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糜漢》第411章 王平為輔 二蠻呆滯
  在眾人還未有所反應的時候,馬謖就主動出拜請戰,由此可見他的心情有多急切。

  不過這也是正常的。

  漢代講究文武兼備,並對身上是否有戰功十分看重。

  馬謖出身名門,又一直得到諸葛亮的器重,他是不可能沒有野心的。

  而馬謖知道,要想完成內心中的野望,那麽他就必須要有戰功在身,因為目前他身處在亂世之中。

  若沒有戰功在身,哪怕他的政績多麽亮眼,他提出的策略多麽令人驚歎,但他一生的成就都不會太高。

  在過往馬謖就曾多次向諸葛亮提過,他願意領軍為大漢征伐,現在當機會到來之時,馬謖不可能會無動於衷。

  而當馬謖主動出來請戰後,帳內其他也想請戰的人,都暫時止住了自己的言語。

  在座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往日之中對馬謖有多器重,可以說諸葛亮對馬謖的器重僅在糜暘之下。

  這這層淵源之下,諸葛亮是很可能直接同意馬謖的毛遂自薦的。

  不出眾人所料的是,諸葛亮在見馬謖自薦之後,他的臉上明顯的流露出意動之色。

  馬謖在之前與他一般,從未有過領軍作戰的經驗,這是馬謖最大的不足。

  只是黃元之亂雖然看起來來勢洶洶,但若是處置得當的話,在諸葛亮看來其實不難平定。

  而馬謖又素來有軍略,故而若是派他去平定黃元之亂,倒不是不可以。

  況且這一場仗亦可以當做馬謖的磨練之戰。

  但就在諸葛亮心中的允肯意味越來越濃的時候,他的腦中想起了糜暘與劉備對他的提醒。

  糜暘為他徒,劉備為他師,可以說單單論與諸葛亮的親近關系,這兩人都超過馬謖。

  而就是關系如此親密的兩人,都曾經不約而同地提醒過諸葛亮要慎用馬謖,這讓諸葛亮的心中不得不起了一些顧慮。

  況且就算不論私人關系,以劉備與糜暘的身份地位,他們做出的提醒,也會讓諸葛亮對任用馬謖一事必須慎重起來。

  在腦海中短暫的思量過後,諸葛亮決定采取一個折中的辦法。

  諸葛亮先是看向馬謖,對著他微微點頭道:“幼常忠心報國,你所請吾又豈會拒絕。”

  當諸葛亮說出這句話後,馬謖的臉上浮現大喜之色。

  諸葛亮同意他的自薦了。

  可還未等馬謖高興多久,諸葛亮緊接著又將目光投向在座的鄧艾。

  見諸葛亮的目光投來,鄧艾的心中一緊。

  從剛才諸葛亮對他的舉動之中,鄧艾隱隱察覺出諸葛亮好似對他有些不喜,所以鄧艾不知道現在諸葛亮為何會突然看向他。

  不過諸葛亮接下來的一句話卻讓鄧艾喜出望外。

  “立義校尉以為平定黃元之亂需要多少大軍?”

  在聽到諸葛亮的詢問之後,鄧艾立即就猜出了諸葛亮的意圖。

  丞相肯定是要起用他平叛,否則在座這麽多英才,他又為何單單問自己這個問題。

  在猜出諸葛亮的意圖之後,鄧艾連忙起身對著諸葛亮一拜道:“兵貴精,黃元叛軍數五千有余,我只需三千精兵即可。”

  鄧艾在回答諸葛亮時,言語之中流露出強大的自信。

  在方才眾人激烈討論黃元叛亂一事的時候,諸葛亮便將一些更具體的情報告知了在座諸人,其中就包括了黃元叛軍總人數的這一關鍵情報。

  五千叛軍聽起來雖多,但鄧艾很清楚,黃元叛軍的主體成員大多乃是郡兵。

  郡兵中倒不是沒有精兵,但肯定不多,否則單單憑借一個郡的國力,黃元養不起如此多的兵卒。

  既然黃元的叛軍大多是烏合之眾,那麽鄧艾自然有信心憑借三千精兵擊敗他。

  諸葛亮聽完鄧艾的回答後,不置可否。

  他只是又接著問鄧艾道:“當你領軍歸北後,當以何策應對黃元的叛軍?”

