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五代爭鼎》大綱遁
  第一卷後續劇情

  劉陟據營堅守,等到兄長援軍,二人合兵擊敗秦全斌兵敗,並抄沒其家。

  借此良機,劉陟正要趁機打亂藩鎮兵將部署,徹底消除其屢屢犯上的潛在因子;但虔州盧光稠卻在此時入寇潮州,劉隱終止劉陟削除藩鎮兵的行為,領兵救援潮州。

  誰料盧光稠攻潮州只是虛晃一招,實際目標是廣州門戶韶州,倉促之下劉陟只能領尚未編練完的新軍出征救援。

  劉陟一番苦戰,擊退盧光稠,並控制溝通江西與嶺南的要地——大庾縣;在大庾縣南築梅關。

  回師之後,劉陟卻得知自己兄長兵敗,幾近全軍覆沒;不過因禍得福的是,藩鎮兵全被消滅了。

  此時是清海軍最為虛弱的時候,嶺南的高州劉昌魯聯合容州龐巨昭、新州劉潛,一起攻清海軍,意圖鏟除劉隱這個嶺南霸主。

  劉陟當機立斷,將大部分兵力交予兄長正面對抗,自己率小股部隊渡海背襲高州;

  初攻高州不克,劉陟兵糧難繼;久遭劉昌魯欺壓的馮氏、冼氏等豪強則前來與劉陟合作,在他們的幫助下,劉陟攻克高州,成功斬斷反劉聯軍後路。

  反劉聯軍因難以寸進、後路也失而產生內亂,被劉陟兄弟一一擊破;馮氏趁機提出與清海軍結盟,馮玶世將妹妹嫁給劉陟;清海軍實現對嶺南兩道的初步統一。

  第二卷楚漢稱雄

  交趾叛亂,靜海軍節度使安友權被殺,交趾群龍無首。劉陟陳述利弊後,劉隱命其出兵安南。劉陟聯合親漢勢力消滅想要在割據的漢奸、蠻夷,並一鼓作氣攻下南面的佔城國,恢復了漢朝故土,改佔城國為漢南州,意為“漢土最南”;而後上表朝廷,劉隱因功被封為漢南郡王。

  在初步整合嶺南、安南大部州縣後,劉隱在劉陟的建議下采取了一系列的革新。

  軍事上全面改革兵製,實行募兵製與世兵製共行,並建立諜報機構,深入打探各割據勢力情報。政治上祛除苛捐雜稅,規定農稅、商稅不得額外征收,丈量無主土地並逐漸開始均田。

  改革科舉,使得寒門弟子也可入仕。經濟上深化與海外的交流,並根據嶺南的優勢鑄造金通寶、銀通寶,解決錢荒問題;與吳越、閩國建立經濟共同體控制絲綢、瓷器、茶葉價格,尤其是通過茶葉價格戰來打擊楚國經濟支柱之一的茶稅;文化科學上發明陰陽倒模,準備開研發鉛活字印刷、並興辦報紙掌控輿論。

  在此期間,朱溫篡唐,在劉陟的建議下,劉隱不承認梁國皇帝,仍奉大唐為正朔,沿用大唐年號。

  因清海軍不尊梁天子號令,梁國一直想消滅嶺南勢力;911年,朱溫趁著劉隱去世,劉陟剛剛繼位之時,命素來與嶺南不睦的楚王馬殷征討劉陟,結果馬殷被劉陟打的全軍覆沒,身負重傷而回,劉陟一舉攻佔五嶺地區險要之處,自稱漢王。

  第三卷帝王之基

  西南的大長和國,是漢人鄭買嗣篡南詔而建立的國家,劉陟一直采取與其通好的策略,逐步通過經濟掌控其國內命脈,並暗中攛掇大長和國國主北上攻蜀。914年,大長和大舉攻蜀,被打得大敗而歸,劉陟趁機出兵,以幫南詔復國為名,攻入西南,一舉將大長和國吞並。而後采取、征兆南詔故族青壯入伍、鼓勵漢人娶南詔女子等方法分化瓦解漢化其族,慢慢消化這些地方。

