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漢朝四百余年》第柒部:大結局 第一十五章 離歌
  任何時期,有軍權就是最有話語權的,擁有軍權的人,都是實權派。因為政權是由槍杆子取得的,有槍就是草頭王!當時他們就是這樣想的,他們府裡的衛兵比皇宮裡的衛兵都多,所以不妨想想看,當時漢朝的一個分裂狀況是多麽的嚴重。

  就是因為漢朝長期的仁政,導致後來的分裂及滅亡。

  治理一個國家,其實既不能過於暴政,也不能太過於仁政,仁政過頭就是軟弱,那就會出現懷有不軌之心的人,從而就會導致國家的分裂。

  而暴政會加重人民的負擔,阻礙社會的發展,引發階級矛盾和統治階層內部的矛盾,甚至可能導致大規模的起義和社會動蕩。

  在關東群雄轉向割據混戰的時候,漢朝的鐵杆兒忠臣,漢末第二名將朱儁在河南的中牟組織了一支義兵,打出了討董卓的旗幟,並一度攻陷了洛陽,董卓急調牛輔南下陝縣對付朱雋。

  按說陝縣應該屬於中郎將段煨的防區,董卓派牛輔帶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人到陝縣同朱雋作戰,也許是因為段煨兵力不足,總之,牛輔接管了段煨的軍隊。

  當時守衛長安的禁軍,也多是董卓的舊部。

  王允刺殺董卓後,派皇甫嵩帶兵攻郿塢,誅董卓全家,皇甫嵩帶的是自己的舊兵,並沒有用長安城的禁軍。

  董卓雖然死了,但他的軍隊還都完整無損的存在。

  牛輔、董越、段煨等率兵還屯駐安邑、陝縣、華陰一線,以阻擋關東群雄西進長安。

  這些將領手中都還握有重兵。

  董卓麾下的西涼軍五員重將,在他死後群龍無首,徐榮、段煨、胡軫投降朝廷,牛輔、董越不肯投降。

  屯駐澠池的董越急匆匆趕往陝縣找牛輔商議對策,卻被牛輔殺死,於是董卓的主力部隊盡歸牛輔所領;

  牛輔又是董卓的女婿,自然就成了涼州兵新的老大。

  後來李肅進攻陝縣。

  在李肅打來的時候,李傕、郭汜其實不在那裡,他們奉牛輔之命率軍前往中牟攻打朱雋。

  不過涼州兵戰鬥力的確非同小可,牛輔僅憑手上為數不多的兵力就打敗了李肅。

  牛輔是董卓女婿,卻不是當統帥的材料,他怯懦多疑,以疑心殺董越,又害怕軍隊兵變,拋棄部隊逃亡,被隨從所殺。

  至於後來攻陷長安的李傕、郭汜、張濟、賈詡,當時俱是牛輔麾下校尉。

  初平三年四月,董卓被王允、呂布謀殺,隨後牛輔也被殺,李傕等人歸來時無所依托,本欲解散部隊逃歸家鄉,又怕仍得不到赦免,武威人賈詡當時在李傕軍中任職,賈詡對李傕說:聽說長安中有人打算把涼州人士趕盡殺絕,各位如果棄軍單行,則一個小小的亭長就能抓住你們了。

