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自從在興南港與郭子離分別後,茅德勝便乘坐火車返回了阿勞坎港。之前的這趟旅行對他來說,還是比較滿意的,自問基本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即從海軍部手裡得到了一艘“北極星”級輕巡洋艦和一艘“小寒”級護衛艦的建造訂單,這對近些年來一直努力追趕、試圖超越三位“前輩”的太平洋造船廠至關重要。畢竟,能不能造軍船,這在很多人看來,是一家造船廠技術實力的分水嶺,太平洋造船廠如果能順利建造完畢兩艘戰艦並經海軍部驗收合格,那麽對於該廠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是無論如何拔高也不為過的。
建造兩艘船隻的材料該廠也已經準備好了,龍骨就用從秘魯進口的熱帶大木,韌性強、硬度高、芯材抗腐蝕、耐蟲蛀,相當不錯了,且已經在太平洋造船廠這邊陰幹了不少年頭,這會正好可以拿出來用。至於船肋材、船板及室內材料,也都準備得差不多了,松木、杉木應有盡有,但最多的還是山毛櫸——這也是火地島和智利南部寒冷山區的特產,非常適合造船,也時太平洋造船廠這些年來造船的首選用材。
考慮到這些船未來很可能要在熱帶海域執行各種任務,因此海軍部對這些船的船底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他們要求用塗滿毛發或木焦油的薄杉板將船底包裹起來,以防止船底被雜草和藤壺附著,進而使得海蛆破壞船底,對此太平洋造船廠也準備從大魚河廠請技師過來專門教導,嚴格按照他們的規程來做。至於說在船底包薄銅板預防這些問題,這不是不可以,只不過成本略微有些高,故在東岸國內並不流行,甚至可以說極少。
茅德勝乘坐的火車走走停停,最後花了兩天多的時間才抵達了阿勞坎港——這比起穿越麥哲倫海峽8-谷粒網不知道快了多少——然後在隨從的陪伴下,視察起了太平洋造船廠,一家擁有近兩百名技術員、工匠和學徒的南鐵旗下企業。
該廠得益於南鐵公司近些年來的大力投資,不但技術力量增長較快,這設備的更新換代也是相當不尋常。他們不但從第二重型機械廠進口了囊括“打鐵工”系列1-3代在內的多台機器,還特別請人幫忙設計了許多風力機械,以應用南錐地區豐富到爆的風力資源,這從南錐一帶遍布各地的工業風車就能看出出來——磨面、鍛鐵、砸石子、鋸木、提水等工作幾乎無處用不到工業風車。
太平洋造船廠的廠區內如今就有四台大型工業風車,都是60馬力以上的,主要用來鋸木和排乾船塢中的海水,效率不比蒸汽動力的低,而成本卻便宜了太多。當然了,他們的這種工業風車也是別處不太好複製的,蓋因除了南巴塔哥尼亞地區以外,東岸其他地方的風力不但不夠大,且還相當不穩定,
不如常年刮著猛烈西風的阿勞坎縣,這無疑大大限制了工業風車在其他地區的應用與推廣。
茅德勝看著“嗚嗚”轉動著的工業風車,一時來了興致,便帶人推開低矮的木門,進了工業風車內部的中樞機軸室。這台工業風車此刻正在轟隆做響,驅動著5台巨大的鋸子來回切割著圓木,茅德勝觀察發現,其零部件來源複雜,但多為木質結構,或許是為了節省成本的緣故吧。只有一些極核心的部件是鋼製的,但樞軸是由從塞古魯港拉回來的上等美洲綠心硬木製成,因為這種木材堅硬、耐磨損,而且價格便宜,這對工業生產來說極為關鍵。
管理工業風車的技術人員向茅德勝介紹道,這種工業風車白天用來鋸木,晚上可用來排乾船塢內的海水,而且還能從深井中抽取淡水並通過消防軟管(橡膠製作)供水,端地是功能多樣,價廉物美——比起靠蒸汽動力驅動的這套系統來說,總投資便宜了10-20%——且日常運營成本更低,畢竟它是靠風力驅動,不用燒煤或木柴。
而除了木材外,太平洋造船廠卻不能生產太多的其他零部件,只能從本土進口,因為南錐地區的工業基礎畢竟比不上北方核心地區。這些零部件數量繁多,從笨重的錨鏈、壓艙石,到相對輕便的蒙皮、纜繩、帆布等一切裝備,甚至就連指南針、燭台、餐具、吊床都得從羅洽縣一一采購,也是麻煩得緊。不過,對於智利地區來說,有一家成規模、上檔次的造船廠,這比什麽都重要,尤其是在當地還有極其豐富的漁業資源的時候,不是麽?
