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第221章 中央谷地(17)
夜晚來臨,兵團四堡外的煤氣燈被守夜人依次點亮,炫人的燈光頓時將這片荒涼的原野充斥得星星點點的。

 大概因為這裡是國家培養專門人才的場所,因此上頭撥下了巨款,不但在這片荒涼之地上建起了一個規模龐大的校舍群落,同時也把配套設施搞了起來。比如,東岸煤氣公司就為兵團四堡及鄰近地區建起了第二代煤氣燈系統,將周圍照得亮堂堂的,成了荒原上著名的景致;比如,國家開拓總局還在這裡出資修建了水庫(改建的人工湖泊)、供水廠、上下水設施,讓全堡兩千多學生及教職工的生活更加便利,當然附近離得近的企業機構及一些村落也沾了光;再比如,交通部也表示了一下,目前正在修建通往紅旗監獄的三等國道及通往石河子監獄的二等國道,耗資不菲,誠意十足。

 總之,兵團四堡的設立,是在政府高層的直接關懷下建起來的,代價非常大的。畢竟,在一個要啥沒啥的荒野上——現在兵團四堡周邊目視范圍內,大部分還是樹林、沼澤和荒草甸子,動物出沒其間,人煙稀少——修建一些象征著現代文明的設施,確實是要消耗很大資源的,由此也可看出政府對於這種培養專門人才的教育機構的極端重視。

 兵團堡的學生,幼年入學,需要學習長達十年之久,每一個畢業生都是具備很高忠誠度的、技能嫻熟的專門人才,有些類似後世的職校畢業生,但學習強度卻比他們高很多,當然學習態度及學校管理方面的差別就更不用多說了,肯定不是一個層次的。

 華夏東岸共和國目前一個四個兵團堡,前面三個都位於核心的東岸大草原上,每年穩定供應畢業生3000-4000人,都分配到了軍隊、政府、學校、研究機構及國營企業之中。他們從小接受包括東岸主義在內的各種教育,服從性好,對國家認同度高,是政府控制基層的有力武器,同時也是執委會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砝碼——執委會最新規定,每個畢業的兵團堡學兵自動加入學兵團,服役兩年後分配至地方,在這種政策性,算上兵團堡本身的學生,執委會可瞬間調集數千名忠誠勇敢且受過一定軍事訓練的學兵進京,拱衛首都的安全。

 兵團四堡每年的招生名額同樣是一千人,其中既有多方搜集來的孤兒,也有東岸出生的國民,大概各佔一半的樣子。因為才正式穩定招生沒兩年的緣故,目前學生的數量還不是很多,年齡也普遍比較小,因此全堡內外的崗哨、巡邏等事務,基本都委托給了輪流來此值守的民兵部隊,且這種情況大概還要繼續持續幾年的樣子,直到最早一批入學的學兵年齡普遍達到了16歲以上為止。

 兵團四堡周圍有一些自留地,面積不小,但多荒蕪著。這是未來給學兵們集體勞動預留的,這也是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精神和集體協作能力的最好方式。自留地旁邊,則有兩個分列左右的小村莊,大概各有幾十戶的樣子,這些都是從本土核心地區移民過來的二代、三代國民,當然也有少許轉正的非國民勞務工,但不是太多。

 這些小村莊的存在,主要是為了給兵團四堡的學生、教職工們提供各種食品,畢竟從其他地方長途運來成本太高了,能就地解決的當然就地解決最好。當然了,在未來當這些村子的人口越來越多,村莊數量也越來越多的時候,它們存在的意義就又變了,即這些村莊會成為東岸人沿著肥沃的中央谷地繼續向北推進的根基,資助著一個又一個東岸拓荒者北上,尋找他們及子孫後代賴以生存的土地。

 對比一下當年東岸共和國草創的時候,兵團一堡、兵團二堡什麽的哪個不是建立在一片荒蕪之上?現在那些地方都已經成了國家的膏腴之地,這都是廣大拓荒者及兵團堡畢業學兵們一起努力建設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們倒是有點能夠摸清楚高層將兵團四堡設在蠻荒偏遠的南智利地區的意義所在了:未來一旦擴張到此,不但後勤糧食基地有了,人口從外界遷移便是,就連這建設地方的幹部和專業人才都齊備了,這效率自然就很高了!

