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87 ()”!
朱翊鈞抬起眼來,竭力遏製住驚訝的神情望向許國。
歷史上萬歷十七年的殿試策問之主題,正是“立綱陳紀,移風易俗,消悖慢而就約束”。
這真是太巧了。
朱翊鈞心想,難道是冥冥之中確有定數,無論我說甚麽,今年的殿試題目就總是歷史上的那一題?
朱翊鈞攏在袖子裡的手稍稍不自在地互拱了一下。
這種命裡注定的“定數”讓他心底生疑又發虛。
他忽然生出一種從未有過的、跳脫於歷史研究之外的奇怪想法。
莫非他就是歷史上的萬歷皇帝,歷史上的萬歷皇帝就是他?
說不定歷史上的萬歷皇帝也像他一樣,嘗試過要改變專製、交出君權,只是他的改革一次又一次地被阻止了,所以史書上留下的才是他朱翊鈞後來看到的那個萬歷皇帝?
朱翊鈞輕輕地吸了一口氣,他不信內閣聽不出他真正想用甚麽題目當殿試策問,可是為何他們都不願意出聲讚同呢?
朱翊鈞定了定心神,秉承著一個唯物主義者的信念追問道,
“為何卻不以‘天下無君’為題?”
其實這句話他問得相當不堅定,他是有點怕許國明確說出反對“天下無君”這種主張的話來的。
這裡面暗含著一個悖論,無君的下一步就是民主,可是明朝的民主或許反過來反對無君。
朱翊鈞就是不願意承認大家都是讚成大明有一個皇帝的,即使這個皇帝是他本人。
未料許國卻沒有談及這個題目本身的含義,仍然公事公辦道,
“科場題目,尚該正大明白,不炫奇僻。”
朱翊鈞反問道,
“便是奇僻,又當如何?”
許國回道,
“倘或所涉之典,當時之士多不通曉,皆為罕知,未免則有失公平。”
許國稍稍頓了一頓,似乎有些許猶豫地問道,
“皇上可還記得弘治十二年的徐經科場舞弊案?”
朱翊鈞被問得一怔,繼而便揚起了眉,原來許國擔心的是這個。
弘治十二年的徐經科場舞弊案,在後世有一個更有名的概稱,叫作徐經、唐寅科場舞弊案。
那一科監考的兩位主考官,一個是當時的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另一個是禮部右侍郎程敏政,都是當時首屈一指的文人。
而歷史上的弘治十一年,正好是名留青史的大才子唐寅鄉試奪魁、名播江南的那一年,同位舉人的江陰巨富徐經與他交好,兩人便相約一起去北京參加會試。
由於當時的鄉試主考官梁儲欣賞唐寅的才華,於是在回京之後曾拿唐寅的文章與程敏政品評。
唐寅與徐經聯袂抵京後,會試前夕,兩人又遍訪前輩,廣交名流,其中就包括了程敏政,因為徐經隨帶書僮,出手大方,所以更招人矚目。
特別是當唐寅陪同徐經拜見了程敏政後,直接受到了其他舉子的猜忌,乃至會試入試兩場方畢,流言蜚語已滿京城,盛傳富家子徐經賄買試題。
而這流言的最大根據,就是因為那一年李東陽和程敏政在會試第三場的經史策中,出題用典過於冷僻,導致很多考生無從著手,只有唐寅和徐經交上去的兩張試卷答題貼切。
於是明孝宗便敕令程敏政立即停止閱卷,聽候審查,他已經初選的卷子全由李東陽會同其他考官覆核。
然而,經過李東陽等的覆核,程敏政選中的試卷中,卻沒有被指控為賄買到試題的徐經和唐寅之卷。
雖然流言純屬子虛烏有,但輿論仍喧嘩不已,明孝宗為平息輿論,便著錦衣衛加以審訊。
即使最終查無鬻題實據,卻仍以徐經進京晉見程敏政時曾送過見面禮,唐寅也因曾用一個金幣向程敏政乞文、向鄉試座主梁儲送禮等理由,將兩人均遭削除仕籍,發縣衙為小吏。
因此許國的疑問,並不能算是無中生有,明朝會試的第二場、第三場,以及殿試策問中,都包含大量典故,而通曉經史掌故雖然不如寫好出自四書五經的八股文重要,但是考生若是不解典故,幾乎是無法作答的。
譬如弘治十二年令唐寅、徐經身陷流言的關鍵一題,其中涉及典故的原文即為,“試舉其大者言之:有講道於西,與程子相望而興者,或謂其似伯夷;有載道而南,得程子相傳之的者,或謂其似展季;有致力於存心養性,專師孟子,或疑其出於禪;有從事於《小學》、《大學》,私淑朱子者,或疑其出於老。夫此四公,皆所謂豪傑之士,曠世而見者。”
此題中被稱為“曠世而見”的四位“豪傑之士”,乃指張載、楊時、陸九淵和許衡,其中涉及許衡的話,即所謂“有從事於《小學》、《大學》,私淑朱子者,或疑其出於老”,典出元代理學家劉因的《退齋記》。