  不如率軍西進,攻打長安,為董卓報仇。

  事情如果成功了,則奉國家以正天下;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遲。

  李傕等人采納了賈詡的建議,到處說:“朝廷不赦免我們,我們應當拚死作戰。如果攻克長安,則得天下了;攻不下,則搶奪三輔的婦女財物,西歸故鄉,還可以保命。“

  部下紛紛響應,於是同郭汜、張濟等人結盟,率軍幾千人,日夜兼程,攻向長安。

  王允聽說後,派董卓舊部將領胡軫﹑徐榮在新豐迎擊李傕。

  徐榮戰死,胡軫率部投降。李傕沿途收集部隊,到達長安時已有十余萬人。

  五月,李傕等人又與董卓的舊部樊稠、李蒙、王方等人會合,一起圍攻長安,八日後城陷,與呂布展開巷戰,呂布敗走,王允等人遇害。

  李傕等人縱兵劫掠,百姓、官員死傷不計其數。

  李傕等人佔領長安,挾持漢獻帝封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樊稠等人皆為中郎將。

  此時,漢少帝(弘農王)劉辯的妃子唐姬自從少帝被李儒毒殺後回到娘家潁川居住,李傕攻破長安後派兵擄掠關東地區,擄獲唐姬,李傕欲娶唐姬為妻,唐姬堅決不答應,也始終沒說出她是少帝妻子的事,後來尚書賈詡知道了此事,告訴了漢獻帝,獻帝十分傷感,下詔接回唐姬,讓她住在少帝的園中,派侍中持節封唐姬為弘農王妃,自此,唐姬終生未嫁。

  八月,詔太傅馬日磾、太仆趙岐杖節鎮撫關東。

  同年九月,又進封李傕為車騎將軍、開府、領司隸校尉、假節、池陽侯,郭汜為後將軍、美陽侯,樊稠為右將軍、萬年侯。

  張濟被封為驃騎將軍、平陽侯,外出屯駐在河南靈寶。以賈詡為尚書。

  李傕、郭汜、樊稠三人共同把持朝政,隨自己喜好任免官員,又常縱兵劫掠,幾年內三輔百姓損失殆盡。

  漢代司隸校尉負責監察京師百官和三輔(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河(河東,河內,河南)及弘農七郡的官員。

  初置時能持節,表示受君令之托,有權劾奏公卿貴戚。

  司隸校尉除監督朝中百官外,還負責督察三輔(京兆、左馮翊、右扶風)和河東、河南、河內、弘農七郡的京師地區,起到和刺史相同的作用,但它比刺史地位高。

  朝會時和尚書令、禦史中丞一起都有專席,當時有“三獨坐“之稱。

  東漢時司隸校尉常常劾奏三公等尊官,故為百僚所畏憚。

  司隸校尉對京師地區的督察也有所加強,京師七郡稱為司隸部,成為十三州之一。

  司隸校尉成為政權中樞裡舉足輕重的角色,所以董卓稱之為“雄職“。

  曹操在奪取大權後,也領司隸校尉以自重。

  李傕領司隸校尉則可以完全控制朝政,假節得殺犯軍令者。

  樊稠,甘肅永靖人,東漢末年軍閥、將領,官至右將軍,封萬年侯。

  原為董卓部將,董卓死後,夥同李傕、郭汜、張濟等人合眾十余萬反撲長安,敗呂布、殺王允,把持朝政。

  後馬騰因與李傕有隙,於是聯合韓遂舉兵進攻,李傕派樊稠、郭汜等與其交戰,大敗馬騰、韓遂於長平觀下。

  樊稠追至陳倉,與韓遂友好罷兵,卻遭李傕猜疑。

  興平二年,李傕讓外甥騎都尉胡封在會議上將樊稠刺死(一說趁醉用杖擊殺)。

  樊稠原為董卓的部曲。初平三年,董卓被王允、呂布等定計誅殺,他的舊部李傕、郭汜等人向王允求赦不被允許,便聽從賈詡之計反攻長安,沿途收羅散兵。

  抵達長安後,已有十多萬的部隊。李、郭二人與樊稠、李蒙等人會合,圍攻長安,但因城牆高陡無法攻下。

  八天后,呂布軍中有益州兵在叛變,叛軍接應李傕、樊稠軍入城。

  於是城破,樊稠等與呂布展開巷戰,呂布敗走,王允等人遇害。李傕等人在城內縱兵劫掠,百姓、官員死傷不計其數。

  不久,李傕便挾持漢獻帝劉協,強迫他拜自己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樊稠等人都為中郎將,後任安集將軍。

  初平三年九月,李傕升任車騎將軍、開府,領司隸校尉、假節,封池陽侯;