參觀完了太平洋造船廠後,茅德勝沒有過多耽擱,第二天便搭乘一艘南鐵公司的捕鯨船北上去了毛林港——中途在慶豐縣的種子培育中心視察了一下對馬鈴薯良種的培育(當地的馬鈴薯基因資源十分豐富,畢竟是這個星球上馬鈴薯最初的發源地)——並於1665年9月15日下午抵達了毛林港這座著名的東南太平洋貿易港市。
毛林港這些年來的發展不能說壞,但確實也談不上多好,且漸漸有了停滯的跡象。這一方面是因為南鐵公司業務增幅放緩的緣故,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其他港口的開埠,使得毛林城失去了它賴以發家的壟斷貿易地位,因此漸漸衰落也就實屬正常了。而這座興建於蠻荒之地的前走私貿易城市一旦衰落,那麽這裡的人氣流失也是相當之快速的,君不見,大批西班牙及梅斯蒂索商人收拾行李返回瓦爾帕萊索、利馬、基多等地繼續經商後,這裡的殖民者數量在數年內銳減了六七成,讓人驚愕無比。
不過西班牙和梅斯蒂索人減少了,但東岸人的數量可一點都沒減少。比如原本就被大量非法越境墾殖的東岸人盤踞的毛林港,在大量西班牙人離開後,他們留下的空白迅速被東岸人所填補,一群群的二代國民、淮安府移民及立窩尼亞人湧入這邊,開荒、伐木、捕魚的同時,也將南鐵公司的觸角不斷向附近地區延伸——
根據南鐵公司最新的資料顯示,最近數年來,東岸移民在附近又形成了多個定居點,分別是位於後世卡爾布科港附近的蘆台鄉、位於後世科查莫小鎮附近的北條鄉、位於後世裡奧內格羅(rionegro)小鎮附近的安陵鄉、位於後世山裡拉米雷斯港附近的棗強鄉,以及一個自發地向內陸地區拓荒形成的定居點弓高鄉——位於後世losmuermos小鎮附近。
這五個新設定居點都是這些年來,南鐵公司組織移民在西班牙殖民者眼皮子底下一步步拓展出來的新領地(除棗強鄉外都位於西班牙王國領土范圍內)。西班牙人也一度想管管東岸人肆無忌憚的越界墾殖行為,不過在南鐵公司及其背後的華夏東岸共和國政府的不斷努力下,這些越界墾殖行為依然頑強地進行了下去,並看起來在與西班牙人的移民競賽中獲得了完勝——在智利中南部地區,西班牙及梅斯蒂索人的人口數量是毫無疑問的負增長,而東岸人則是正增長,高下立判。
平心而論,智利南部地區雖然氣候偏潮濕、陰冷(這從廣布的針葉林就能看出來,智利南部有地球上極少見的溫帶針葉林),降水較多,和北半球的英倫諸島有些類似,但其土壤的肥沃程度著實是不低的。這大概得益於智利境內密密麻麻的火山群吧,火山歷年噴發給智利中南部地區的土壤帶來了充足的營養物質,種下的作物產量極高,因此雖然這裡一年四季都較為潮濕、陰冷,但就南鐵公司這些年來的調查所見,小麥、黑麥、大麥、土豆、紅薯、苜蓿、蘿卜等農作物的產量也是相當不低的,絕對稱得上是一個不錯的農業地區了。
而且這還是智利陰冷潮濕的南部了,如果是在陽光明媚的中部谷地——比如聖地亞哥、奇廉、特木科一線——肥沃的土壤、優美的環境以及蜿蜒曲折的河流,一切的一切,都給農業生產與開發創造了極佳的條件,後世這裡也確實是智利著名的谷物、水果、葡萄酒和牲畜的主產區,相當有名。可惜西班牙人從沒把握好這麽肥沃的土地,他們除了在意智利境內幾個小型的銀礦之外,其他一切都覺得無足輕重。但東岸人都是農民,不是礦工,他們更在意能給大家帶來谷物、水果和肉食的農業區,因此可以想見的是,未來東岸移民一步步從智利南部向北蠶食,也是應有之意了,誰讓你西班牙王國在這麽廣闊的土地上壓根就沒幾個人呢?天下土地,本來就是“有德者”居之嘛,這也是東岸人一貫秉持的理念。
