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笑傲在大明》第48章 馬耕
  看著面前的大水車,王家駒道:“平之,河邊可用大水車,不過我們堡中還有許多不靠近河邊的田地,這些田地大多無水灌溉。你方才說引用地下水,如何引用,是鑿井嗎?據為兄所知,那些田地旁也有一些水井,不過大多乾涸了,你又到哪去引水呢?”林平之說道:“是的,表哥,是鑿井引水,不過我這井可不比原先那些井。我這井深可達五、六丈,甚至可達六、七丈之多,如此深的井,保證井水遠遠不會乾涸,而且平之也有辦法將這井水引出。”寧夏在秦漢時鑿井灌田就比較普遍。唐代就開始應用水車提取井水。不過大多還是“軲轤把”井,靠人工轉動軲轤把水提上來,深度一般只有一丈,屬於淺水層的水井。這種井打水時費時費力,水質容易汙染,而且水質較苦,最重要的是井水容易乾枯。

  李俊堡各處,自然也是這樣的井,林平之在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得知,甘陝之地已經有一種深井,只要按住外面的一個把手,一壓一壓的,水就源源不斷地出來。這種手壓機井好處很多,而且由於是從深處取水,水質良好,水味清冽甘甜,比那些淺井出的水好多了,據說是從西域傳進來的一種打井法,只是可惜蒙古入侵導致此法未曾推廣。不說水味如何,重要的是這種手壓機井可以將地底更深處的水引上來,又取水方便,大可滿足乾涸田地的需求。想必在李俊堡,這種深達數丈的手壓井已經能滿足許多田地或是民眾的用水需求了。如果連深達數丈的手壓井還不能從地下取水的話,林平之就準備開挖深達十丈的深水井。采用改進型的龍骨水車,利用畜力將深處的水引上來。

  此時大明朝的龍骨水車,如果在整體上的穩定性較好的情況下,約可將河水提升到一兩丈的高處。而林平之這種改進型的龍骨水車,利用畜力的話,可將深達十丈的井水汲引上來。足以滿足所有乾涸田地的需求。只要地下水不斷,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取水使用,滿足李俊堡軍戶們的需求。

  聽了林平之這樣說,王家駒笑道:“這樣就好,這樣就好,看來我這個表哥啊,將來就要靠表弟了。”他喜盈盈地道:“林家複興有望了。”

  林平之笑道:“表哥過獎了。”得到家人的肯定,他內心也很是歡喜。他對自己充滿了信心,也相信自己會乾出一番事業。其實,林平之搞水車搞屯田之類的,目前都是為了富堡,然後強兵。既然是軍屯,又是九邊重鎮,他當然明白軍隊的重要性。他當然想開始練兵,不過一是自己還沒有拿到兵部的照準,二也是最重要的是自己手中沒錢沒糧。沒錢沒糧時談練兵,只是空想,就算林平之有滿肚子的打算,也只能按捺下來。這時的軍戶,以李俊堡的軍戶旗兵們為典型,普遍身體孱弱,因為平時吃飽都難,所以體能嚴重不足,你再和他們講什麽好東西,沒有力氣訓練,也是和空氣講。

  而林平之心目中的強軍,就是建立在嚴酷的訓練上的,這就更需要非常充足的營養上。營養怎麽來的?就是錢和糧堆出來的。而養兵是非常不易的,需要支用的錢糧非常龐大。就以林家現在那四十個家丁來說,比起李俊堡的普通軍戶,這些家丁每人每月需支糧二石,每月還需銀八錢,年又要支賞銀八錢七分,每人還給馬一匹。一年單需糧最少就在18萬斤。還不算銀錢,馬料,額外的恩賞撫恤養老等支用。

  這些人的錢糧所需已經讓林平之竭盡全力了,而林平之將來不能只靠這四十個家丁和韃靼騎兵拚命吧,

在他的初步計劃中,這李俊堡的1120名旗軍,他將來都要編成足額強軍的。以家丁的標準而言,這一千多人,一年又需要糧錢多少?要乾大事,就免不了錢糧,而如自己都不能養活李俊堡的軍民,就談不上改變李俊堡,就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個道理。  用了一天的時間,林平之陪著王家駒將李俊堡徹底的了解了一下,這樣才能讓自己這個表哥真正的開展工作,表哥不但是自己信得過的人,更是現在自己身邊唯一適合做這些事的人。

  王家駒雖然年紀不大,但是一直混跡於洛陽這個中原大城,又是富裕之家,耳濡目染之下,對李俊堡的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看法,時不時的和林平之探討一下,對林平之的計劃也多有補充之處。

  林平之仔細研究了秦漢以來的耕種方式,和大明一樣,實行的都是精耕細作,自給自足似的小農經濟,李俊堡當然也不例外。這種經濟的主要特征是,以種植糧食為主體,以一家一戶為單位,以自給自足為目的,經營方式落後,農民年複一年重複簡單勞動,所得很少。不但很難有余糧,而且在自然災害面前往往無力,單人獨戶,個人力量總是小的。一遇天災人禍,人民往往流離失所。當然,這種生產方式的產生也是有原因的,天下一向人多地少,耕地不足,想在有限的土地上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糧食,只能在單位面積上提高糧食作物的產量,這就是精耕細作的由來。李俊堡雖然有許多軍戶在為林家種田,但事實上,也還是這種小農似的運作方式,以前風調雨順時所得在林平之看來就不多,眼下災患頻繁時就更少了。

  不過林平之仔細的研讀過戰國時期秦國的耕戰政策, 了解了那種大農莊似的方式,林平之當然不會再用這種落後的生產方式,李俊堡一帶地廣人稀,正好實行大農莊計劃,不說李俊堡,就在這北方九邊各地,地廣人稀,土地也多得是,而且由於韃靼胡虜屢次犯邊,許多良田都廢棄了,正好可以利用。

  這種大規模農場似的生產方式,是那種小農似的生產方式不能比的,不但可以大大提高糧食等作物產量,而且抗災害能力遠比那些小農似的生產方式強多了。好比戰國七雄,秦國總是比山東六國來得生產力強,抗壓力大。

  同時,林平之也在考慮要不要試驗一下在福州的時候,從外藩商人哪裡聽說的一些歐羅巴的農業技術,比如說馬耕。以牛馬的特點,比較牛耕和馬耕的投入成本及產出等,馬耕的利益是遠大於牛耕的。用馬來作為耕種的畜力進行農作物種植的耕作方式,聽說在歐羅巴相當的普遍,但在大明卻只是偶爾使用馬耕,只是在典籍裡面曾經見過漢代時期有馬耕技術,所以當時才有“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如此強大的王朝,在大漢以後再也沒有那個王朝能達到那個高度,不能說歸功於馬耕的原因,但是起碼也是一個小原因,小原因多了就是大原因。說起來,促使西方馬耕流行的軛挽正是從西域傳入,遺憾的是,曹吳代漢以後馬耕就不見了。馬耕沒有傳下來,原因很多。不過不管怎麽說,馬耕在大農場的經營上,在旱地的使用中,優勢是明顯的,林平之要搞大農場,這馬耕的使用,他當然不會放過。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