  郭汜為後將軍,封美陽侯;樊稠則被拜為右將軍(當時以右為尊),封萬年侯。

  張濟被拜為鎮東將軍,封平陽侯,外出屯駐弘農。由李傕、郭汜、樊稠三人共同把持朝政。

  興平元年,屯於郿城的征西將軍馬騰因有私事求於李傕未得應允,於是率兵相攻。

  漢獻帝派使者勸解,沒有成功,隨後屯於金城的鎮西將軍韓遂率兵從金城來調解糾紛,結果又與馬騰聯合。

  諫議大夫種邵、侍中馬宇、左中郎將劉范策劃讓馬騰進襲長安,自己為內應,來誅滅李傕等。

  不久,馬騰、韓遂率軍進駐長平觀,種邵等人的計劃泄露,便從長安出逃到槐裡。

  李傕派樊稠、郭汜及自己的侄子李利進攻馬騰、韓遂,二人被擊敗,死傷一萬多人。

  韓遂、馬騰逃回涼州,樊稠等又攻槐裡,將種邵等全部殺害。

  樊稠進攻馬騰、韓遂時,李利作戰不力,樊稠斥責他說:“人家要來砍你叔父的頭,你還膽敢如此松懈,難道我不能殺你嗎!“

  馬騰、韓遂退走涼州時,樊稠率軍追擊。

  韓遂派人對樊稠說:“天下之事反覆無常難以預料,你我同鄉,今天雖有些小摩擦,恐怕還會走到一起的,想和你談一談。“

  二人於是並馬拉著手臂,說笑了很久。

  在回師後,李利告訴李傕說:“樊稠、韓遂並馬說笑,不知說的什麽,但看著關系很親密。“

  李傕也因為樊稠作戰勇猛而得到部屬擁戴,對他有猜忌之心。

  但李傕還是讓朝廷加二人開府,與三公合為六府,都參與選拔舉薦官吏。

  李傕等人都要任用自己推薦的人,如果一有違背,就大發脾氣。

  有關部門無法應付,隻好依照次序任用他們所推薦的人選,先從李傕推薦的開始,其次是郭汜,再次是樊稠,三公所推舉的人才,根本沒有被任用的機會。

  當時長安城中盜賊橫行,竟在白日搶劫,李傕、郭汜、樊稠於是把城中分成三份,各守其地,但還是不能控制,他們的子弟橫行不法,侵害百姓。

  當時谷米一斛五十萬錢,豆麥二十萬,城中人吃人,白骨堆積,汙穢滿路。

  獻帝放太倉的米豆做成粥來賑濟,百姓才得以生存下來。

  李、郭、樊因為軍隊糧食不夠,不聽賈詡所言而侵奪獻帝拿來賑災的錢財。

  接著李、郭、樊因為軍隊還是缺糧,竟任由軍隊掠奪百姓,造成更嚴重的饑荒,關中百萬以上的人口,各自餓死逃竄,紛紛南遷至劉表、劉焉、張魯等人的領地。

  同年八月,馮翊地區的羌人進攻馮翊治下各縣,郭汜、樊稠率軍將其擊敗。

  興平二年,樊稠準備率軍東出函谷關,催促李傕增加他的部隊。

  李傕顧忌樊稠勇猛而得人心,又因李利所言之事,於是設宴邀請樊稠過來參加會議,在會上李傕讓自己的外甥騎都尉胡封刺死了樊稠(一說李傕趁樊稠喝醉,命胡封用杖將其擊殺)。

  眾所周知,董卓的舊部能有什麽好人呢,這倆人剛進入長安不久,就起了內訌,開始內鬥。

  一邊郭汜計劃這著劫持劉協到自己這邊,另一邊聽說了這個消息的李傕,直接派人先下手為強,提前搶在郭汜前面先行動了,為了搶權二人打的是你來我往,非常激烈。

  劉協眼看著二人打的是不可開交,難舍難分,一時半會也想不起來自己,於是撒丫子開始逃跑,準備從長安逃回洛陽。

  這一路,劉協跟著自己的大臣是東躲西藏,因為這時的劉協無論到誰手裡,都只有被劫持,被掌控的待遇,所以劉協對投奔任何一位諸侯,都沒有信心。

  就這樣,劉協開始了自己的逃亡之旅,終於在逃了一年之後,回到了洛陽。

  可是,就算回到了洛陽又能怎麽樣呢,現如今的洛陽哪裡還是當初的洛陽。

  如今的洛陽早已被董卓燒了個七七八八,宮殿、國庫早就被洗劫一空,別說是金銀珠寶,就是連找口吃的都費勁,更何況後面還有李傕、郭汜等人的追殺,這時候就算是回到了洛陽,也在沒有侍衛士兵能夠保護他了。