 當然此地的教育機構不僅僅就一個兵團四堡。因為本地木材、石材資源的豐富,一間由地區行署和東岸建築材料公司合資興建的建築學校也正在兵團堡外圍大興土木。這間學校預計將招生一百名,學習內容包括如何伐木、采石及後期加工,特別是裡面還有一些如何使用機床進行加工的內容,非常有價值。

 現在的東岸,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工人認識到知識就是財富這句話了。因此他們開始有意識地去學習各種知識,字認得少的去學習基礎文化知識,識字的就學習更深入一點的,總之大家不再是以前那種懵懵懂懂的狀態了,幾十年的工業發展歷程告訴大家,知識就是財富,知識能夠改變命運。

 而企業主們對工人這種學習的勁頭也很滿意,因為這很明顯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以及降低因為不懂知識而對金貴的機器設備造成的損害。他們總是希望企業裡的每個工人都有一些獨門絕技,甚至成為一些技術大拿,那樣即便日後他們會離開自己的公司另謀高就,在至少自己也能用他們一段時間,不是麽?

 雖然也有一些人認為工人學習了過多的知識後,他們的訴求會變得“很奇怪”,他們寧願這些人渾渾噩噩地渡過一生,拿普通的工資,為他們普普通通地工作著,也不願意這些人成為技能出色但滿腦子“奇怪思想”的人。不過這類人的聲音目前看起來似乎還是不夠大,各種工業迅猛發展的共和國機會多多,國勢處於明顯的上升期,對人才的需求極大,故人們更願意看到學習了更多知識的工人遍布全國。

 建築學校招募的學生大概一半是年輕人,還有一半則是中年大叔。他們多是以前豐谷島上那幾家“南鐵系”木材加工廠的工人,這次被選中前來這個學校進行學習,學成畢業後也將就地落戶,在這片新開發的土地上工作,繼續從事老本行,為地方建設發揮自己的作用。

 這些經驗豐富的工人入學都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必須有小學文憑,或者經考核後有小學學力,不然是不可能被招收進來的。之所以設置這麽一個門檻,是因為東岸人發現工業發展到如今這個階段,對工人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他們會簡單的數學知識、會維修機床、會讀寫東西,這必然是要求他們經受過完整的基礎教育,否則是不可能跟得上的——當然我們也不否認文盲工人當中就不存在人才乃至天才,但如果他們不願意去專門的夜校補全基礎教育的短板的話,注定是沒有太多的上升前景的,充其量只能做一個熟練工匠罷了。

 與之類似的學校在東岸尤其多,但其中建築學校的數量似乎是最龐大的,這可能和當前東岸的經濟形勢密切相關,畢竟幾十年來“大工地”的綽號可不是白叫的。在遍地是工程項目的情況下,對建築類人才需求較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就在去年年底的時候,教育部的官僚們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喊出了一個縣建設一座職業學校的口號。他們認為,在東岸經濟迅猛發展的當下,各縣應該大力培養專門職業的人才,以便在地方建設時有人可用。他們強調,各地最好要結合自身實際,且不可好高騖遠,沒有任何工業基礎的乾脆就開辦農業學校、林業學校、漁業學校什麽的,總之不能胡亂來,要量力而行。

 說實話,教育部老爺們的這個要求還是令大夥比較煩惱的。蓋因大家這會還在吭哧吭哧地忙著普及全縣的小學基礎教育呢,一縣一初中的口號才過去沒多久,現在又要再加個職業學校了,這不是扯淡嗎?真當大家的錢花不完嗎?或許經濟收入高的沿海縣份尚可支絀,但經濟條件一般或者較差的內陸縣份呢,他們怎麽辦?要知道,很多純農業縣份,光是為了普及小學教育就已經精疲力竭了,初中的建設尚在咬牙積攢的階段,更被說職業學校以及上頭要求必須附加的圖書館了,這可真真是要了很多人的老命了。

