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神都派遣鴻翎急使的,並不只有秦景倩一個人,有了這幾份敗報呈到禦前,武皇連著發了好幾頓脾氣,甚至差點背過氣去。
皇帝震怒如此,鳳閣、鸞台、夏官的諸文武,自然也壓力非常,沒有人敢在這個危急時刻,“空談誤國”,讓自己前途盡廢。
受軍情的影響,本來在秋官辦差的秦睿,奉旨到夏官,輔助王孝傑,參讚軍機,務必在最短的時間,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說到打仗,秦睿今兒可是開了眼了,夏官的這些屬官,整天閑著沒事,在衙門裡紙上談兵的家夥,終於找到的話把子。
討論的那叫一個熱火朝天,光援兵的方案就拿出了十幾套,不知道還以為他們正在漠北指揮軍隊作戰,僅憑幾分告急的文書,就要把突厥人看透了。
而整個夏官大堂,除了本部尚書-王孝傑和秦睿外,只有兩衛的幾位大將,緘口不言,他們對紙上談兵不感興趣,而且大帥沒有發話,他們也就沒有意見。
見秦睿不說話,他的部下也都諱莫如深,王孝傑來到角落裡,與秦睿一起坐下來:“利見,你有什麽見解,可是說嘛,這的都是自家弟兄,說錯也沒關系。”
“說什麽?跟他們一樣指著沙盤和地圖瞎掰,用嘴就能把突厥叛軍打退?”,秦睿咬了一口果子,笑著回了一句。
是,阿史那祿的突厥叛軍,是打的很突然,也打的挺狠,但注定是不能長久的,這是顯而易見的事。秦睿能看出來,他相信久經戰陣,戎馬半生的王孝傑,也一定能看出來。
首先,阿史那祿就算再能打,再得各部的支持,軍力也是有限度的。他在陰山沒有吃掉北境的周軍,到了定襄一帶,那就更不可能了。
朝廷從貞觀四年開始經營定襄一帶,經過了幾十年的經營,定襄一線已經有了一主城,六副城,城廓堅固,軍資充足,想要打下這裡,那得有副好牙口。
所以,秦睿料待定,只要朝廷出援兵,過了長城,阿史那祿的攻擊立即就會停止,軍隊開始緩緩龜縮,否則他們再想退回陰山,可就不那麽容易了。
唯一可惜的,是那些在這次突發的戰事中陣亡的士卒,尤其秦景倩等最靠北的部隊,損失太大了。
“什麽時候派兵,派誰去,只要陛下一定,那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你這位夏官尚書,也就不用煩惱了!”
“賢弟所言極是,與愚兄心中所想是一樣的。愚兄呢,是想舉薦將領領兵,可人家的袖子裡,也有武將。”
這麽說就明白了,來之前,秦睿一直都沒想明白,遇到這種軍國大事,武皇一項喜歡當機立斷,在第一時間定下對策。
反正甭管好主意,壞主意,總是能讓大夥有個主心骨,有個大致的方向。可這次北境被突襲,卻是猶豫不決,遲疑不決,這不太像武皇的性格。
現在清楚了,魏王也想到北方去,建立軍功,利用這次小打,挽回他在爭儲之時的敗像,以鞏固魏王一脈在朝中的勢力。
王孝傑是與魏王不和,但他心裡也清楚,武皇是偏心魏王的,就算他舉薦了將領,也不一定能爭的過魏王,那所幸就不如不說。
“你孝傑兄是穩坐釣魚台,坐觀風雲變了,可那些在北線,望大旱之盼雲霓的弟兄,可就苦了。”
朝廷一日不定援軍主帥,北線的事就一日定不下來,在朝爭權奪利,或善保自身的大員們是舒服了,可誰管前線那些見識呢!
“哦,這麽說來,你利見是對此戰有意思了,要是這樣,那愚兄就得罪魏王,也要舉薦兄弟帶兵出征。”
沒錯,秦睿是最合適的人選,他曾經北伐突厥,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熟悉哪裡的環境,在北境也有足夠威望。如果成功讓秦睿出任大軍主帥,那一定是望風睥睨,鐵騎進入草原之時,戰事即可停矣。
“得了吧,孝傑兄,你就別給我吃寬心藥了,陛下要想點睿為帥,早就單獨召見了!”
每次秦睿出征,武皇都會親自召見他,可這次沒有,那就說明她老人家,是有意想補償一下武承嗣,爭也是白爭。
即便秦睿心裡惦記著堂弟,也只能乾等著,畢竟皇權在武皇的手裡,這帥印交給誰非得她老人家親自點頭不可。
“哎,利見,話不能這麽說!你是陛下最看重的女婿,又是我周軍的戰神,把你推出去,陛下一定會格外深思的。”
面上看武皇是偏向魏王,可不僅沒有定下來,又明旨讓秦睿參讚軍機,這就說明她還在猶豫,所以在王孝傑看來,秦睿出來爭一爭,未必沒有勝算的把握。
武皇是偏向魏王,可一旦定主帥的事,一點在朝中演變成了政治角逐,那必然是曠日持久的。而拖的時間越長,北線的局勢就有可能越壞,越不好收拾,對秦睿也就越有利。
所以魏王如果不能快刀斬亂麻,在武皇那得到帥印,即便不是秦睿,也得被權善才一類的人取代。畢竟有韋待價那前車之鑒擺著,如果再出了岔子,那不僅有損國力,也傷武皇的聖明。
王孝傑在武皇麾下效力多年,他了解自己的君主,自從當了皇帝後,她老人家的戾氣少了不少,注意力也基本都放在國事上。這再偏向娘家,也得考慮大局,考慮大勢,立太子之事,不就是最好的例證麽!
也就是秦睿、王孝傑在夏官偷懶,扯閑篇的時候,含元殿內就上演了一場好戲。魏王武承嗣如同沒出滿月的娃兒一樣。
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哭訴著,多年以來,他為了姑母,為了大周,有多麽的不容易。好像在整個大周,整個武氏皇族,他武承嗣就是個拉磨的驢,一直在付出,從未得到回報一樣。
那副嘴臉,讓臉皮最厚的士大夫們看了,都得豎起大拇指,言魏王才是真正的高人。
“哎呦,魏王殿下真是委屈了呢!要是沒有魏王,還能有大周麽,還能有陛下麽,我看這儲君之位,還是讓魏王來當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