  就在這個時候,天降英雄,曹操出現了。

  建安元年秋天,原本曹操正在北方與袁紹鬥的難舍難分,但在得知了劉協的危險處境之後,並在荀彧的勸告下,曹操立馬派兵迎接劉協,後又在董承的密詔下,曹操親自帶兵前往洛陽。

  就這樣,落魄的末代皇帝劉協,得到了威武軍閥曹操的保護。

  劉協拜曹操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後又升為司空,行車騎將軍。

  反正是所有能給曹操的官銜,都給曹操上了個遍,並且跟隨曹操一起,把家搬到了許都。

  至此之後,曹操“奉天子以領不臣”的時代,開始了。

  曹操在得到了劉協之後,開始名正言順的,“奉天子之命”四處討伐征戰、搶地盤、升丞相、封魏公、加九錫。曹操或許一開始真的只是想要維護大漢的,但是隨著後來的事態發展,曹操當然也想要統一亂世,稱王稱霸。

  而劉協是傀儡這件事,早就已成定局,無論是劉協到了誰的手裡,都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但即使是這樣,曹操卻還是沒有取代劉協,自己當這個皇帝。

  雖然跟前幾位諸侯相比,曹操對待劉協算是不錯的,不僅沒有虐待劉協,甚至還盡量以禮相待。

  可劉協也不是什麽庸人,劉協想必也有自己的抱負,一開始之所以能跟著曹操來到許都,一方面是因為情勢所迫,另一方面,估計劉協也想要借曹操的勢力,恢復他老劉家的天下一統。

  只是想法歸想法,身為一個只能當傀儡,被挾持的皇帝,想得再多,到底也是實現不了的。

  公元200年,劉協不滿現狀,不想一輩子做曹操的籠中鳥,於是決定賭一把。

  劉協用鮮血寫下了一封信,暗下衣帶詔,並悄悄地送到了董貴人的父親,董承的手裡,令董承想辦法誅殺曹操。

  而後董承悄悄的找到了劉備,又悄悄的找到種輯,又悄悄的找到吳子蘭、王子服等人,就這麽悄悄的,不知何時走漏了風聲,事情悄悄的敗露了,悄悄的傳到了曹操的耳朵裡。

  就這樣,曹操將董承以及董貴人全部絞殺,也將劉協身邊的人,殺了個七七八八。

  之後漢獻帝的皇后害怕曹操,害怕他跟董卓一樣殘暴,所以秘密聯系自己的父親伏完,希望父親能夠完成,之前董承沒有完成的事情,鏟除曹操。

  結果又敗露了,又被曹操給抓住了。

  伏皇后被帶走的時候還曾向劉協哭著求救,但無奈的劉協隻回了她一句“朕自己的生命會什麽時候結束還不知道呢。”

  最終,伏皇后被幽禁至死,伏家百人被殺,伏皇后所生的皇子,也被賜毒酒毒死。

  既然連站出來,為自己的妻兒求個情,說句話的勇氣都沒有,那還想要奪什麽權呢?

  還有什麽可掙扎的呢?

  如果沒有曹操,那劉協是否還能活到這個時候,都是一個問題。

  因為對於其他諸侯來說,另立一位劉家的子孫做傀儡,其實和得到劉協這個傀儡並沒有什麽區別,而且外面還有個打著“劉皇叔”幌子的人呢。

  如果沒有曹操,換做是其他人,他能成功嗎?

  劉備會真的匡扶漢室,讓他成為真正的皇帝嗎?

  孫權會放棄大權,扶持他成為真正的皇帝嗎?

