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東晉:我的權臣父親》二十九 流民隱戶
  偉人曾說過,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

  隨著桓熙不惜將話挑明,強行推動均田令,隱藏在征虜將軍府的派系矛盾,也被揭露出來。

  大致來說,征虜將軍府有兩大派系,即本土官吏,又稱梁州系,以及追隨袁喬、桓熙來到梁州任職的外來將佐,又稱荊州系。

  兩大派系的矛盾由來已久,最早能夠追溯到袁喬鎮守梁州期間。

  袁喬幕府之中,重要僚屬大多來自荊州舊部,梁州士人難有出頭之日。

  如今桓熙為梁州刺史,情況並沒有發生改變。

  哪怕袁喬的長史、主薄、司馬等高級幕僚都被桓溫調走,也只是在給桓熙的親信騰位子。

  桓熙甚至寧願將主薄一職空著,也不曾提拔、征辟梁州賢士。

  他清楚,自己想要在梁州推行改革,足兵足食,就必然會觸犯梁州士族的利益。

  若是以本地官員為主薄,委以重任,到頭來只能助長反對改革的呼聲。

  與其如此,倒不如虛位待賢。

  桓熙當然可以選擇躲在幕後,讓朱序等人在改革的道路上替他衝鋒陷陣,背負罵名。

  可問題是,支持改革的荊州派如果沒有桓熙的支持,在梁州猶如無根的浮萍,又怎麽鬥得過世代扎根於此的本地官員。

  因此,桓熙只能親自下場,重用荊州將佐,打壓梁州士人。

  均田令頒布以後,反響空前熱烈,流民們欣喜若狂。

  但士族對此,卻另有看法。

  漢中高門有三家,為南鄭李氏、程氏、趙氏。

  其中,以李氏聲望最隆,在東漢後期,也曾顯赫一時,有李郃、李固父子二人先後位列三公。

  當然,這些都是老黃歷了。

  趙、程兩家與李家同在漢中郡治南鄭縣,三家累世聯姻,在上百年的時間裡始終一同進退,克服了許多難關。

  眼見桓熙對待梁州士族的態度不甚友好,往後還不知道有什麽苛刻的政令等著他們。

  李徵作為李氏家主,自覺有責任承擔起梁州士族領袖的擔子,他將程氏家主程晟、趙氏家主趙滎請來府上,說道:

  “今日將二位請來,就是想問一問二位對均田令的看法。”

  程晟聞言,哼道:

  “我不知道李兄將我喚來,究竟意欲何為,但桓刺史聲稱,敢諫者斬,如果李兄是要往將軍府諫止均田令,請恕程某不能相隨。

  “若是想要串聯各家,一同驅逐桓刺史,且不說城中軍士忠於刺史,即使僥幸成功,荊州桓公問罪,又該如何是好。”

  李徵當場就急眼了。

  這時候,不知道有多少雙眼睛在暗中盯著李府,程晟這番話要是給傳了出去,讓桓熙誤會,李徵都不知道自己會是個什麽下場。

  “我何曾說過要對桓刺史不敬,你休得胡言亂語!”

  程晟嗤之以鼻:

  “既不敢勸諫,又畏其兵鋒,今日我們三人就算在這裡說破天,也於事無補,不如盡早散了,各自回府,想來,桓刺史也是有分寸的人,不會對我們趕盡殺絕。”

  說著,程晟起身就要離開,卻被趙滎拉住,他打圓場道:

  “既然桓刺史已經下達均田令,自然不可能收回成命。

  “可如今我們梁州士人不受信任,處境艱難,也是事實,總得大家聚在一起,想個法子渡過眼前的難關。”

  程晟隻覺的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他沒好氣道:

  “還能想什麽法子,依我看,與其絞盡腦汁,倒不如盼著桓刺史早日收復關中,遷往長安。”

  說罷,程晟不顧二人阻攔,揚長而去。

  李徵看著他離開,衝趙滎抱怨道:

  “我好心邀他商議,趙兄你瞧瞧,他是什麽態度!”

  趙滎寬慰道:

  “李兄也不是第一天認識他了,一直都是這副臭脾氣,又何必為此置氣。”

  二人正說話間,李徵長子李順驚慌失色的闖了進來。

  李順氣喘籲籲道:

  “父親!不好了!莊園裡的隱戶全都跑了,如今正聚在府衙前,與流民們一起等待落籍。”

  李徵本就積攢著一肚子的火,如今聽得消息,更是勃然大怒:

  “我平日待他們不薄,供給三餐,他們怎會背我而去!

  “定是有人從中挑撥,速速替我將人都給帶回來,為父要徹查此事!”

  李順正要應聲,卻聽趙滎歎道:

  “不必查了,挑撥之人,李兄招惹不起。“

  李家父子滿心疑惑的看向趙滎,趙滎解釋道:

  “其實,並沒有人在刻意挑撥李兄與隱戶的關系,但源頭還是出在桓刺史身上。

  “隱戶為李兄耕種,只能得到一日三餐。

  “可桓刺史推行均田令,一夫一妻可得露天一百二十畝,只需要繳納三石粟米作為租稅。

  “換作是李兄,是會留在莊園當隱戶,還是落籍為民,向官府申請分田?”

  李徵不能答。

  趙滎也沒有沾沾自喜的心情,因為他家也存在大量的隱戶,www.uukanshu.net 想來,自家隱戶也快逃得差不多了。

  如果沒有均田製的出現,這些隱戶也許會感激豪族的庇護。

  雖然一年到頭,辛勤勞動,也積攢不下余糧,可好歹能讓自己有口飯吃。

  然而,如今更好的生活就在眼前,誰又能繼續忍受豪族的剝削。

  就在三人相顧無言之時,聽得一名稚童在不遠處拍著手高唱:

  “迎新年,迎新年,新年不比往常年。

  “桓公多惠政,賜我種子又分田。

  “年租三石粟,欣喜送公門。余者為己用,家家有盈余。

  “勸君辛勤多耕種,豐衣足食在力田。”

  趙滎驚訝問道:

  “何人唱此童謠?”

  “是我那孫兒。”

  李徵歎道,他清楚,這首童謠必定是出自桓熙,或是其親信之手。

  等童謠傳唱開來,民心也將為桓熙所有。

  ......

  童謠很快傳遍梁州八郡,相應的,各地衙署每天都被前來落籍的人,圍堵得水泄不通。

  百姓常年躬耕,他們清楚一夫一妻在得到一百二十畝土地之後,用心耕作,一年能產多少糧食。

  而租稅是恆定的三石粟米,不會因為你種得多,而加征租稅。

  也不會因為你的懶惰,導致田畝歉收,而減免租稅。

  至於遭逢天災,那就另當別論。

  桓熙推行均田製,意味著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極大的激發了民眾的生產積極性,桓熙的改革才初步展開,梁州就已經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