可以想見的是,未來華夏東岸共和國要想成為徹徹底底的兩洋國家(雖然現在已經差不多是了),那麽相對肥沃的智利中南部地區就是不可能放棄的了。而且,因為控扼太平洋的緣故,智利地區也必將發展起相對完備的工業體系,以支撐起東岸人對太平洋的雄興壯志。可以說,智利在未來的東岸版圖內,也是屬於核心地區之一的,雖然這裡可能會時不時遭受地震及火山噴發的困擾,但你總不能因為這些就發起對智利的投入與建設了吧,不然你還怎麽製霸太平洋?
“智利南部地區的定居點設立按部就班即可,不需要太密集,要考慮到當地的環境與氣候。關於這方面,國家開拓總局是專家,他們會給我們提出穩妥的建議的。”下榻於毛林城郊外某座小型別墅內後,南鐵總裁茅德勝解下了外衣和圍巾,打開了酒櫃,給自己倒了杯智利進口的葡萄酒後,朝自己的下屬們說道:“這和西班牙人不搭界,是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搞。智利南部島群密布,漁業資源豐富,無論是鯨、竹莢魚、鮭魚還是淡水的鱒魚,產量都非常大,所以不要以為那裡是不毛之地,該設的定居點還是要設的,但人數不宜為多,每個定居點幾百人也就差不多了。”
茅德勝一上來就提出了未來南錐地區發展的綱領性的東西,因此眾人都放下了手裡忙活著的東西,仔細地聽了起來,只聽茅大總裁繼續說道:“我們最主要的人力資源, 還是要放到毛林港這邊!現在慶豐、清河、觀海三縣也算是初步掙扎起來了,有一定的產出可以支援向外部拓展了,那麽將我們的移民逐漸鋪滿毛林河口一帶,甚至繼續向北越過巴裡奧斯港(後世蒙特港),深入到適宜耕作的南部谷地深處,都是我們應該努力的目標。西班牙王國在智利具體有多少人我不清楚,但經過這麽多年的戰亂,尤其是阿勞坎人大量損失的情況下,其總數肯定是少於二十萬的,其中半島人和梅斯蒂索人的數量就更少了。面對這樣一種大好局面,我認為我們不再需要掩飾自己的態度了,越界墾殖的腳步要加快,當地的西班牙殖民官員能收買的就收買,不能收買的就別去管他,他們根本構不成對我們的威脅。要說真正製約我們在智利地區大發展的,還是這裡相對稀少的人口數量啊,至少在短期內,我們是看不到本土大規模往這邊放人的可能性了。不過即便如此,我們也要盡力將這邊的工作做好,一旦未來徹底拿下了這片土地,我們也能立刻展開大規模的移民行動。”
茅德勝的話其實也從一個側面揭示出了如今南錐地區所面臨的困境,即分配過來的移民數量實在是太少了。若是說多年前本土偶爾還分個兩三千移民到南巴塔哥尼亞的話,近十年來幾乎已經完全停止了,南錐地區的移民補充,幾乎全靠自己一力支撐起來的南太平洋移民航線,而這條航線的艱難程度,大概只有常年跑這條線的人才清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