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三國:神奇馬良》第七章 大預言家
  “第七位則是法正法孝直,司隸扶風人士。智謀超人,懷才難遇。名士玄德先生法真之後,避難入蜀,出仕數載,未得重用。但此人卻精通讖緯,通識百家,常有先見之明,多有過人之智,值此亂世,未嘗不能大展宏圖。”

  又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人選列出,而且還非荊州士人,甚至就連馬良對其的評價都只是‘未嘗不能’。這讓眾人頓時炸開了鍋,議論紛紛,覺得此人實在難與其余賢才並列。

  就連用重賞打動馬良的向條眼中都是流露出了不滿之色,此前馬良每一句都可謂是說到了他的心坎之中。

  和其他人不同,出身名門的向條是當真接觸過龐統本人的,雖然確實是其貌不揚了些,但才學見識卻是實打實的讓向條所折服。

  所以當馬良頂著爭議說出龐統之名時,向條便下定決心要如約奉上錢財,並覺得馬良實在是自己的知己,決心冒著風險將此人引薦給父親向朗。

  只是眼下,當一個岌岌無名的名三代與自己心中的未來大賢同列之後,向條卻是有些後悔了。

  當然,作為一個有自己操守的君子,一金賞錢自然還是如約奉上,但引薦之事還是再做考慮吧。

  後方的劉備則是沒有這麽多偏見,從出身貧寒到一方諸侯,他比任何人都明白人才的可貴。哪怕是一個仕途不順的名三代,劉備都覺得其身上亦有可取之處。

  更何況,以自己眼下這種寄人籬下的狀態,恐怕也唯有仕途不順之人,方才有望招攬到自己麾下。

  也正因如此,若是馬良所排天下十甲都是成名賢臣,反倒會讓劉備覺得雞肋,認為其沒有什麽主見,不過又一個鸚鵡學舌的庸人罷了。

  默默將法正這個名字銘記心中,劉備繼續目光灼灼的看向前方。

  “第六位則是魯肅魯子敬,徐州下邳人士。敦厚豪爽,思深慮遠。出身商賈之家,遭逢亂世,廣播錢糧地產,資貧濟困,賢名遠播。

  見袁公路法度廢弛,毅然率領族人數百遷徙離鄉。從仕孫權之後,等賓客宴散孤身而返,與君主盡析天下局勢,言稱漢室難複,曹操難除,應整備兵馬,攻伐荊楚,盡吞巴蜀,一統南方,與曹操裂江二分天下以成帝業!”

  馬良輕描淡寫說完,卻是立刻激起眾人激憤。

  四百年漢室江山,早已成為世人心中所向,即便是野心勃勃如曹操袁紹,明面上對大漢天子依然是畢恭畢敬,何曾有過此等悖逆言論?

  更何況,按照此人規劃,首先要攻取的便是眾人所在的荊州,也難怪這些年來孫權履犯不止。

  “此子實在狂妄!”

  “江東重用此等逆臣,必將反受其害!”

  在眾人怒氣衝衝的駁斥之中,有人突然意識到了異常。

  “不對,袁公路是建安四年敗亡的,而這魯子敬卻是從袁術治下舉族遷去的江東。如今已是建安十二年,莫非此番狂言已有九載!”

  此言一出,茶館之中頓時連吸冷氣。

  九年前,袁紹虎踞青幽並冀四州,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就連曹操麾下眾多謀士將領都認為並非袁紹對手,暗中遞送書信。

  可遠在千裡之外的魯肅卻是敢於斷言曹操會一統北方,並以此作為基準向孫權規劃雄圖霸業。若此事為真,這份卓識遠見實在恐怖!

  一時之間,在場所有人都被驚異的說不出話。

  片刻之後,有人突然發現了盲點。

  “按剛才所說,此番推論不應是魯肅與孫權二人密談,馬先生他又是如何得知的?”