  亦或者是袁紹、袁術這類的“四世三公”?其實到了這個時候,漢獻帝心裡已經有了答案了。

  此後,曹操為了杜絕這樣的事情以後在發生,乾脆索性將自己的女兒曹節嫁給了漢獻帝當皇后,漢獻帝沒有權利拒絕。

  建安二十年,漢獻帝劉協娶曹節為後,建安二十一年,晉升魏公曹操為王。

  在之後,曹操的事業是越做越好,曹操的勢力也是越做越大,匡扶漢室的希望,也是越來越渺茫。

  但即便如此,曹操還是沒有取代漢獻帝,沒有稱帝。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繼位,中原地區魏、蜀、吳三分天下,大勢已定。

  曹丕繼位之時年紀輕輕,而上位之前,身上也是沒什麽功績,所以這個位置做的也很難受。

  曹操有能力,曹魏的天下都是曹操一手打下來的,所以無論曹操是不是皇帝,曹魏的所有人都會服他,但是曹丕不一樣,曹丕管不了那麽多,曹丕此時最想做的,就是逼迫漢獻帝讓位。

  這個時候的劉協,想必已經看的很開了,對於這天下到底還姓不姓劉,想必也不再執著了。

  所以,劉協配合著曹丕演戲,表現得非常真誠,“極力勸說”曹丕,接受自己的禪讓,坐上自己的皇帝寶座。

  而曹丕也“推脫再三”,最後實在是“勉為其難”的,登上了這個皇位。

  這一年,劉協告祭祖廟,讓張音帶著聖旨與玉璽,禪位於曹丕。

  曹丕在繁陽亭登上受禪壇,接受了玉璽,登基皇帝。

  然後曹丕又封劉協為山陽公,並允許劉協在自己的封地仍然享受之前皇帝的待遇,當時曹丕還對劉協說:“這天下的好東西,我可以與你一起共享。”

  至此,東漢歷史,正式結束。

  漢朝的滅亡: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亦有以西漢與東漢的首都代指,合稱兩京。

  是繼秦朝之後強盛的大一統帝國。為華夏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

  那麽漢朝又是為什麽會滅亡呢?

  東漢初期,光武帝、明帝、章帝時政治較為清明,對外戚與宦官有所抑製。

  章帝之後從和帝起,外戚、宦官勢力膨脹,各自結成利益集團,互相爭鬥,攫取權力與財富,致使政治日益黑暗。

  而這種黑暗政治同封建王朝家天下的一些固有弊端是分不開的。

  第一個原因,是東漢加強中央集權的努力走向了反面。

  劉秀加強皇權的這種措施,在東漢初年確實起到了明顯的作用。然而,到了東漢中期,卻發生了一種微妙的權力轉移。

  尚書台職微權重,既擁有實際權力,又便於皇帝控制。

  而尚書台既然便利於皇帝自己控制,自然也就便利於外戚的控制,自然也就便利於宦官的控制。

  不論是外戚,還是宦官,只要加有“平尚書事”、“錄尚書事”的頭銜,就能指揮、控制尚書台,而一旦控制了尚書台,就等於把國家政權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所以說,中央職能部門職微權重的這種安排,給外戚與宦官輪流專權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便利。

  第二,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是外戚宦官專權的階級基礎。

  豪強地主的勢力到東漢中期更為發展。他們在經濟上搶佔土地,爭奪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爭奪權利。

  東漢的外戚,一般都是功臣宿將,名門大族,他們是豪強地主上層的代表。

  東漢的外戚,主要有“馬、竇、鄧、梁”四大家族。

  東漢明帝的馬皇后,是大功臣馬援的女兒;章帝的竇皇后,是大功臣竇融的曾孫女;

  和帝的鄧皇后,是功臣鄧禹的孫女;順帝的梁皇后,是功臣梁統的後代。

  這四大家族,集功臣與外戚於一身,勢力非常強大。

  除了馬皇后一門,能夠自我謙抑之外,其余的幾家,都是專橫跋扈,顯赫一時。

  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共歷二十九帝,享國四百零五年。漢朝因尚火德故稱為炎漢,又因皇室姓劉而被稱為劉漢。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楚漢之爭獲勝後稱帝建立西漢,漢初在消滅異姓王和諸呂之亂後政局趨於穩定。

