是一種詩歌形式。  它反映的是動蕩年代戰亂、瘟疫、死亡、離別、失意等的社會現象,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其中最出名的便是杜甫的《三吏》《三別》。

  而最早的詩歌載體形式,就是王粲的這首《西京亂無象》。

  而沈晨的《七哀詩》也是這種形式,全篇有十二行一百二十個字,描述的是從徐州南下,看到數十萬百姓被屠殺的慘狀。

  全詩為:“徐州何壘壘,丘墳萬千幢(chuang)。”

  “白縞掛於亭,屍骨縛門枊(ang)。”

  “城垣碾為墟,莊墉殘牖嚮(you,xiang)。”

  “問是何所故?阿瞞屠淮陽。”

  “乘車南相望,山陵似癊(yin)黃。”

  “彭城過泗水,萬姓河中亡。”

  “遺骸鋪成路,血肉做泥漿。”

  “問是何所故?曹軍驅民戕(qiang)。”

  “季世喪亂起,賊盜如豺狼。”

  “蒙蘢荊棘生,蹊徑登童殤。”

  “狐兔窟其中,蕪蒿野茫茫。”

  “感彼雍門泣,今古獨悲愴。”

  這首詩第一段四句的意思是:南下路過徐州的時候,看到墓塚壘壘,丘墳成千上萬座。

  道路邊的鄉亭掛滿了白幡,門口拴馬的柱子上捆著一具具屍體。

  城池變為廢墟,莊園殘破到隻留下一扇木窗。

  為什麽會這樣呢?

  曹操的軍隊屠殺了淮河以北。

  第二段四句的意思是:乘坐馬車看向南方,大山像是得了病一樣蒼黃。

  等到過泗水的時候,見到無數百姓屍體在河裡飄蕩。

  遺骨鋪成了道路,血肉做成了泥漿。

  為什麽會這樣呢?

  曹軍士兵殘害了百姓,把他們驅趕進河裡殺死。

  第三段四句的意思是:亂世末年到來了,沿途的盜匪像豺狼一樣多。

  野外荊棘叢生,路邊有兒童夭折。

  到處都能看到狐狸和兔子的巢穴,野草長得比人還高。

  想起了雍門子周與孟嘗君說的話,古時候與今天發生的事情何其相似,讓我十分憂傷。

  詩句寫成之後,在荊州士林完全沒有造成什麽震撼。

  雖然也有人對曹操的暴行表示憤怒,但還是那句話,詩歌在漢末並不是什麽主流文學。

  詩人也不像唐代那樣,寫得一手好詩,就能走遍大江南北到處都有人請你吃飯。

  所以世人頂多是覺得這首詩寫得好,至於好在哪裡,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唯獨王粲很喜歡。

  因為他是個懂詩的人,自然能看出這首詩當中蘊含的深意。

  這首詩與他的那首《西京亂無象》立意很相似,同樣是寫悲劇,同樣是憤慨於諸侯亂世。

  比如他寫的董卓,沈晨寫的曹操;他寫的婦人棄子,沈晨寫的泗水飄屍;他寫下泉人,沈晨寫雍門泣。

  按照後世語文課代表的總結就是:“詩人在這首詩中描繪了一幄悲慘的地獄繪圖,表現了漢末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王朝社會的黑暗與古代軍閥戰爭給百姓造成的傷害。”

  於是沈晨那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躍然於紙上,估計再過個一兩千年,又是後世中小學生們必須背誦並且默寫全文的一首詩。

  反正對於那些中小學生們來說,軍閥戰爭給百姓造成了多大傷害他們不知道。

  沈晨寫的詩,倒是給了他們造成了成噸的心理陰影。

  而對於王粲來說,這首詩的出現自然是讓他有了一種知己的感覺,再加上本身常與沈晨在一起交流詩句,偶爾沈晨也會幫他修改,更加讓他覺得舒服。

  事實上王粲的年齡其實不大,今年才十九歲,沈晨則是十一歲。

  雖然兩個人相差了八歲,可當年蔡邕在長安時與他為友的事情還歷歷在目,因此王粲也已經把沈晨當成了非常好的朋友,願意幫他宣揚名氣。

  到了七月份,王粲又帶著沈晨四處訪友,他雖然年紀不大,可才名鎮壓荊楚,又是三公之後,荊州士人自然也要給面子。

  因而到處拜訪世家大族,如黃家、習家、馬家、楊家、項家等都去過,一時間沈晨的名氣也是漸漸攀升。

  而在這個時候,天下大勢也已經開始發生了改變。

  譬如今年五月, 張繡深感於身邊沒有什麽有才智的人幫他,聽說賈詡在段煨軍中過得不好,於是立即派人前往關中,把賈詡接到了南陽。

  到了六月份,袁術派紀靈領兵三萬再攻徐州,當時劉備已經被呂布擊敗,屯兵於小沛,紀靈來犯,呂布轅門射戟,幫劉備解圍。

  七月入秋的時候,孫策攻佔會稽,大敗王朗之後,又開始進攻當地豪強勢力嚴白虎,把嚴白虎趕走,自此徹底佔據江東。

  八月初,劉協在楊奉、韓暹的護送下兜兜轉轉終於回到了洛陽,劉表年初就派人去洛陽修繕了宮室,又供奉了糧草,使得劉協總算是能夠喘口氣。

  但他很快又犯了一件大錯,那就是派董承密詔曹操來洛陽勤王。

  其實嚴格來說,也不算大錯。

  因為護送的韓暹自覺地救駕有功,於是居功自傲、擾亂朝政,令劉協深感不安,這才想讓外部勢力介入來平衡政局。

  然而他萬萬沒想到曹操是一隻猛虎,與之相比韓暹不過是條哈士奇,根本不是曹操的對手。

  當時荀彧也正在勸曹操應該“奉天子以討不臣”,董承的密詔如同雪中送炭,他立即帶兵趕赴洛陽,向劉協奏明韓暹張楊的罪狀,韓暹逃奔楊奉,自此洛陽軍權就控制在曹操手裡。

  劉協就讓曹操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假節鉞,一下子就成為了大漢最高權臣。

  緊接著他殺掉了反對他執政的侍中台崇、尚書馮碩等人,徹底掌控了朝政。

  然後在八月底,曹操以洛陽破敗為由,正式向劉協請求遷都許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