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老家山衝》皋城南鄉張家店
  江淮之間,六安州東南六十華裡的江淮分水嶺東麓,蜿蜒曲折的大別山余脈,自西而東延展開來。南北豐樂河順勢而下,相隔數公裡兩河谷的把地形劃分成界限分明的山區和丘陵。就在這雙水交流之處,有個方圓聞名的集鎮一一張家店。

  小鎮地處兩河交匯三角形畈區,鎮南山嶺連綿,北面和西面均為丘陵山岡,東面是谷口。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小鎮,東西向狹長的老街蜿蜒不過兩華裡,街道的青石板光滑而圓潤,中間貫穿一道一掌來寬的半圓形獨輪車轍痕,記錄老街昔日的繁華。那深深的車轍彰顯了小鎮歲月的滄桑,是舊時獨輪車夫艱辛的歷史印記。街道兩旁一律是青磚灰瓦的商鋪,臨街商鋪的整個門面由一塊塊活動牆板組成,有一兩片帶門樞的就是大門了,窗戶都有整塊窗門可向上撐開或左右平開。方便隨時做開張生意。

  解放戰爭時,劉鄧大軍在此打響千裡躍進大別山的第一大仗,重創國民黨八十八師,成百上千國共將士血灑這片土地,戰火損毀了鎮上大多數建築,歷經修繕後,僅依稀可見舊時風格。

  主街北側是後街,有油坊、豆腐店,都是手工作坊,也算是鎮上工業了;後街還有唯一的農貿市場,那是十裡八鄉社員上街唯一可作自由交易的市場,也是他們趕集的必去之處。後街路多為土路,有些石板路也沒了那車轍。沿街的人家大門都是雙扇木門,甚至沒有門閘,還沒有農家房子氣派呢。

  連接六安城區到縣最南端山區小鎮毛坦廠的土公路,叫六毛路,自北河灣而南河灣地穿越小鎮西部。沿路兩側就是變電所,鄰近是汽車站,車站對面是六安縣張店區革命委員會和張店公社革命委員會的所在。張店區下轄張店公社、鳳凰台公社、中店公社、汪神公社、左大橋公社、橫塘公社,是六安縣十個區劃之一。向南依次有郵電局、鐵匠鋪、搬運站、食品站等幾家單位。沿南北河谷有兩條鄉間土公路向西而去,南邊路通向鳳凰台公社,路過的街頭---大面積,路邊有張店區糧站和電影院;北邊的路連接橫塘公社,六安縣張店中學就在路邊,張店區轄下幾個公社的學生是要來這裡完成高中學業。兩路在不同地點匯到六毛路,在南河灣又分開,六毛路越過南河,進入東河口區界太平橋公社。鎮子還有一條公路向東而去,直達雙河鎮。鎮東公路街頭南側是大竹園——張店區醫院所在,也是十裡八鄉鄉民的大醫院了。再向東去一二裡,有個新街,街很小,那有處聞名的劉銘傳家族的一處圩子一一當地人稱“劉大圩子”,數百間一色灰磚青瓦古典風格的建築,雕梁畫棟。各庭院迴廊錯落有致,之間房屋皆有防火牆作隔。兩道水圩子,正南大門的石拱橋和莊嚴的大門樓,說明莊園主人往日的榮耀。頗有江南園林風格一座莊園,可惜沒有人住,多有荒廢。

  鎮裡居民多數是商品糧戶口,是周邊廣大農村社員羨慕而又嫉妒群體,他們自然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他們被鄉民稱為乾工的或是有公乾的人,拿薪金吃供應糧,沒有受凍挨餓之虞;無需下田勞作之累;不受日曬雨淋之苦。

  清晨,早起的社員,拎籃挑擔從近遠村莊趕來,街上人家多數尚未開門。趕早市鄉民希望把帶來農副產品變賣。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切工商業都為國營和集體經營,幾家商店都是供銷社系統的,街心的商店是最大的了,還有二三家代銷店零散分布街頭巷尾。唯有的早點鋪子買賣倒是紅火;新華書店在街中間,裡面書籍少少;二家炒爆米花店一東一西,每年過年前生意紅火,背著口袋來炒爆米花的要排隊等侯的。這些國營商鋪早市多數是沒到上班時間的,社員們的帶來的少量農副產品,只有農貿市場去賣。主要生活品都憑票供應,供應的東西只有到供銷社商店才能買的,沒票隻好到農貿市場私下買點黑市的。當公社喇叭早晨廣播七點報時後,趕早市的社員已經二二三三踏上返家路,這時街民們才大都起床,當街蹲在家門口慢慢刷牙,或在悠閑吃著早點,或手捧釅茶壺,看著步伐匆促鄉民,大聲招呼,打著趣兒;有的公乾人度著方步氣宇昂揚去上班。

  逢年過節十裡八鄉社員都來趕集,帶著僅有收入,拿著配給的各色票據,買些過年過節物品。各處供應點照例排著長長的隊伍,小鎮這時節才略顯繁榮。

  小鎮是我兒時的天邊,能跟大人們上趟街都無比興奮。倘若再能搞件點心吃,那就是過年般的高興。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