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廚子老譚的北方往事》第一百五十二章 隻為活個明白
在飯店鬧事的是這一片的小混混李百順,剛從看守所出來沒幾天,手頭緊,想通過鬧事在餃子館要倆錢花。

他是小混混,古毅是真正大哥,弄他是輕而易舉的事。

李百順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在老百姓面前敢耀武揚威的耍耍,在大哥面前得畢恭畢敬的裝孫子,整不好胳膊腿卸了都沒處找去。

這就是道上大哥和小弟的區別。

挨了一記耳光和一頓臭罵之後,李百順領著兩個小弟灰溜溜的跑了,估計以後都得繞著阿巧餃子館走。

經這一鬧挺兒也沒了喝酒的心思,古毅要拉著老譚去歌廳瀟灑,被老譚婉拒。見老譚不去,古毅一個人回商會,臨走的時候說過兩天武川有個招商會,邀請商會參加,叫老譚一起去,就當旅遊了。

這個老譚沒拒絕,答應下來。

老譚也早想到武川看看,因為飯店有道菜叫“後山一絕”,是用油餅、土豆絲和雞蛋一起做的。開始的時候老譚沒怎在意這道菜,覺著挺普通,說白了就是家常炒土豆絲,上面蓋著雞蛋餅,再配上幾塊烙好的油餅而已。

就這樣一道菜被稱為“後山一絕”,有些誇大其詞,他甚至想砍掉。可是點擊率挺高,不說桌桌必點吧也差不多,這倒叫他好奇起來。

他吃過這道菜,覺著沒啥。也在前台觀察過這道菜,有的客人吃光了,有的客人沒怎吃,好壞不一。

他問製作這道菜的劉師傅為啥叫“後山一絕”?劉師傅說“後山”指的是呼市北面的武川,這道菜是從那裡流傳出來的,所以叫“後山一絕”。至於“絕”在什麽地方他也說不清楚,當初這麽學的,也就這麽做了。

“本地有四道菜,不管大店小店,家家都有。後山一絕、山西過油肉、過油土豆片、燴酸菜。”劉師傅說。

聽劉師傅這麽說,老譚就把這四道菜上了,只是一直沒看好,但這四道菜的點擊率確實很高。

在飯店還沒改成餃子館的時候,老譚研究過這四道菜,還去西貝總店品嘗了一次。但沒嘗到“後山一絕”和“過油土豆片”,吃了“山西過油肉”和“燴酸菜”。

“山西過油肉”有點像東北菜裡的“滑溜肉片”,差別是肉片厚些,滋味較重,陳醋味濃鬱。剛開始吃還有點不習慣,細細品香味突出。由於烹調時加入了陳醋,沒油膩感。

燴酸菜不必說了,西貝當家菜,濃香、滋味足,吃一口想兩口,第三口吃完有些膩人,但還想吃。裡面加入了土豆,土豆成泥起沙,另有一番香氣。

是東北人的關系,也存在著地方差異,老譚覺著“山西過油肉”和“燴酸菜”沒“滑溜肉片”和東北的“燉酸菜”好吃,也就沒仔細研究。

他覺著餃子館做的是東北菜,把東北菜做好做地道了就行,至於本地菜不能沒有,捎帶著做做,客人要不然傷客。

他是在開業當天出現羊肉餡問題後開始重視這四道菜的。

羊肉餡問題給他敲響了警鍾,在地域性差異比較大的地方開店,一定要尊重當地人的飲食習慣和地方口味,要不然很難生存下去。

拿粵菜來說,是好,是高檔。在省城開始流行的時候人們為了追求檔次,不管好吃不好吃,習不習慣,都去吃上一回,在那個年代吃粵菜是身份的象征。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飲食消費越來越理智。從小吃茄子辣椒土豆長大的東北人開始對粵菜不感冒,也不盲目的跟風攆潮流,又吃回了地地道道的東北菜。

粵菜在省城開始走了下坡路。

以經營粵菜為主的酒樓得生存,

要生存怎辦?只有放下架子,結合東北人的飲食習慣和口味特點進行改革,打破傳統粵菜的烹飪做法,融合東北菜口味,製作適合東北人吃的粵菜。阿巧餃子館是東北菜進軍西北,如果一味的要求傳統地道,不和本地的飲食習慣結合起來,也會和粵菜一樣,慢慢走向衰敗。

這道理老譚懂,所以在菜品的製作中融入了本地元素,要不然不會被老百姓認可,也不可能生意火爆。

既然本地菜不可或缺,那就做精它。

老譚開始一道菜一道菜的研究。

最先研究的是“燴酸菜”。

先後到西貝和巴盟人家吃過不下八回,結合本地做法,把東北燉酸菜的做法也融合進去,最後做出了改進版的“阿巧燴酸菜”。

“阿巧燴酸菜”保留了燴酸菜的原始風格,主輔料搭配上沒做任何改動,依然是酸菜、排骨、五花肉、土豆四樣。在製作上融入了燉酸菜的技法,使用了東北調料,吃起來香味不變,但更爽口了,沒了想吃第三口又怕油糊嘴的現象,吃到最後也乾香回味,受到了客人好評。

接著又研究其他三道菜。

在研究“後山一絕”的時候,他碰到了一位本地廚師,這位師傅像他講述了“後山一絕”來歷。

武川位於呼市北,縣轄三鎮六鄉,經濟不算發達。

過去貧困年代,老百姓日子苦,家裡來了客人沒啥好吃的招待,炒個土豆絲,炒盤雞蛋,再烙兩張油餅,算是好待客菜了。久而久之這三樣就流傳下來,成了順口溜,“家裡來客怎麽辦,土豆烙餅炒雞蛋。”

後來經過廚師改良,成了“後山一絕”。

絕在哪?