  馬良抿了抿嘴唇,將手中茶杯緩緩放回原處,微笑擺手:“某一閑人,道聽途說爾,言之與諸君共樂。”

  眾人將信將疑的點了點頭,這確實是最合理的解釋,不然一個有能力在江東君主身旁安插諜探的人,又豈會淪落到在街頭茶館說書賺賞錢?

  但不知為何,馬良所言又是如此確鑿,讓他們又隱隱感覺並非戲言。

  即便是劉備,也不免有這種別扭的感覺。

  從理性上講,劉備並不認為有人能夠僅憑借傳言料定天下大事,即便是戎馬半生的他自己,在衣帶詔事發之後第一時間的選擇也是投往袁本初那裡。後續經過長久相處,發覺袁紹沒有容人之量,方才以連結劉表的借口遁走。

  能夠預料到袁紹有可能會敗並不值得驚奇,問題是相距數千裡,依照傳言對袁紹的印象恐怕都是四世三公,德高望重,兵強馬壯,謀士眾多之類的正面評價,又是如何料定閹黨出身的曹操能夠取勝?

  但從感性上而言,劉備卻分外希望馬良所言為真,出身寒微的他,前半生可謂是舉步維艱,兵員、戰將、錢糧、名望、官吏、士人的認可……一切的一切都只能靠他自己,很多事情哪怕自己思慮過千百遍,真正落到實處卻又變成了另一番模樣。

  而世事變遷更是屢次超出了他原本的預期,無論他如何努力,都難尋正確的方向,最終只是換來了人生的又一次大起大落。

  “若是我也能有這般分析天下形勢,規劃未來戰略構想的賢才就好了!”

  劉備不由歎了口氣,頭一回聽說這般賢才,卻早已是他人肱骨之臣。

  “第五位荀攸荀公達,豫州潁川人士。多謀善斷,算無遺策。其出身望族旁支,自幼喪父,卻靠自身聰慧被大將軍何進征辟為官,而後謀刺董卓,身陷詔獄而泰然自若。被曹操重新征召之後,助曹操勝張繡,擒呂布,斬顏良,誅文醜,滅韓猛,履獻奇策。”

  “第四位荀彧荀文若,同樣是豫州潁川人士。忠貞舉賢,王佐之才。 此人出身大名鼎鼎的潁川荀氏,乃是神君嫡孫,荀氏二龍之子。及冠便舉為孝廉,因覺察董卓殘暴無道,上請外放,攜帶鄉人前往冀州避難。追隨曹操之後,禦守三城保基業,勸奉天子成霸業,機鑒先識克強敵,廣舉賢才興社稷,為曹操一統北方的首席功臣。”

  荀氏兩位早已功成名就的賢才接連出現在榜單之上,自然也是無人反對。

  只是馬良話中所言乃是‘奉天子’,卻讓不少人不屑搖頭。

  “哪裡是奉天子,分明是挾天子才對!”

  曹操雖然極力維持著自己中興忠臣的人設,但幾年前鬧得沸沸揚揚的衣帶詔卻是徹底的揭穿了其偽善的面目,甚至就連同樣野心勃勃的袁紹都是以此為由興師發兵。

  荊州在宗室劉表治下,北面門戶又曾被曹操兩次大舉進犯,眾人對曹操也更是沒有什麽好感,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論斷幾乎已成公論,早就傳遍了襄陽。

  親自經歷過衣帶詔始末的劉備自然也是對此一清二楚,也十分如同此觀點,但卻並沒有一同質疑馬良所言。

  因為他曾與曹操出則同車,坐則同席,自然也是接觸過荀彧這位曹操的心腹謀士,知曉其當初所言正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並且此人與曹操其他黨羽不同,對天子似乎是發自內心的尊重,一言一行都恪守為臣本分,並且本人也正如馬良所言,的確是劉備可望而不及的賢才。

  正因如此,劉備非但沒有質疑馬良,反而因此覺得馬良言之有物,絕非虛言妄議!

  光是如此眼界,便值得與之結交。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