  918年,劉陟趁吳國攻虔州之時,從南邊巧取豪奪了虔州,自此兩國交惡。

而馬殷因與劉陟交戰受到重傷,於920年離世,比歷史上整整早了14年。  劉陟趁機離間楚國重臣高鬱與繼任的馬希范的關系,果然高鬱被殺。後又挑起馬希范馬希聲間的矛盾,致使他們兄弟鬩牆,劉陟則趁虛而入,盡取湖南之地。

  至921年,據有兩廣,交趾,西南夷,湖南,贛南的漢王劉陟,已經是南方最大的勢力了,於是開始進一步改革,全面均田政策,引起豪強反彈,遭到劉陟強勢鎮壓;西南與交趾都有蠻夷不接受編戶齊民,發生叛亂,殘害漢民,這兩處被劉陟一一討平。

  而後劉陟再次改革科舉,重開明算、明法等實用科目,並新增了農學、工匠學這兩種考試內容,不過為了維護儒家臉上的體面,出了明經科、進士科,其他科目隻從吏授起而非官授起。而後重開靈渠,將廣州至襄陽的水道貫通。

  922年,蜀王王衍繼位四年後,倒行逆施導致民不聊生,劉陟找尋到7年前南詔攻蜀的向導,沿著同樣的道路伐蜀,幾經苦戰,終於滅蜀,並得到了漢中歸降;秦嶺北面的蜀國數州,則被李茂貞吞並。

  923年,新滅蜀的劉陟有些飄然,不顧吳國警告,進攻南平;西、南兩路齊發,不到一月,討平南平。時晉王李存勖已滅梁,自稱大唐皇帝,劉陟攻下襄陽後,於襄陽稱帝,國號漢,並倉促之下開始北伐。

  後唐與南吳為對付漢國,秘密聯合。劉陟輕敵冒進,加上軍隊疲憊不堪,被李存勖打得大敗逃回襄陽。更要命的是,南唐一舉攻克嶽州,圍困潭州(長沙)意圖截斷荊楚與兩廣的聯系,川蜀也同時發生叛亂,漢國岌岌可危。

  危難之時,劉陟去帝號,向無力南進的後唐稱臣,而後回師與南吳決戰。潭州城被馬殷修得固若金湯,加之守將乃是劉陟親侄,故死戰不降。聽聞劉陟回軍,以強大的水師北上,於洞庭湖大戰劉陟水軍,劉陟佯裝不敵,退入沅江,在沅江狹窄處以鐵鏈鎖江,火燒吳軍水師,大破之。隨後移攻嶽陽,切斷吳軍陸師歸途,吳軍前克不了潭州,後路也失,八萬人投降漢軍,虔州的漢軍亦抓住時機北伐,拿下江西全境,吳國實力大損。

  925年,漢軍再次出兵,攻吳國,吳國正跟吳越國亂戰,在被頗有默契的漢唐兩國同時攻擊下亡國,漢取江南之地,唐取江北之地。劉陟再次稱帝,吳越向漢國稱臣。

  第四卷九州將同

  歸義軍節度使曹議金雖兩次擊敗甘州回鶻,但一直無法吞並,向後唐求助無果後,只能轉而求助漢國。劉陟重通西域的意願十分強烈,但關中有秦嶺阻隔,他只能轉而走祁山道攻隴右入青唐,恢復鄯州都督府故地,連接歸義軍。與歸義軍合擊甘州回鶻、涼州溫末,大破之,得其地。

  這時漢國完成了南面、西面對後唐的包圍,後唐立即出兵蕭關,意圖奪取河西。漢軍憑借隴山地理優勢據守,後唐不克而還。

  由於漢國的如芒在背,李存勖並未急於削弱藩鎮,寵幸伶官,所以沒有發生興教門之變。

  935年,劉陟認為時機成熟自涼州、襄陽、金陵三地同時北伐;西路止步於蕭關之下,中、東兩路則勢如破竹,李存勖一面命人堅守淮河,自己親領大軍於劉陟再戰於南陽,漢國經過數十年經濟改革,國力遠勝窮兵黷武的後唐,劉陟不主動出擊,而是修起了營壘,意欲拖垮唐軍。

