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藩亂》第六十七章 山海關大戰
  康熙十五年的中華大地上,佔據西北平涼要地的王輔臣還在苦苦掙扎,依靠平涼城為中心,以固原、慶陽為屏障,在清軍的炮火猛轟下,仍然死死把控著平涼一地,俯瞰關中。

  吳軍的偏軍在王屏藩、吳之茂(注1)的帶領下,由四川猛攻秦州(今甘肅天水),企圖打通西北,與王輔臣合兵。

  但被清軍河西四漢將之一張勇、王進寶分別扼守在鞏昌、秦州兩地,前進不得。

  同時,清軍定西大將軍董鄂命令阿密達、孫思克部猛攻平涼。

  由於西北之戰曠日持久,毫無進展。

  康熙十五年二月二十六日,康熙決定臨陣換將,罷黜定西大將軍董鄂多羅貝勒和議政的身份,降為閑散宗室,任用剛剛平定蒙古察哈爾部“布爾尼之亂”的圖海為“撫遠大將軍”,總轄陝西滿漢大軍。

  就在西北王輔臣在和滿清大軍在進行血腥的攻防戰時,廣西的馬雄、孫延齡,東寧的鄭經東西並舉,攻打仍然忠誠於清廷的平南藩尚家。

  與此同時,清軍為了牽製吳三桂,避免吳三桂大規模支援西北戰場的王屏藩軍,以及威脅吳軍在湖廣的核心統治區域。

  康熙決定,由南方態勢最好的嶽樂軍團率先發動反擊。

  駐扎在江西袁州的嶽樂,在收到康熙詔命後,把袁州交給了新組建的喇布軍團,於康熙十五年正月率軍攻打連接湖南、江西的要衝之地——萍鄉。

  ====

  松滋行轅裡,一眾將領正在節堂交頭接耳,討論此次大王緊急召他們前來,是否有什麽行動。

  由於吳三桂麾下主力駐扎在松滋、長沙、衡陽等地,一時緊急,無法召集藩下眾將議事,僅召集隨同在松滋前線吳國貴、胡國柱、陶繼智、王緒、王之複等心腹將領。

  眾將剛到節堂沒一會,就看見吳三桂和方光琛一同前來,眾將“嘩嘩”跪下行禮:

  “參見王爺!”

  “都起來,大家都辛苦了。”

  吳三桂呵呵一笑,示意眾人起來說話,隨後自個則走到節堂中正位坐下。

  待眾人分左右坐下後,吳三桂就指著方光琛打趣道:

  “今日方相特意從長沙過來,一到見到孤,就直說,實在是想弟兄們了。”

  眾將聞言,紛紛哄笑起來。

  “是咱們想方相才是呀,咱們在松滋這裡有菜有肉,全靠方相這個長沙巡撫籌措糧草啊。”

  開口說話的是劉之複。

  當年李定國兵敗後,吳三桂率軍追殺永歷皇帝到騰越。

  以馬寶為首的大西軍(明軍)將領李如碧、高啟隆、劉之複、塔新策、王會等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能選擇投降吳三桂,並當眾喊出了那句傳世名言:“我等隻投王爺,不降他滿清。”

  意思是他們雖然投降了當時屬於滿清陣營的吳三桂,但隻效忠吳三桂一人,而不是滿清朝廷。

  可見大西軍(明軍)的眾將,骨子裡對滿清朝廷厭惡至極。

  聽到這番言論,更是喜得吳三桂出營相迎,對西軍眾人也是極為喜歡器重,向清廷請命,立為忠勇十營。

  後更任命為貴州大定總兵官,隨吳三桂剿滅水西土司安坤叛亂。

  “之複是想說:方相,有菜有肉,沒酒啊。”

  “哈哈哈……”

  王緒更是替劉之複補充了一句,惹得眾人哈哈大笑。

  方光琛常年跟隨吳三桂在軍營,跟這幾人也是老相識了。

  “你們還好意思跟我要酒,我不找你們請我吃酒,就算放過你們了。”

  “我可是聽說了咱松滋湖口的燒酒可是出名啊。”

  “人家李太白夜泊湖口(今松滋境內),喝的就是松滋的佳釀啊。”

  方光琛說的,是當年李白攜族弟李曄、友人賈至秋遊洞庭,溯江而上,夜泊湖口(今松滋市境內),攬八百裡洞庭煙波浩淼之景,暢飲當地佳釀。

  並即興寫下“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這一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句。

  劉之複聽到夜泊湖口,眼睛都直了。

  “嗯!湖口還有花船能逛?俺老劉怎不知道!”

