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武林隨筆之三害》第19章:江湖瞎話之4王亂海
  且說李、周、白三人離了方城之後,便帶著黑道人給的任務獎勵,繼續出發去青雲門了。

  幾人先是騎馬,後又坐船,沿著長江不消半月便來到了青雲門的總舵,上海。

  上海此地,是長江出海口,自海外貿易繁盛以來,就慢慢發展,繁榮起來了。

  而與現實世界不同的是,大乾朝通過了改漕運為海運的決議。

  為何呢?

  原因很多,其中有江湖武者的開拓意願,朝廷為了降低從江南地區向京畿地區運輸糧食的花費,還有其他原因,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首先說,自古以來,封建王朝中最具有開拓意願的是兩種人:地主和軍人。

  自秦朝開創耕戰體系,千百年來,土地都是歷朝歷代各個階層的人最看重的資產。無數達官貴人發達之後,首先做的就是買地。

  而一個王朝到了中後期,矛盾最尖銳的問題往往也是土地兼並問題。

  豪貴之家阡陌縱橫,而貧者無立錐之地。

  一場大規模旱災,就會餓死上萬乃至數十萬人。於是又會引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封建王朝很難解決這個問題,這也導致了著名的王朝周期律。用古人的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而江湖武者,同時具備了地主、軍人的兩種特質。

  一,武者武功高了之後,江湖地位也就隨之水漲船高,地位高了,那肯定要置辦產業、購買土地,做地主,做幫主,做古人心中的人上人。

  二,武者,與之相伴的是強大的武力。對於武者來說,打架比武,乃至殺人放火搶劫,是最快的來錢路子。

  武者掌握著強大的武力,又具備著對於出人頭地的渴望和野心。因此,武者們具備強烈的開拓意願,也就不難理解。

  再說,自北地六派之亂後,朝廷一步步的收緊了對於江湖武人的約束。無論是武盟、七大派,還是錦衣衛、東西廠,都對武人下了狠手。

  原本一批遊離在朝廷底線邊緣的江湖武人,受到了沉重打擊,抓的抓,殺的殺。

  那造反又不敢,束手待斃又不情願。

  大家又都是習武多年的武者,誰沒有三分傲氣、三分戾氣呢?

  後又恰逢倭奴入侵鮮草半島,朝廷大軍開拔過去鎮壓。

  朝廷碰到戰事,需要用到武人了,於是便開了一個特赦令,從軍征戰者可免罪,倭寇頭顱也可抵罪。罪抵完了便可用倭寇頭顱換錢。

  在鮮草半島戰爭前期,江湖武者還是有不少用處的。起到了延緩、遲滯倭寇軍隊的作用。

  在戰爭結束後,這群人一想,回到中原還要受到朝廷提防。畢竟這群人可都是經歷過慘烈廝殺活下來的江湖人士,武功又高,加之殺人不眨眼。

  放在哪裡,都是禍患。

  於是這群人本著中原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海闊天空憑魚躍、才不回去受那皇帝老兒的鳥氣的心態做起了大乾、鮮草、倭奴的三角貿易。

  這樣對於海船也就有了實際需求。

  再加上往後海貿進一步發展,歐羅巴人參與其中,海貿更是有巨利可圖。內地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各種物資,賣到海外都是十倍利潤。

  在現實世界裡,海貿利益被東南沿海地區的大族、高官把持,這個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

  但是,試想,在一個有武功內力的世界,這種海上貿易走私,能少了武者?

  江湖門派手握著僅次於朝廷的強大武力,可以說,如果這些大族不調用軍隊,根本難以與強大的江湖門派抗衡。

  當然了,實際情況(本書中的實際情況)是,江湖門派與這些大族是蛇鼠一窩。共同瓜分著海貿利益。

  那為什麽朝廷能通過海運決議呢?

  這還要說起一樁舊事,其名為:四王亂海。

  中原王朝自古以來,有兩件事是置於最高地位的:一是大一統。

  自始皇帝統一六國後,大一統便成了每一個心懷志向的人的最高理想。沒有一統天下,那連千古一帝這個評價的門檻都沒有達到。

  第二個,便是開疆擴土。

  每個王朝的開創者一統天下之後,那繼位者能幹嘛呢?總不能將天下解散之後,再重新統一一遍吧?

  那還想要展示自己作為皇帝的文治武功,甚至想要超越父輩,那麽開疆擴土便成了唯一的選擇。北擊匈奴,南征百越,西戰新藏,東。。。

  東打不了了,因為是大海。

  那四王亂海一事呢?

