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大明:家父永樂,永鎮山河》第一百二十章 漢王爺:建幾所書院都不可以嗎?
乾清宮。

 龍椅旁邊,朱高煦坐在了小板凳上面,聽著群臣的匯報。

 朱棣走了,帶著五十萬大軍,心滿意足地北伐瓦剌去了。

 他倒是走了,剩下這一堆爛攤子,卻要朱高煦來收拾。

 畢竟他這個漢王殿下受命監國,真要論起來臨時地位比太子爺還高。

 此刻朱高煦正生無可戀地坐在小板凳上,沒有召開正式的朝會,只是在京的文武官員聚在一起,勉強算是一個小朝會。

 吏部和禮部匯報了一下明年開春科舉大考的準備情況,事關春闈大考,朱高煦不得不重視。

 洪武元年,剛剛登基的太祖朱元璋,在百廢待興的情況下,就深刻地認識到開展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

 由於早年失學,在戎馬之間,太祖朱重八也不忘惡補學業,在他身邊聚集最多的就是知識分子。

 因為他深刻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吃了太多沒文化的虧,所以老朱一舉奠定了大明朝“養士取士”的基本國策。

 想著,朱高煦就忍不住暗自讚歎,為老朱同志點讚。

 人家一邊打仗,還一邊忙著學習,這才成功開創了大明朝的基業,甚至打造了一個洪武盛世。

 大明太朱元璋,開局一個碗,當過乞丐要過飯,做過和尚撞過鍾,參加義軍造過反……可謂是元末群雄裡面出身最慘的人。

 群雄並起,逐鹿天下,最終卻是他朱元璋戡亂摧強,剪滅群雄,得了天下!

 太祖爺朱元璋,不愧是千古一帝!

 經過洪武朝不斷地完善舉製,現在永樂朝的貢舉製十已經分完備。

 鄉野間設立學舍,每三十五家辦一“社學”,生員沒有定額,為稚子幼童啟蒙;地方上有縣學、州學、府學,每天供應生員飲食,給天下學子開辟出一道求學之路。

 府、州、縣學府所招收的學子,以官員子弟及普通百姓子弟之優秀者、年十五歲以上、讀過“四書”的為合格。

 每月有小考,大考三年一次,成績優秀者,先送到行省,再選拔最優者送至京師,入國子監進學修德,妻子可隨行,負責一切費用。

 學成後由天子召見,分科擢用,其任用之職務有禦史、知州、知縣、教官、經歷、縣丞、部院書吏奏差、五府掾史等。

 至於鄉裡學舍之教師,由郡守縣令選擇有學行者擔任之,鄉學同樣三年一大考,師生均有升級制度,十分完備。

 大明辦學之盛況,遠遠超過了唐宋時期,誠可謂是“四海之內,學校如林,庠序盈門”。

 不過太祖爺朱元璋起初並不重視科舉,按照他的計劃,參加科舉的必須是學校的生員,但學校生員做官則不一定非要經過科舉,如國子監學子考核通過後便可出任官員。

 大明也因此施行學校與科舉交錯的取士政策,“科舉必由學校,而學校起家可不由科舉”。

 也就是說,要參加科舉必須先人學校進學,學校中的佼佼者不經科舉也可以給官。

 只是不同時期,歷代帝王對科舉和學校的重視程度不一樣。

 比如永樂帝朱老四,明顯更加重視科舉大考。

 畢竟科舉大考是國家公平選拔人才的重要制度,是國家的柱石和根基。

 在大明朝,想要做官,容易,也不容易。

 科考按流程分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級,而參加院試前必須先參加各府縣由地方學政主考的府試和縣試,通過後取得童生身份,才能參加各州由地方學政主考的院試,如此而言實際上是五級。

 通過院試後取得秀才身份,又稱為生員、茂才,第一名稱之為案首。

 考中秀才的學子便獲得了一定的特權,比如免除賦稅、徭役,可以向縣官提出建議等。

 並且秀才相當於“潛力股”,進能參加鄉試考取舉人,退能開設私塾,收受束脩(弟子學費)。

 雖然秀才不至於大富大貴,但憑借這些收入與特權,也能保證一輩子衣食無憂,因此考中秀才是讀書人科考的第一步。

 而生員便能入縣學繼續學業,經歲科二考合格後,便準備入省城參加鄉試。

 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且都在每年的九月進行,因此稱為秋闈大考。

 發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所以稱鄉榜為桂榜。

 鄉試的主考官均由皇帝欽派,通過後便取得舉人身份,第一名稱之為解元。

 學子中舉意味著正式擺脫了平民身份,進入了士大夫階層,舉人便具備了去吏部求官的資格,從此進入仕途。

 中了舉人後稱之為“發解”、“發達”,人稱“舉人老爺”,與縣官相當,地位從此大大不同。

 而且舉人永遠具有繼續赴京參加會試的資格,這就意味著舉人老爺們永遠都有一步登天的機會,難怪范進中舉之後會高興得瘋了。

 會試由禮部主持,在應天帝都的貢院舉行,主考官均是進士出身的副都禦史以上的朝堂重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考試在春天,所以稱為“春闈大考”,又因發榜時正值杏花開放,所以稱之為杏榜。

 通過會試便是貢士了,第一名稱之為“會元”。

 貢士實際上就是進士,殿試不過是為了對他們進行合格的區分,選拔出官員等第,賜給他們一個出身罷了。

 取得貢士業位,基本上意味著一步登天了,只需等待殿試,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便能實現終極目標—入仕做官了。

 殿試則隻考策問,且隻考一天,日暮交卷。

 殿試又分三甲,一甲僅三人,就是熟知的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並且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編修。

 二甲第一稱為傳臚,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甲、三甲進士欲授官必須再經朝考次,擇優選為庶吉士,余者分發六部任主事或者分派外地任職。

 經過這一級級的科考篩選之後,成功金榜題名之人,必定都是身懷真才實學的才子俊彥,他們將會被授予官職正式踏上官場。

 吏部尚書蹇義與禮部尚書呂震,此刻匯報的就是春闈大考的準備情況。

 朱高煦靜靜地聽完後,點頭囑咐道:“這是朝廷的掄才大典,二位還請多加重視。”

 蹇義與呂震自然明白春闈的重要性,不敢有任何馬虎懈怠。

 處理完了一堆折子,卻又聽見兵部官員在沙盤前面大聲爭吵議論。

 眼見此景 朱高煦不由感到好奇, 悄無聲息地上前靜靜觀看。

 “皇上應是出居庸關,至宣府一帶出塞!”

 “馬哈木的瓦剌軍在臚朐河,王師行軍都要數個月之久……”

 唔,原來他們在推演著北伐大軍的行軍路線,以及馬哈木的布防局勢。

 “漢王殿下,你覺得馬哈木會往何處逃遁?”

 金忠突然開口發難,將朱高煦卷入了戰場。

 朱高煦聞言微微一笑,上前將代表馬哈木的棋子隨手落在了一處。

 眾人:“???”

親,點擊進去,給個好評唄,分數越高更新越快,據說給香書小說打滿分的最後都找到了漂亮的老婆哦!
手機站全新改版升級地址:https://,數據和書簽與電腦站同步,無廣告清新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