 因此,自然而然的,教育部老爺們的話被下面人選擇性忽略了。他們明面上無法直接對抗上級的命令,因此只能消極辦理,施展拖字訣,優先將教育資金用來保證全縣小學教職員工的工資、福利和獎金,用來保證教具的采購,用來保證校舍的修繕,以及用來保證各種課外活動(一般是勞動)的經費的充足。

 除此之外,作為全縣標志性工程的初中——窮得地方想辦法建一所,富的地方兩三所甚至更多——建設及維持費用也必須大體上有點眉目。要知道,在華夏東岸共和國,現在初中並沒有囊括在義務教育的范疇之內,也就是說你小學畢業後想要繼續學習的話,必須繳納一定數額的學費才能進入初中,前提是你能通過入學考試。

 由於一些傳統觀念的緣故,比起掏錢上學,很多東岸百姓寧願去找個工作,因為他們覺得小學文憑完全夠用了,進一步的學習是“浪費”,完全沒必要。而且這還是城市小孩了,如果是農村小孩的,那就直接回家種地了,相信如果不是政府強迫的話,他們甚至連小學都不想上。因此,為了吸引廣大小學畢業生進入初中“深造”,因此這初中的入學費用顯然無法定得很高,甚至可以說是比較低廉。但學校的各項開銷卻又是扎扎實實存在的,這缺口也只能靠地方財政來幫補了,反正教育部幾乎是不怎麽出錢的,即便有也很少。

 現在上頭又要求各地大辦職校,這肯定會導致地方上的抵觸。說不得,最後還是敷衍了事,弄一個破宅院,招幾個老農民、老木匠、老瓦匠甚至樂師、畫師什麽的,隨便弄點學生來聽課,就糊弄過去了。

 真正像兵團四堡這裡開設建築學校並招收一百名學生的學校,在很多新開拓的貧窮縣份當中當真是鶴立雞群了,真正在搞這些的其實多是一些國營大廠,他們的廠辦學校的質量還算不錯,教出的學生主要是內部自己消化了。

 當然了,兵團四鄉的這個建築學校準確說起來其實是教育部和南智利地區共同的手筆,和縣一級地方政府沒關系(更何況這裡還沒有設縣),因此也不能就說當地官員有多麽重視教育了。他們現在滿腹的心思,應當更多地放在建設地方和應付西班牙人身上了。

 也只有等到地方建設完畢,經濟慢慢有了起色,政府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的時候,各色各樣的教育才能夠全面鋪開。到了那時候,如果好好深耕個一些時日的話,相信會出現一個人才井噴期的,這一點毫無疑問,已經在東部沿海地區被多次反覆證明。

 而除了小學、初中、職校以外的教育體系,東岸人多年來其實也一直在不停構建著,像青島路橋學校、大魚河青年幹部學校、青島財會專門學校、首都醫科學校、海關學校、法律中等專門學校、西湖農技學校、平安冶金中等專門學校之類的學校就不說了,這些年發展還算不錯,培養了大批人才,其中很多現在都已經成了社會中堅。

 除此之外,高中的大面積推廣現在也提上了議事日程。也就是說,原本全國只有兩所高中(分別是自然院和工程院附屬高中)的情況將成為歷史,教育部在去年年初就提出了一年內全國新建八所高中的計劃,目前來看基本完成。下一步,他們在今年還計劃要興建更多的高中,招募更多的學生,培養更多的有識之士。

 高中畢業出來的學生,或許在一些專業技能上不如中專畢業的學生,但他們基礎知識更為扎實,學習的東西也更深入,未來進入像自然科學研究院、工程技術研究院、南鐵醫學研究院、鐵道技術研究院、化工研究院之類的科研機構時,也更加如魚得水。

 而在初中全部普及,高中的數量也越來越多之時,高專、大學自然也就應運而生了。這些,其實都是相輔相成的事情,缺一不可。當然話又說回來了,在這會初中普及還如此艱難的情況下,高中的普及就更是遙遙無期了,這個沒有捷徑可走,只能年複一年地投資、積累,然後才能有收獲。在此之前,各種研究所、研究院的存在,其實就充當了這麽一個大學的教育職能,裡面的學生一邊跟著師父學習,一邊幫著做研究,共同推動著東岸科技的進步。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