這一句暗含的典故講的是歷史上的許衡獲聞程朱理學,以朱熹《小學》、《大學》等傳授生徒,提倡綱常名教,後應忽必烈征召,出任京兆府提學、國子祭酒,以理學教授蒙古子弟。
後因權臣作梗,屢次破壞漢法,導致諸生廩食不繼,辦學缺少經費,迫使許衡不得不辭歸鄉裡,因此發出“學者治生最為先務”的感歎。
所以如果要答這一題,必須一見到題乾,就知道其言出自劉因,講的是元臣許衡在忽必烈當政時期出任國子祭酒、傳播儒學的故事。
這就好比之前的一見題目中的“天聖三年觀孫奭講《曲禮》”,就要知道宋朝有崇政殿說書,要知道孫奭其人其事,要知道宋真宗和宋仁宗的為政舉措。
即使明朝科舉對經史策的寫作水平要求不高,但是如果考生讀不懂題目中蘊含的深意,沒能揣摩出典故中所影射指代的人和事,寫下的答案便往往是牛頭不對馬嘴的。
而偏偏科舉選拔的一大標準,就是要選出最能契合出題者意圖的考生,有這一標準橫在跟前,許國的質疑就師出有名了。
或許“天下無君”確實是一個很好的策問題目,但是考生們不知道它的典故出處,揣摩不出皇帝出題的意圖,這文章又如何作得呢?
即使有人把文章作出來了,恰恰又符合皇帝的心意,但是這種文章它一定是不符合朝廷篩選人才的標準的。
而明清科舉考試最講究的是一個流程化和規范化,殿試策問的根本目的是為會試合格的考生排名次的。
換句話說,如果這殿試策問的題目自身就不符合科舉標準,其選出來的人才,又如何能讓讀書人信服呢?
就算是在現代比較開放的社會,照樣有應試高考生覺得出國留學生錄取門檻過低、自費留學國外名校者名不副實的情形出現,何況是在觀念保守的封建時代呢?
想通了這一點,朱翊鈞不禁在心裡深深地歎了一口氣。
他知道如果他執意堅持下去,當真用“天下無君”當殿試策問,內閣並不會反對到底。
但是最終結果肯定會跟許國擔心的一樣,選出來的考生不但不能服眾,而且可能會導致跟弘治十二年如出一轍的誣告與連坐。
何況順天府鄉試案的涉案考生正經歷覆試,如果因此導致黨爭乃至牽連內閣首輔,那定然是得不償失。
朱翊鈞思索再三,終於說服自己這應該不算是所謂的歷史命數,而是制度慣性所帶來的改革阻礙,
“……卿每提醒的是,便依卿所言,以‘立綱陳紀’為此科之策問罷。”
覆試與科舉的問題解決之後,三位首輔顯然是輕松了一些,再議論過幾件事後,朱翊鈞照例頒下了賞賜,爾後便讓他們退出了文華殿。
待三位閣臣完全離開後,朱翊鈞的雙手才中袖子中被解放出來。
他摸了摸了頭上的冠帽,不知怎的,腦海中忽然就湧現出了李氏扯下他帽子的模樣。
他暗想,如果能剔除殺人的那部分,李氏那樣子簡直美極了。
就在朱翊鈞愀然靜坐之時,魏忠賢來了。
這回魏忠賢沒跟在孫暹後面,他是一個人來的。
朱翊鈞準他單獨面聖後,一見老魏下跪行禮,突然福至心靈般鬼使神差地冒出一句,
“李進忠,如果你是科舉主考官,你會出甚麽題呢?”
魏忠賢嚇了一跳,他偷眼左右環顧了一圈,這才確定皇帝這個問題是在問自己,忙叩頭回道,
“奴婢不通文墨,哪裡能出甚麽題呢?”
朱翊鈞玩味問道,
“倘或朕非要你出一個呢?”
魏忠賢囁嚅半刻,終是硬著頭皮答道,
“那就……那就聽皇爺的,皇爺想出甚麽樣兒的題,奴婢就出甚麽樣兒的題。”
朱翊鈞瞧著他,一隻手搭在冠帽上,抿著嘴笑了起來,
“這就不好了,逢迎太過,如何能選出國之棟梁?”
魏忠賢回道,
“即使是國之棟梁,在皇爺面前,必也惟命是從,否則即便是再能乾之人,又怎能被稱作是棟梁呢?”
魏忠賢答完這一句,頗有些沾沾自喜,自以為恰準了皇帝的要脈,不料朱翊鈞聽了,卻悻悻然道,
“有你這樣的奴婢,真難怪祖訓說宦官不得乾政。”大明王朝1587最新章節地址:https://
大明王朝1587全文閱讀地址:https://
大明王朝1587txt下載地址:https://
大明王朝1587手機閱讀:https://
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171章 科舉出題邏輯)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大明王朝1587》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