  面對諸葛亮的這個詢問,鄧艾思索一番後答道:

  “成都城堅池厚,城中守軍固然不多,但陛下在成都人心穩固,艾推斷黃元並非是想攻打成都。

  黃元往日不反,在丞相領軍南征時才反,無非是見此時益北諸郡兵力空虛。

  然益北諸郡兵力再空虛,憑借黃元之軍力,亦極難能席卷益北諸郡。

  故而黃元不過是想乘水東下,襲擾我南征大軍糧道而已。

  因其狼子野心,艾在領軍歸北後,當在險要關隘領軍據守,先不與他戰。

  一則可守護我南征大軍之糧道,二則可耗敵士氣,待敵士氣耗盡之日,臣當可一戰破之。”

  鄧艾條理清晰地說出了他的對策。

  相比於帳內諸人擔憂黃元襲擊成都,鄧艾卻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而鄧艾的看法,則正是諸葛亮最擔心的事。

  諸葛亮之所以會對黃元之亂感到憂心,倒不是擔心成都會有所閃失。

  畢竟單單憑黃元的五千叛軍,想拿下有劉備坐鎮的成都,那無異於癡人說夢。

  劉備或許因為身體原因暫時不能領軍作戰,但只要他在成都一日,那麽除非有數萬精兵攻打成都,不然是不用太過擔心成都的安危的。

  諸葛亮真正感到憂心的,正如鄧艾所說的那般,黃元會領著叛軍襲擾南征大軍的糧草。

  糧草是一支軍隊最重要的物資保障,而益州現在又處在國力不濟的時候。

  因此南征大軍的糧草供應,絕對不能面臨著絲毫的風險。

  不然一旦糧草短缺,不說這次的南征大戰會功敗垂成,恐怕對漢軍而言更危險的事情都會發生。

  見鄧艾能明白自己心中的擔憂,並且心中有著相應的應對策略,諸葛亮心下欣喜的同時,他心中也做了一個決定。

  諸葛亮從身前的案上取來一根令箭,然後他示意鄧艾上前並將這根令箭交至鄧艾手中。

  在完成這一舉動之後,諸葛亮便在眾人面前宣布了他的決斷:
  “令立義校尉鄧艾領三千益州軍北歸平定黃元叛亂。”

  在宣布這個決斷後,諸葛亮看向臉上的神色變得晦暗的馬謖,又接著說道:“再命尚書馬謖為護軍,與鄧艾一同領軍北上。”

  當諸葛亮的這個命令說出來後,馬謖臉上晦暗的神色一掃而空。

  剛剛一開始時,他以為諸葛亮是要讓他領軍北上平叛。

  可是看著諸葛亮接連主動詢問鄧艾,馬謖便也猜出了諸葛亮的心思。

  諸葛亮不是食言的人,但領軍北歸的身份可以有很多種。

  本來馬謖還以為諸葛亮是要讓他擔任無關緊要的職務,現在諸葛亮卻將他任命為護軍。

  護軍的地位雖不如一軍主將,但也只在一軍主將之下。

  況且如果這次能順利平叛,那麽他身為護軍的戰功也不會少。

  因此馬謖對諸葛亮的這個安排還是能夠接受的。

  總比當一小小的先鋒好多了。

  而在安排完鄧艾與馬謖兩人的任務之後,諸葛亮似是有些擔心鄧艾與馬謖二人經驗不足,於是他又將在座的裨將軍王平委任為鄧艾的副將。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從相貌看,他是個威嚴有儀的人。