  漢文帝、漢景帝采取養生息開創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後攘夷拓土,被今人稱為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史稱孝宣中興。

  8年,王莽篡漢,西漢滅亡,不久爆發綠林赤眉起義。

  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史稱光武中興。

  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開創永元之隆,東漢國力達到極盛。

  中期發生戚宦之爭和黨錮之禍,於184年爆發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董卓之亂後東漢名存實亡。

  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後,劉備建立蜀漢延續漢室,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大漢天朝,這個稱號,可不是隨便就能說出來的。

  相信很多人從這就能感受出當時漢朝的繁榮強盛,漢朝在中國歷史上可是有著幾百年的歷史,它算是中國朝代中統治時間較長的一個朝代。

  但如此強盛的朝代,在後期為什麽出現了分裂的狀態呢?

  這就要從漢朝剛建立到漢武帝時期,它最鼎盛的時期說起了。

  漢朝的建立者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吧!那就是劉邦,他本是一個鄉野小子,但他憑他的手段,混上了諸侯王的位置,在與項羽爭霸時,他打敗了項羽,逼得項羽在烏江自殺,最後他在蕭何以及眾人的幫助下,建立了漢朝。

  這個歷史上有名的朝代,它的文化到現在都還保存著,可見它對我們是多麽的重要。

  它的發展還是很迅速的,到漢武帝時期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狀態。那麽他是怎樣做到的呢?

  其實是因為他的政策制度,每個朝代的建立都會有自己的規章制度,他們都是吸取前朝的教訓而提出相對的政策,這樣就防止自己走前朝的錯路。

  它的前面的一個朝代是秦朝,歷史上一個實行暴政的國家。

  因為太過於暴政,導致百姓苦不堪言,到處都是哀怨聲。當哀怨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有一些人起來推翻它。

  這些人就是項羽和劉邦,他們聯合起來推翻了秦朝。

  但因為項羽太過於自負,以自己為中心,所以因此失去了很多將士的心。

  況且當時劉邦很會為人處事,一山又容不下二虎,劉邦就拉攏人幫他打敗項羽,從而稱帝。

  劉邦是見識過秦朝因為暴政而滅亡的國家,所以他就警示自己不能像秦朝那樣暴政,要不然也會弄得和秦朝一樣的下場。

  他也以秦朝的例子來警示自己的後代。

  到他去世後,呂雉登上了政治舞台。但因為她的一些荒唐行為,導致東漢的衰敗。

  直到漢文帝劉恆接任了漢朝的重任,他建立了西漢。

  雖然漢朝有著東、西漢之稱,但是它的文化卻一直沒有改變,它還是保留著原來的文化底蘊、風俗習慣等等。

  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孝子,這是大家都知曉的。就是因為他是這樣的一個人,所以他的一些治理國家的政策就是仁政治國。

  他因為自己父親劉邦的一些教導,也更是這樣做了。

  同時他也教育自己的後代,要以仁政來治國,這樣國家才能長久發展下去。

  他這樣的政策剛開始還是很有用的,畢竟漢武帝劉徹就是因為這樣,帶領漢朝走向了巔峰。

  漢朝建立時期到滅亡一直遵行的都是儒家思想,到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也到了獨尊的地位。

  當時靠著儒家的仁愛策略,讓這個發展不過幾代的朝代一下子到達了一個至高點,所以後來的漢朝一直沿襲著這種治國策略。

  但時間一長,任何政策如果一直不做任何改變的話,肯定也是不行的。

  沒有一個政策是完美的,時代在變,不同的社會環境當然也要有不同的策略。

  所以,在漢獻帝時期,前面的政策越來越不實用了,朝政的大肆放權,導致一些人的權力早就超過了皇權。

  這樣一來,很多人就不再甘願做一個臣子了,他們紛紛建立自己的一個政權,當時的曹操和袁紹就是最出名的分權者。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