  唐軍快被拖垮,關中、淮河同時告急,李存勖孤注一擲,尋機決戰。劉陟利用李存勖輕視自己的弱點,誘敵深入,李存勖冒進,被漢軍合圍在南陽。兵困糧絕之際,又傳來關中與山東失守的消息,雖自刎,唐軍皆降,漢軍盡取黃河南岸。

  契丹見此良機,南下漢地,石敬瑭因漢國拒絕其求封河東節度使,向契丹稱臣自立。劉陟不能坐視河北淪陷,攜大勝余威攻河北,一路百姓深受後唐、契丹凌虐,無不簞食壺漿。漢軍兵峰直抵幽州。

  深知燕山屏障對華夏重要性的劉陟吸取了趙光義失敗的經驗,駐兵於幽州城下數月修整,而後依靠穴攻爆破,攻克幽州,奪回北部屏障,並遣使出海,交好高麗,令其牽製契丹。

  第五卷塞北之患

  940年,河北漸漸恢復,漢國遷都洛陽,聯合朔方黨項共伐河東,石敬瑭抵擋不住,向契丹求援,契丹派兵進駐雲州,可為時已晚,太原已被漢軍攻陷,雙方將於雁門關下開戰。

  就在此時,黃河突然決堤,河南、江淮百萬庶民受災,漢皇劉陟無奈向契丹求和,認比自己小十三歲的耶律德光為嶽父,割讓被契丹佔據的雲州,終於換得契丹退兵。

  而回師的劉陟,則圖謀著一項曠世偉大的工程——重修黃河河道。

  歷經數月勘察,終於選好了新河道,劉陟舉全國之力,花兩年時間徹底消除黃河水患。而後鼓勵生育、再次均田地、推行鉛活字印刷,設立軍校與武舉,並在西南夷、交趾等地推行州縣,與高麗日本交好,允許高麗日本的人參加漢朝科舉,並開始從經濟政治上影響兩國。

  與契丹則在防備中開展貿易,並幫助其修築遼西走廊上的道路,為自己征遼做鋪墊;與此同時西域於闐等國紛紛歸附,奉大漢為正朔。

  第六卷漢皇奮迅

  955年,67歲的劉陟一路出幽州、一路出雁門關,伐遼。歷經兩年,滅遼,追遼末帝於北海畔,殺之祭天,班師之時又於燕然山祭地,達成“封北海畔,禪於燕然”的功業,一掃前恥。

  而後封自己與契丹公主的兒子為遼王,並著手煽動高麗境內的叛亂,趁高麗內亂的機會,一舉吞並高麗,而數十年來漢文化對高麗的不斷侵襲,也使這次吞並相當順利。

  遼王於東北墾荒,將漢朝培育的耐寒小麥種植於白山黑水之間,慢慢將遼東編戶齊民。而燕山、陰山以北的廣大草原戈壁,則被一個個隸屬於漠北都護府的漢人衛所掌控著。

  第七卷烈士暮年

  劉陟回朝之際,被做了太子位三十二年、監國二十三年的太子發動政變,由於太子是諸子之中唯一政治綱領與自己相同的,劉陟即使有軍事上的號召力,為國家考慮,也並未與太子兵戎相見,禪讓。

  遼王大怒,欲討伐新皇,迎回舊天子,被不忍國家分裂的劉陟勸回。新皇急於證明自己,南征叛亂的西南夷,凱旋而還。

  新皇治下,漢朝更加強大,但由於南征傷了身體,僅在位七年,便離世。新皇諸子僅剩一十五歲的幼子在世,無奈臨終之前,托孤劉陟,劉陟重新即皇帝位,立新皇幼子為皇太孫。

  劉陟一邊教育皇太孫治國之術、一邊治理國家。978年,喀喇汗國的對於西域的威脅越來越大;而西域兩名善戰的邊將卻不和睦,八十歲的劉陟隻得禦駕親征,統製諸將,在西域大破喀喇汗軍隊,直搗喀喇汗國國都撒馬爾罕城下。

  而劉陟壽數已經,薨與撒馬爾罕城下,漢軍全軍戴孝,班師。

  太孫繼位,五年後,再次起兵伐喀喇汗國,破撒馬爾罕,擒喀喇汗於洛陽,命其獻舞於大漢子民之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