  建安二十年時,巴西郡七姓率民眾依附曹操,王平便是在那時投入了曹操的麾下,成為了一名代理校尉。

  建安二十四年漢中之戰時,王平因戰敗投降了劉備,後被劉備任命為裨將軍一職。

  盡管從常理來說,王平身為裨將軍卻成為立義校尉鄧艾的副將不合理,但其實這種安排在漢代十分常見。

  漢代重權不重職,亦有著臨時授命的傳統。

  鄧艾雖只是一個校尉,但他剛才得到了諸葛亮親自賜予的令箭,這便是諸葛亮給他的主將之權。

  在有著這種權柄之下,只要鄧艾的副將位分不比他高出太多,那麽就是合理的。

  就像歷史上馬謖領軍駐守街亭時,他便是以參軍的位分統領諸將。

  況且裨將軍雖掛著將軍二字,但在漢代的傳統中,裨將軍便是專屬於副將的稱號,由此可見王平這時在大漢尚算不上重要人物。

  不過諸葛亮對王平卻是有些了解。

  王平既是益州本地人士,對益州的地形很是了解,再加上他性格沉穩,很適合擔任鄧艾的副將為他查缺補漏。

  這也是諸葛亮讓鄧艾領益州軍北上而不是梁州軍的緣故。

  當將各方面都布置好之後,性格謹慎的諸葛亮方才放下心來。

  隨後他便讓各人都按他剛才所做的布置,一一下去準備。

  待眾人都從他的主帳離開之後,諸葛亮並沒有休息的意思。

  盡管大部分軍務都處理完畢,但想到鄧艾方才表現的諸葛亮,還是拿起毛筆想著寫給糜暘一封信。

  在這封信中,諸葛亮先是盛讚了鄧艾的智謀,一點都不比當世的任何俊傑差。

  只是在稱讚完鄧艾之後,諸葛亮話鋒一轉,便是叮囑糜暘道:
  “鄧艾籌畫有方,加以歷練,必為大漢股肱。

  然吾觀其為人,矜能負才,智勇有余而中庸不足,宜戒之!”

  諸葛亮對鄧艾有這番論斷,乃是從他方才的表現看出來的。

  在剛剛他說出要領軍南下僰道的時候,他便觀察到鄧艾臉上有明悟之色。

  這說明鄧艾早就知道他真正的意圖。

  可是在李恢出來勸阻自己之時,鄧艾並沒有第一時間出言向李恢解釋。

  他等李恢明確表達不解後,方才出來說出他的看法。

  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鄧艾的這個舉動有著借李恢的“不智”,從而來體現自己聰慧的意圖。

  當然這種通過反駁比自己名望高的人的方式,來為自己養望的做法,當代很多士人都在做。

  但鄧艾不同於其他人。

  鄧艾的出身太低了,當世很多人都會天然地對他看不起。

  雖然諸葛亮不是這種人,但這是時代的局限性,不是輕易可以扭轉的。

  世家子弟通過類似的方式來為自己養望,世人皆會心照不宣,從而不會太過介意,因為這是屬於世家子弟之間的特權。

  但鄧艾呢?

  或許今日鄧艾的表現會引得所有人的稱讚,從而讓他們在表面上不會表現出什麽。

  但諸葛亮知道,方才帳內的許多人對著鄧艾的做法,肯定還是有著不滿的。

  人根深蒂固的成見或許會被驕人的功績一時壓製住,但卻不會輕易消失。

  鄧艾的出身不能扭轉,而他若是還是這種處事作風的話,會有更多的人對他感到不滿。

  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心中的不滿會逐漸增加。

  而一旦遇到某個合適的契機,這種積壓已久的不滿會一次性爆發出來。

  到那時候,哪怕鄧艾立下再大的功勞,恐怕下場也絕對不會好到哪裡去。

  以諸葛亮的智慧,他當然看出了鄧艾今日所為的隱患。

  而諸葛亮所擔憂的,正是歷史上鄧艾最後落得悲慘結局的深層原因。

  他剛才之所以不對鄧艾表現出過多的讚賞,其實也是他保護鄧艾的一種方式。

  只不過諸葛亮也知道,鄧艾畢竟不是他的部下,他可以保護鄧艾一時,卻不能保護鄧艾一世,故而他便有寫信提醒糜暘的心思。

  大漢的人才本就不多,能保住一個是一個。

  在寫完書信後,諸葛亮便召來人將這封信快速送往梁州。

  當然諸葛亮寫這封信不止是為了鄧艾,他還有著詢問關中局勢的意圖。

  畢竟對大漢來說,關中的魏軍才是最危險的敵人。

  漢章武二年十一月下旬,漢丞相諸葛亮領兵萬余晝夜乘水路兼程南下,終於在數日之後趕到僰道縣城中。

  而就在諸葛亮領軍從南安出發的當日,立義校尉鄧艾亦領著三千精兵北還。

  鄧艾那支軍隊的進度暫且不表,就說當諸葛亮領軍進駐僰道的不久之後,南中的各路叛軍都得到了這個消息。

  最先得到消息的,當然是盤踞在越嶲郡的叟王高定這一部叛軍。

  而目前在越嶲郡中的可不止高定這一部叛軍,還有著剛剛領軍到達越嶲郡與高定合兵的孟獲所部。

  孟獲之所以會從益州郡快速領軍北上來到越嶲郡,乃是因為他在與雍闓商議之後,想著待他與高定合兵完畢,並立即對著僰道縣發動進攻,從而打開南中叛軍北上的道路。

  可讓高定與孟獲都沒想到的是,諸葛亮的竟然會搶先一步領軍進駐僰道。

  這個突發情況,讓高定與孟獲這兩顆碩大的腦袋,一下子陷入了呆滯狀態。

  這二人腦袋雖大,卻著實不大好用。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