  “快叫那個李太白帶我去!”

  聽到劉之複的謬言,胡國柱直接噴笑出聲來。

  “老劉啊,人家李太白可是唐朝人,到現在死了幾百年了,你有錢請他,還不如請我,我帶你去。”

  胡國柱長相貌美,體態豐滿,在順治十一年中舉,是正兒八經的讀書人出身。其父親胡心水,更是吳三桂當年的左營官。

  也正因為是讀書人,雖然久在行伍,但行事作風不像武將,更帶有讀書人的架子,好為人師。

  當年在雲南時候,滇人就戲稱“滇中有三好:吳三桂好為人主、士大夫好為人奴、胡國柱好為人師”。

  在士大夫想到雲南從仕途,就必須得吳三桂認可,稱為“西選”。

  得先拜胡國柱為師,再經胡國柱履行賣身手續而成為吳家的奴仆,然後再以家奴的身份,在雲南任職當官。

  當時任雲南府同知的劉崑(《庭聞錄》作者劉健的父親)就親眼見過這樣的一紙契約:“立賣身婚書·楚雄府知府馮某(馮甦),本籍浙江臨海縣人,今同母某氏賣到平西王藩下。當日得受身價銀一萬七千兩。”後署媒人胡國柱。

  見幾人越扯越過分,身為眾將之長的吳國貴咳了一聲。

  “好啦,你們幾個,沒大沒小的,方相哪有空管你們這些破事。”

  吳國貴發話了,眾將的嬉鬧聲也慢慢低了下來。

  在平西藩眾將面前,吳國貴資歷極深。

  別的男孩是騎著竹馬、揮著竹刀長大,而他是直接騎著戰馬,揮著戰刀長大。

  再加上本人又是吳氏宗親, 早年吳三桂鎮守遼西時,還是個娃娃的吳國貴,就隨著吳三桂征戰四方。

  吳國貴為人雖然倔強,但勇略過人,治軍嚴明,對吳三桂忠心耿耿。

  吳三桂麾下關寧軍中的精銳部隊——夷丁突騎,就是吳國貴統領的。

  崇禎十七年(1644年),攻破北京的李自成,收到吳三桂不願投降的消息,親帥六萬大軍東征,與吳三桂麾下的五萬關寧軍(也有說4萬)在山海關爆發決戰。

  明、順兩個漢人政權中,最精銳的兩支漢族騎兵,在山海關前相遇。

  一邊是抵禦東虜的帝國精銳,一邊是從死人堆裡殺出來的新朝悍卒,雙方士卒都帶著驕傲和不屑的眼神,睥睨本應該成為同袍的對方。

  戰事剛一開始,雙方士卒就像瘋子一樣,不要命地衝向對方。

  梳著同樣發髻,披著同樣甲胄的漢人勇士,代表各自陣營,你一刀我一槍,刀刀見血,槍槍要命,瘋狂地刺向對方,像一群殺紅眼的野獸,撕咬著流著相同血統的同胞。

  雙方酣呼鏖戰,殺得天昏地暗,完全超出了李自成和吳三桂的意料。

  就在關寧軍岌岌可危之時,吳國貴親領前鋒,帶著數千夷丁突騎,硬抗李自成的騎兵精銳——三堵牆。

  而吳三桂則親身前往清兵大營,向多爾袞請兵協戰。

  多爾袞不允,逼迫吳三桂必須得先剃發降清,清軍才肯出兵。

  不得已,吳三桂只能剃發降清,請來滿清八旗軍入關助戰。

  從此之後,中華沉淪,遍地腥膻。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