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烏蒙磅礴走泥丸》第四十一章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今年清明依然沒有下雨,但節還是要過的。

  清明對板坡人來說是和端午、中秋一樣重大的節日。清明預示著一年的開始,是春天的萌芽,或者說是一年的希望所在。

  清明前後下不下雨,適不適合春耕,這就直接影響到一年的收成。

  清明是我們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今年的清明節是4月4日,是踏青的好日子,也是祭奠祖輩的人的日子。

  但今年清明節有點特殊,一代偉人我們的好總理剛剛去世,村民自發的組織,大家一早圍在在河邊用自製的錢紙和花圈等物品等,去悼念逝去。

  清明節在板坡有很多習俗,如:戴柳,插柳,吃紅雞蛋,吃麵蒿粑粑,再有山上聚餐,給祖人上墳、掛墳飄。

  ————————————

  從戴柳來說,古時候就有折柳戴柳的說法,這可能是漢族在這一天流傳久遠的習俗。有詩為證: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一大早每家每戶都會坎兩條柳枝回家,大的插在門上,小的戴在上衣紐扣或衣兜上,女人們會把柳枝插在烏黑的頭髮上。小孩子,除了衣服上戴柳外,還會要求父母、大人給自己編個柳冒,即遮陰又時尚。

  在板坡,插柳一般把柳條插在每道門的門框上,寓意洗滌清掃上一年的汙垢與晦氣。後來也發展成清明節前後坎柳枝扡插,也叫插柳,可能成活率高吧。

  ————————————

  小孩子可能最關心的就是清明節的吃食了。

  清明節的吃食有關的有兩種活動:煮紅雞蛋,做面蒿粑粑。

  村民清明節煮紅雞蛋的染料是本地產的茜草,從山上才來後,取根洗淨,放到鍋裡和雞蛋一起煮。煮出來的蛋紅色純正,不掉色,還有一股木草的清香。

  家裡人多,雞蛋也緊缺。老媽孟美岐煮出的雞蛋每人只能分到一個。但大家都很開心,有時候還舍不得吃。

  ——————————————

  面蒿粑粑製作可能就要複雜點了。春天來後,在桃花、杏花開的時候,田裡的面蒿也發芽了。大人小孩都會集體出動,去到田地采集面蒿尖。每天都能采來一提籮。

  面蒿不僅可以入藥,為鎮咳、祛痰、治氣喘和支氣管炎以及非傳染性潰瘍、創傷之尋常用藥,內服還有降血壓等療效。而且食用也是很好的一道美食,面蒿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粗纖維、礦質元素及氨基酸,具有很高的食用性。

  面蒿只要尖尖上最嫩最好的那部分,揀好後放入水中漂洗淘淨,要一根一根細細地洗慢慢地洗,不讓它沾有一點點泥土和雜物。將洗淨的面蒿用開水燙一下但不要煮熟使其能保留原始的香味。然後濾水晾乾,再在砧板上切細切碎。也可以找來研臼把瀝乾水分的面蒿放進去搗細,舀出。放進準備好的小麥面、包谷面或糯米面中,便加適量的水拌勻、揉透,做成各種形狀的粑粑。

  其實老媽孟美岐準備的包谷面。前期也有些手續,先挑選顆粒飽滿,發亮水色好的包谷(糯包谷最佳)洗乾淨瀝水,2—3小時後用石磨去包谷的第一層皮。

再磨第二道時,還得用簸箕反覆再去一道皮。再磨第三遍時,得用篩子反覆篩淨包谷皮,把剩下的精華包谷粒再次磨細備用。  粑粑可以蒸了吃,也可以放進油鍋裡炸,還可以擱在炭火上烤。蒸出來的軟糯香甜,炸出來的外脆內韌,烤出來的自有一股炭香。

  老媽孟美岐的選擇是放到甑子上篜熟,也可以先不用塑型,篜熟後倒進碓裡碓,碓完後再用手掐成各種造型,散發著自然清香,綠白色的綠色美食面蒿粑粑終於呈現在眼前了。

  綠色的面蒿粑粑,香軟可口,入口清香,是屬於春天的味道。

  面蒿隻生長在春暖花開的時節,也只有清明前後能吃到面蒿粑粑這一美食。

  ——————————

  甑子與竹製的蒸籠不同。

  烏蒙山東的甑子,主要有三部分組成:甑蓋、甑身、甑底。其大小不定,因需求不同而改變。發展至今,各地區的甑子外形各不相同,但以圓柱形最為常見,上口略大於下口。

  甑底是可透氣的木板或竹篾編成的圓形底,竹篾間留有空隙,是為了讓水蒸氣能透過空隙,將飯蒸熟,甑底一般在甑子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地方,但一定不能和甑身底部對齊,否則飯將浸泡在水裡;甑身是一個類似於木桶樣式的圓柱體,由於經常在水裡蒸煮,再加上空氣冷熱變化,甑身易松動,所以需要竹條或鐵絲在甑身中間處將其捆綁緊,若使用了正確的方式仍不能將飯蒸熟,則可能是甑身松動在蒸飯時漏氣了;甑蓋是用木頭做的蓋子,也可以是用竹篾或稻草編成的蓋子,竹篾或稻草編成的蓋子的外形像一個很大型的碗,倒過來放可以當做盛食物的器物,一般不易損壞。這就是雲西一怪:編個草帽當鍋蓋。需要注意的是,甑子盡可能不要沾染油漬, 否則會影響蒸出來的飯的味道。

  ————————————

  清明節給祖人上墳、掛墳飄和山上聚餐是連在一起的。

  墳飄是自製的刻出洞的長長綿紙,用根棍子綁了掛在墳頭,隨風飄揚,即為墳飄。

  大家男女老幼吃完早飯,準備了貢品、紙錢、墳飄,再帶上一些吃食就出發。未解放前要求女子不能進墳堂,現在已經沒有那麽多要求了。

  每年大家進墳堂大概就兩次,過年和清明。過年的時候進墳堂叫拜墳年,清明時候進墳堂叫上墳。如果過年因為事情耽誤了或沒有回家過年參與拜墳年,那清明就必須到。

  大家到了墳堂主要有幾個事情:清理墳上的雜草,長出的樹枝,填埋可能出現的耗子洞或塌方,清理碑上的遮擋物。給祖宗上水果、粑粑等貢品,燒錢紙,掛墳飄,磕頭,放鞭炮。當然也需要注意防火。

  上完墳,全家恢復了喜樂,就會在林子邊找個遮陰的所在,鋪上油紙在草地上,不講究的也可以不鋪。把帶來的食品和剛才上墳可以吃的貢品分而食之。欣賞著春的景色,吃著美食,全家和和美美,其樂融融。

  這樣一年的清明節就過完了。

  劉昌盛在墳堂的時候,看完祖輩們的墓志銘,也深有感懷,興致很高,現場賦詩一首,有道是:

  極目遠望一天舒,邾水蜿蜒奔流忽。

  引來賢哲遺後輩,移來江南舊家風。

  遠望烏東黔山秀,疊案八重雲霧中。

  龍山鳳水多福地,育出俊傑振西東。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