確切的說除了對過去苦日子的記憶之外,還有兒時對媽媽味道的留戀。

任何一道流傳下來的普通美食,都承載了老百姓的記憶和情感。雖然只是一道普通的家常菜,對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們來說卻是一生的回味與眷戀。

知道了“後山一絕”的前世今生後,老譚投名師訪益友,吃了十多家本地菜館,總結出一個做法。

他的做法是複原,返璞歸真。

這本來是主副食搭配的倆菜一主食,廚師為了追求造型美觀有賣相,把三菜合一變成了一道菜。

把烙好的油餅切成大小均勻的三角塊,呈放射狀碼在盤子邊,炒好的土豆絲放在盤子中央,壓蓋油餅一部分,讓油餅尖尖的一角露出來。然後把雞蛋攤成雞蛋餅蓋在土豆絲上面。看上去很美觀,賞心悅目。

有些菜造型有了,觀賞度上去了,卻失去了原來的味道。

油餅放在盤子底,上面蓋上土豆絲,被蓋住的部分回軟,吃起來軟踏踏的,口感沒了。雞蛋攤成餅看著好看,但吃起來不方便。如果攤的好還行,要是攤的不好,為了追求顏色形狀難免浸油,到時候啥口感都沒了。

“後山一絕”應該是這麽吃的。

烙好的油餅一層層的揭開,吃的時候上面鋪上土豆絲,再夾幾塊炒雞蛋卷起來吃,這樣才有感覺,才有味道。

做好這道菜有三個關鍵點。

第一,土豆絲要炒到火候,像家裡炒的一樣,不能焯水,直接生炒,最好用豆油,大點兒蔥花,炒出來的土豆絲軟中帶脆,香氣濃鬱,表面上滋滋油泡兒,這樣才行。

第二個關鍵點是烙油餅。烙油餅在東北叫“打餅”,我們經常聽女人說:“今天飯菜省事,炒個菜,打兩張餅,再放個湯,夠他們爺幾個吃的。”打兩張餅就是烙兩張油餅。

餅面冷水和,不能太軟。和好的面擀成大張,上面抹好豆油,然後卷起,揪成劑子,壓扁,擀成餅。烙的時候鍋裡不能有油,兩面烙,等鼓大包的時候熟了拿出。然後鍋中下油燒熱,把烙熟的餅入鍋烙成兩面金黃拿出,這就成了。

烙好的油餅表皮酥脆,裡面層層疊疊,猶如春餅,筋道嫩香,不吃菜都能吃一張。要是撕開一層層的,加上炒好的土豆絲或者豆芽,再不是酸菜粉條,那味道就別提了,美味的很。

第三個關鍵點是炒雞蛋。家常炒法,打好的雞蛋裡多加蔥花,放少許鹽帶點鹹淡, 進鍋裡炒,別怕炒散,一定要小火炒乾香了,聞著就想吃才行。

這三個關鍵點掌握住了,這道菜就成功了。上桌的時候一盤炒土豆絲,一小盤炒雞蛋,幾張金黃酥脆的油餅。把油餅撕開,夾上土豆絲和乾香的炒雞蛋,吃去吧,越吃越想吃,香著嘞。

當然,做這道菜很麻煩,首先需要面點配合。油餅現烙的好吃,提前烙好的吃不出脆嫩勁兒來。

客人點這道菜的時候,面點要拿出一個人烙餅,難免耽誤包餃子。

為了烙好餅,還不耽誤包餃子,老譚買了一台餅鐺。

很多來餃子館的本地客人都說“後山一絕”做的地道,吃出了感覺,原汁原味。

說白了,到現在“後山一絕”賺的利潤還不夠買餅鐺的錢,但這個投資值,它所產生的無形利潤與價值遠遠超出了它的本身。

老譚熱愛美食,因為熱愛才有今天。

他對菜品的研究精益求精,甚至到了癡迷的程度。如果不這樣,餃子館的菜和餃子也不會受到好評,開一家火一家。

人這一輩子需要敬業。不敬業就不能專業,不專業就成不了專家。只有專家才能專心,做到第一。要不然怎說行行出狀元呢。

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淺顯的道理我們都懂,但做到的沒幾個,不是做不到,是不能堅持。

大道至簡,返璞歸真。

神農嘗百草,茶在草木中。

以古為鑒,始知人需磨礪以今及古,始知滄海桑田。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與其渾渾噩噩隨波逐流,不如乾乾脆脆奮而前行。

不為別的,隻為活個明白。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