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烏蒙磅礴走泥丸》第二章 老爹
  劉家村位於壩子正中,是附近人口最多的村子,現在屬於板坡大隊。板坡以前幾年也設過區(鄉),後來改為公社,劉家村和韓家村因為相鄰合並成一個生產大隊,劉家村則分成兩個生產小隊。現在嘛全改了名字,又叫板坡革委會,村民嫌拗口不喜歡叫,都喜歡稱公社。

  劉家村現人口73戶,每戶人家大概有四五人。村子座落在烏東河邊,據說是株江北盤江的支流。村裡人除了幾個手藝人外,基本都是務農種地,土地大概三分水田七分旱地,水田在壩子裡,每年種一季水稻,旱地在山上,普遍種包谷、洋芋、筋豆、毛豆等,也有人家種春小麥、高粱、蕎麥。劉家村因為佔了烏東河水的緣故,在壩子平地有不多的水田種稻米。大部分人家餓不著但也吃不飽,其實還是比其他村子好很多。

  但劉昌盛家除外,他是經常處於半饑餓狀態的。劉昌盛現在15歲,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他面孔清臒消瘦,170左右的身高,估計50多公斤。由於營養跟不上,現在已經看出明顯的雞胸。他頭髮濃密,向兩邊分開,標準的學生頭。

  家裡他是老二,上面還有個姐姐叫劉昌蘭,比他大兩歲,已經出嫁。夫家在隔壁韓家村,已有一個女兒。劉昌盛還有五個弟弟,其中一個生病死了沒養活。最近又多了個妹妹,上兩月剛出生。今天劉昌盛也是特意回家來看妹妹的,劉昌盛自己還沒見過呢。

  劉昌盛的老爹劉福明有兄弟倆,弟弟叫劉福寧。劉昌盛爺爺階級成分不好,被劃為地主。土改後土地被收,房子也大多分給了村民,53年老太爺一病不起撒手人寰。兄弟倆上面還有個姐姐但因為成份不好嫁的不好,夫家在距離遙遠的苦蕎山,時常斷聯系。老太爺死後,劉福明倆兄弟剩下半間夯土瓦房過日子。

  劉福明兄弟倆也是勤勞肯乾,一開始在新成立的農業合作社勞動,又時常去山間挖些野菜充饑。劉福明請動了社裡會計說和,去給養馬、放牛,之後日子漸漸好轉。劉福明腦子靈活、踏實肯乾、心靈手巧。編的一席好草席(稻草做的床墊)、草鞋。好手藝在整個村子傳遍,慢慢地其他村也知道劉福明編的草席嚴密緊實、外形美觀,結實耐用。都紛紛拿東西糧食來換或請他到家編制,劉福明的口糧得到解決。隨著口碑的流傳,劉福明人脈也漸漸的多起來。村裡人看著劉福明日子過紅火了,都想張羅著給劉福明說和個媳婦。

  劉福明卻常常把要照顧小弟當借口搪塞過去,其實上他另有主意,自己想找個合上眼的人。27歲那年即1955年,劉福明把隊上放牛的活計轉給了小弟,自己專心養馬,於是自己空余時間多了起來。他以幫村民編草席為借口在區裡四處跑。他就發現村民日常開銷的針頭線腦、醬米油鹽等購買不是很方便。邊遠一些村子基本要每逢趕集天才能來政府駐地采買,急用了就只能找東家借針頭西家借鹽醋;但這時候誰家都缺,大部分時間還借不到,更加嚴重的是後來趕集也取消了。

  劉福明28歲那年開始做起了小生意,偷偷地。先從供銷合作社安排人分批購買東西,再把東西用馬駝到每個村子,換東西也收錢票,把換來的東西又過道手續換成錢票或吃用。就這樣,沒兩年日子好了起來。在他29歲的時候,兩兄弟把半間瓦房頂給了鄰居,換來了三十平的地皮,連上原來房子邊的空地,就可以起新房了。農閑時請人打了地基後續新建了三間瓦房。過來兩年又把旁邊空置的土地用自留地換過來,建了廁所和豬圈。終於像個家樣了。

  1958年板坡進行公社化改革,區政府變成公社,大鍋飯時代結束。劉老爹31歲,這時候終於感覺有經濟可以結婚了,於是四處托人打探,在偏遠的小隊相中了村花孟美岐。孟美岐裹了小腳,雖然解放後解開了,但也留下後遺症:乾不了重活。在這農村新社會裡乾不了重活意味著只能掙半個人的工分,工分意味著生產資料的分配:主糧。沒食物是會餓肚子的,村裡的二傻子都知道(好像每個村裡都有個二傻,你們村呢?)。三月後兩個婚姻困難戶湊成了一對,在領導人面前歡歡喜喜拜堂成親了。次年誕下劉昌蘭,關於劉昌蘭的起名的笑話我們後面的故事了可以慢慢講。

  因為劉福明結婚兩天后出大事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