  四王亂海發生的背景,就是大乾朝達到了鼎盛之際,完成北、西、南三個方向上的開拓戰爭,想要向東開拓大海,而導致了中原發現,海外並非是一片貧瘠之地。

  有利益,就會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

  東南沿海之地,從福建出發,去琉球,經琉球,可南下南洋,可北上扶桑。

  海貿利益龐大,那麽自然會有海盜出沒。

  這四王亂海便是指海外之地,在剛剛開發時,還沒有建立起穩定的社會結構,發生的事情。

  當時東海、南海之地,有大大小小數十股海盜,這些海盜有的是倭寇,有的是中原活不下去了的武者,還有的乾脆就是商人。

  有貨時便是海商,閑時便可以是海盜。

  海外,一直是一片無法之地。

  在經過多年的廝殺、內卷,這些海盜卷出了四股強大的勢力,被稱為:東南海上四王。當然了,這個是早期的海上四王,並沒有得到官方承認。只是四股最大的海盜勢力而已。

  而後又過了多年,鮮草半島戰爭,東南沿海的倭寇入侵。

  也就是說,三十年內,大乾朝打了三場大仗,其一,是六派之亂的平叛之戰,其二是鮮草半島的禦倭之戰,其三便是東南沿海的倭寇戰爭。

  這三場戰爭,消耗了大乾朝龐大的人力物力。

  但是也帶動了江湖武人們開拓意識的覺醒。

  於是,江湖武人們踏上了征伐海外的道路。

  首先是四王之亂,本來已經趨向於穩定的東南海域,又面臨著新的挑戰,打完了鮮草戰爭的武人們逐漸將貿易重心南移,鮮草半島才多大?

  明顯南洋和歐羅巴更有吸引力。

  於是,東南海域的海盜勢力,又再次內卷。

  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海貿利益大大受損。

  這可讓靠海貿為生的大族高官們不能容忍,你們死再多人也無所謂,但是讓爺們兒少掙銀子,那就不行。

  再加上朝廷其實一直知道海貿利益豐厚,可是苦惱於一直插不進手,但是為什麽插不進手呢?

  皇上想要開海,為什麽開不了呢?

  自然是受到利益既得者的阻撓。

  現在,朝廷有了參與的契機。

  當時,皇上還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武者,倒也挺有用的嗎。”

  這個時候,皇上就萌生了一個想法。

  既然武者們這麽能搞事,為什麽不能把這群人趕到海外呢?在海外當攪屎棍去。

  於是,海貿利益既得者為了盡快平息海上動亂,朝廷為了能參與進海貿,多方勢力共同推進下,便開始興建海軍。

  於是,便有了海運。

  為什麽?

  因為,這樣既能夠分擔船隻的費用,又能夠迷惑海盜。

  以海運為名,建造運輸船隻。但其實這些船隻全部是按照戰艦的標準來建造的,在積累一定的規模之後,便拉去征伐海盜。

  而皇上則一次性解決了三個問題:一, 武人的出路問題,俗話說堵不如疏,國內武人生存環境惡劣,那就趕到海上去。隨他們砍來砍去。

  二,插手進海貿,朝廷每年稅收漲了數百萬兩白銀,皇上做夢都笑醒了。

  三,改漕運為海運,大大降低了京畿地區運輸糧食的花費。

  一件事,皇上贏了三次。

  四王之亂既是指那一段武人在海上廝殺的瘋狂年月,也是指朝廷與海盜打的一場大規模海戰。

  但是,戰爭打完了,只是開始。

  戰後海上秩序的重建,才是更重要的問題。

  於是,朝廷為了能夠管控海上秩序,便扶持了半官方性質的四股海上勢力,朝廷賜下四面:靖海令。

  其上書:靖海安民,鎮夷護商。

  這同時也說明了這四股勢力的職責,安民、護商都好理解,鎮夷則是皇上特意添加的,為何?因為當今皇上正值春秋鼎盛之際,心中那股開疆拓土的壯志還沒有熄滅。

  官方稱這四股勢力為靖海衛,持靖海令,護衛東南沿海商路平安。

  而民間則戲稱這四股勢力為:海上四王。

  瞎話說完海上四王,咱們的目光回到三害這。

  前文中說過青雲門舉辦“武英大會”的目的,此次,青雲門還有一件事要做。

  那就是,決出青雲門的掌門。

  這件事,也是三害到了青雲門的地盤,打聽到的。

  其實都不用刻意打聽,這幾乎是青雲門地盤裡,最近最火熱的事情了。

  至於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