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下知識:交糧即交公余糧。
公余糧其實是公糧和余糧的合稱。公糧是農業稅,余糧則是53年後統購統銷的產物。
公糧作為農業稅,幾千年來一直被農民稱為“皇糧國稅”,可以理解為:農民使用了國家的耕地,就應該向國家繳納稅費。所以,我們農民一直認為納稅是一種義務。
余糧的售賣,就是統購,是強製農民把生產的一部分糧食,須以國家定價,賣給國家。所以,公糧和余糧在性質上,是完全不同。
形象地說,就是:公糧是農民交給國家而國家不給錢的,余糧是國家出錢向農民買的。
把糧食運到糧管所後,所裡還要抽檢,水分、雜質多的,要再曬,再用風車風。直到符合國家收購標準了,才能將糧食一一過稱,上帳,入庫,完成當年公余糧的上交任務。
———————————————
公余糧是一定要上交的。但是,各地的繳納數量,沒有明確規定。
就劉昌盛所在的生產隊來說,上交公余糧的數量是好久就確定的?他也不知道,只是曉得多年來生產隊一直是按這個數量上交的。全隊社員約有300多人,其中成年勞力有200余人。全隊的耕地400畝左右,水田佔三分之一。每年繳納的公余糧是4萬多斤,其中公糧1萬多斤,余糧3萬來斤。算起來,公糧是每畝耕地要交20多斤,余糧就是每畝要交70多斤了。如果按人頭算,是平均每人要交100多斤喲。
余糧要付錢給農民。盡管那時糧價很低,但3萬來斤的余糧,總數還是蠻大的。比如稻谷,是9分錢一斤,3萬來斤稻谷,就是快三千來塊錢,這也就成為生產隊的一項重要的現金收入了。
剛開始國家隻規定了公余糧的上交數量,而沒有規定上交糧食的種類,這就給了施展聰明才智的空間。生產隊生產的糧食大頭是水稻、包谷、麥子,包谷最多,麥子最少,照理說可以多交包谷當公余糧的。但是生產隊在交余糧時,都願意多交麥子,麥子不夠交了,才交谷子和包谷。這樣做的理由,一是稻子和包谷的收購價格不同,稻子一斤才9分錢,而包谷一斤是1毛零點,交同樣多的糧食,交稻子可以多得錢。二是吃起來,吃大米要比吃包谷飯挨餓,就是吃米飯要管得久點,耐餓久點。再一個大米吃起來更輕易下嘴,益消化。大家比較後,生產隊當然願意多交麥子包谷了。
生產隊在上交公余糧時,要先把公糧交夠,就是把公糧任務完成後,才能夠交余糧。因為公糧是不給錢的,而余糧是賣錢的。這就使得農民有了更多的空間:在先交公糧時,一定要先交包谷,不能交稻子。要把稻子留到公糧上交完畢,交余糧時,再背到糧站去繳納。
——————————
劉昌盛小時候家裡人口多,如果遇到自然災害減產。全家就開始著急一家人的口糧了。除去要交的公余糧,那麽一家幾口吃飯都成問題。因此,有時也有欠交公余糧的情況,但這種情況當然不止一家。記得那會每當我們這些小孩如果在村口,看到有公社糧管所催糧的人在某戶在收糧,我便飛快似的跑回家裡告訴父母:說是催糧的人又來了,急急忙忙地商量做好應對的準備。很多鄰居一般都是躲起來、鎖好門窗或把家裡的糧食藏起來。也有不些村民出去跟催糧人員說情,商量免交一部分。但最終,糧食還是要從家裡被搬到了公社糧管所裡。
每逢一到收割季節後,
村民們都會將糧食裝在麻袋一袋袋背到糧管所上交任務。在糧管所一處屋簷下,站著滿臉大汗等著交公糧的村民們,手裡拿著草帽,一邊扇著,一邊埋怨,每年辛辛苦苦耕種,一下子要拿出一半糧食難免有點接受不了。有些年雖然收成不錯,但臉上好像沒有看到喜悅,每到交公糧的時候,總是要看糧管所一些人的臉色。排隊交由糧管所人員進行目測手側糧食的乾濕度或含水量,對未曾曬乾,達不到標準的不予收購,這年月鄉鎮裡哪個崗位最吃香,就屬於供銷社和糧管所。主要是餓不著肚子,還經常有人求。 交公余糧農民每到此刻,心裡都有點忐忑不安,有的背幾十裡路糧食過來,偏遠村寨上來交公余糧都是有一段路程的,用肩膀背著一百多斤的糧食,一旦不合標準,再背回去。有時候真的有苦難言。
在村民心中那淳樸的思想,認定交公余糧是每戶農民應盡的義務,是為了支持國家建設,責無旁貸。
—————————————
繳納公余糧, 是要自己背運到收購點去的。好在糧管所離我們生產隊不遠處的隔河對面的小山丘上。每年秋收後,生產隊就把谷子、稻子曬好,再安排幾個早上,叫大家自帶籃子,把曬好的谷子、稻子,從大隊上的倉庫裡,背到河邊,背過石橋。有時,生產隊的馬車也會把公余糧運往糧站。如果馬車沒有空,就只有靠人背到糧站了。
那時背公糧,每人的籃子裡要裝100多斤呢。從大隊到糧管所,就有近二公裡路,過來橋都是上坡,距離真的不近。
當然,背公糧也有工分的。是按照早工計算,記2分。生產隊每個勞動日值,最多達到6角錢。一個勞動日,是10個工分。以此計算,背糧到糧管所的勞務報酬,就是一毛二分錢!
———————————————
生產隊上交的公余糧中,按人頭算,當然也有知青的一份的。
別聽小說裡YY知青生活多麽美好,知青沒有自己的住處,還住在村民家裡,碰上個脾氣不好或者自己不善於交際,那日常生活會很是心塞的事情。鄉村裡條件艱苦但民風淳樸,大多的村民還是抱著同情的。但首先你不要擺著城裡人的大架子,不要要是城裡人如何如何優越,如何如何吃住方便。
這樣的人,在村裡呆不長,村民和幹部都瞧不起你,有關系的呆不了半月就灰溜溜走了,沒關系的自己住個漏雨瓦房自己開火單乾很是受罪。關於知青還有些農民角度上看來有趣的故事,我們慢慢講來。
所以呀,人情社會在哪裡生活都需要嘴甜,客觀給個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