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為了當上駙馬我一劍掃天下》第45章 滿座驚然,無知狂生
  除去這最後一份,眾多儒學之士的文章都已傳看完,大家心裡其實都已經有數,對於自己自信得很。

  文人本就相輕,這些儒學之士,對於在座旁人的文章大多是看不上,之前的誇讚與恭維,更多也都是逢場作戲。

  不過,在眾多文章之中,還是有著幾份讓他們感受到了威脅。

  分別是大儒弟子張鑫,梅墨書院首席弟子杜熙,李子器,文蘭侯之子蘇明,他們每個人的文章,不管是思想,還是文采,都讓人震驚。

  也是幸虧張之凌狀態不好,這才少了一個競爭對手。

  至於這最後一份文章,對於大局的影響不會很大。

  畢竟,獻京的儒學文壇,就那麽大,真正出名的大家都知道。

  而這最後一份文章的作者,卻是看著如此面生,修為也才僅僅九品,而在方才的經文注解之中,也表現平平,甚至於,都很難參與到他們之中來。

  以至於眾人都開始提前為接下來的文秤稱量文章的文氣重量而擔憂起來了。

  本來,獲得這次的文會第一,就是很多儒學之士來這裡的根本目的。

  也是家中長輩臨行之前,千叮嚀萬囑咐的。

  但走個形式,還是要走的。

  畢竟,同為文會參與者,面子還是要給,不管這文章寫的怎麽樣,只需要像之前那樣,喜笑顏開地恭維幾句,這最後一份文章,便算是看完了。

  澹台宣凌將李歸耕的文章傳遞下去。

  那第一人拿到李歸耕的文章,隨意看向第一句。

  “苦難,當真不可頌乎?”

  他當即坐正!

  這什麽意思?張忠太儒不是已經定下苦難不可頌的題點了嗎?

  再繼續看向第二句。

  “張忠太儒所言,固有所理,卻又不盡然!”

  當看到此處,此人的腦袋頓時猶如大鍾響起,猛地一震,心神刹那波濤洶湧,不可平靜。

  這人怎麽敢?

  怎麽敢質疑張忠太儒的觀點!

  “狂生!狂生!無知狂生!”拿著李歸耕的文章,那人滿臉憤然。

  “吾等文會,滿座皆行謙恭巡禮之舉,怎會出現這等不知天高地厚的狂生??!”

  如此激烈的反應,頓時讓周遭的儒學之士大為震驚,這究竟是何文章,竟然讓此人如此失態?

  將李歸耕的文章繼續傳看,後來者,無不神色劇變。

  “張忠太儒之言,豈是區區小子能夠質疑?”

  “以質疑張忠太儒之言,來博取關注,嘩眾取寵!”

  “此等宵小之徒,吾等羞與為伍!”拿著李歸耕文章的人手都在顫抖。

  整個文會的風向瞬間改變。

  李歸耕文章的傳看之人,臉色憤然,口若冰刀,竭盡一切地批評和詆毀著手裡的這篇文章,攻擊著這篇文章的作者。

  那白雲書院的二品太儒,那站在儒學的最高層的張忠太儒,哪怕是如今的朝中翰林院裡的諸多大儒,太儒,也要謹慎對待其言。

  如今卻在這文會之中,被人輕賤。

  在這會場之中,李歸耕和他的文章,瞬間就站在了風口浪尖。

  李歸耕很淡然,他敢打賭,這裡的大多數人,甚至都僅僅只是看到了第二句,便開始加入了這場自以為正直的批判活動。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李歸耕就已經意識到了這樣的情況。

  那又為何還要寫呢?

  唯直爾!

  苦難之頌,

李歸耕有著自己的理解。  而那頌苦難之人的目的,從來都不是要歪曲事實,將苦難從壞事變成好事。

  “然,頌何出?”

  “蓋因,苦難不可避也!”

  食不果腹之苦,衣不蔽體之苦,親人拋棄之苦,生存危急之苦,這些李歸耕都經歷過。

  而像是李歸耕這樣,經歷過這些苦難的人,在過去漫長的時光裡面,猶如那黃河的河沙,數不勝數。

  “世人知,墨尋言:天下可擔大任者,非筋骨俱勞,體膚皆餓,心志有所煉者莫屬,又可知,此言非生於墨尋官至一品之際,而生於墨尋年弱礦場運石之時?”

  “世人知,孟鳩言:苦難之中長出金剛樹,又可知,此言非生於孟鳩破南蠻,一戰功成之際,而生於孟鳩被俘敵軍,刑罰折辱之時?”

  “世人知,姬臨言:但見著人間聖人,誰不是苦難滿身,又可知,此言非生於姬臨超脫一品,成聖之際,而生於姬臨於荒野之中,五日無食,三日無飲之時?”

  墨尋乃是兩百年前大獻的一品大臣,年幼時曾被賣到礦場,體力運輸礦石;孟鳩則是前朝將軍,曾被俘南蠻,終日受刑,後逃脫,帶領大軍,大破南蠻;而姬臨,則是儒家亞聖。

  “此三者,不知苦難為苦難乎?知者而頌也,意在自勉,意在鼓舞同苦者!”

  這三個人會不知道苦難是苦難嗎?當然是知道的,人們對於苦難的最先認知本就是它不是一件好事,如今卻違背這個認知去歌頌,其目的有兩個,一個是自勉,鼓舞自身的意志,另一個則是將積極振奮的心態傳遞給那些同樣身在苦難之中的人。

  “此善德也!”

  苦難是不可避免的,去研究苦難的好壞是沒有意義的,你再研究,它也是一件壞事。

  苦難不會因為你承認它是一件壞事,就對你有所優待。

  而頌苦難的目的,也從來都不是真的在歌頌苦難,而是在表示當事者面對苦難時的積極心態,並通過頌苦難這樣的行為,將自身的積極心態傳達出去。

  而如今一句寥寥“苦難不可頌”,是要將那些在苦難之中,以自勉為舟的人,心中最後的一絲依托,都剝奪掉。

  也是在辜負那些想要將自己面對苦難時候的積極心態傳遞出去,以此改變他人面對苦難時的慌張絕望的先輩們的良苦用心。

  此刻,李歸耕的文章在會場裡兜兜轉轉,最終落到了張之凌的手中,他一字一句看著,看過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

  當看此處時,已至文章三分之一。

  那近來有些陰鬱的心情,似乎在此刻有了些許好轉。

  已經是忍不住繼續往下看。

  而李歸耕腦海之中也浮現出了自己那一段段艱難的歲月,或許那個時候,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儒家文化,並無了解。

  但是,在前世的文學之中,他卻是受到了很多來自這樣的於苦難之中自勉的文章的熏陶,否則,在過去的十五年裡,在那寒風的缺衣少食之中,在那五鄰六舍的無情之下,他或許也很難守住內心最後的一絲信念,早早被毀滅在了那北地之中。

  “既苦難不可避,當於苦難之中堅著,於苦難之中奮發,於苦難之中狂放,於苦難之中一笑!”李歸耕心中的信念便是如此。

  不過,這些內容卻都不是李歸耕這片文章真正的重點,最關鍵還在後面的篇幅。

  遠處,張之凌已經顫顫巍巍地繼續往下看了。

  “然,勉勵,隻其一也!”

  “其二,可少苦難!”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