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西遊記二宋尋法》第17回 觀音化育范仲淹 龜靈聖母姚玉珠
  《天道》

  馮道

  窮達皆由命,何勞發歎聲。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

  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

  請君觀此理,天道甚分明。

  大一統王朝--北宋有爭議

  中國古代的大一統王朝有秦朝、漢朝西漢、漢朝東漢、晉朝西晉、隋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而對於北宋是否是大一統王朝尚有爭議。

  原因,北宋(北宋(960年—1127年),南宋(1127—1279年)):

  一、沒有收復幽雲十六州:

  即燕山山脈一線。導致北方沒有形成堅固防線,絕大多數在平原采取守勢,冗人、冗費。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幽薊十六州,古代地理名詞,指中國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雲州(今山西大同)為中心的十六個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區。

  背後原因:

  甲、兩次杯酒釋兵權,導致進攻力不足:

  未收復幽雲十六州,宋太祖趙匡胤就杯酒釋兵權,造成進攻不足。

  乙、宋太祖意外身死,正在進行的北伐暫停,而趙光義文盛武弱:

  萬歲殿燭影斧聲。開寶九年(976年)八月,太祖再次進行北伐。但十月十九日太祖忽然去世,留下“燭影斧聲”的歷史疑案,其弟宋真宗趙光義即位。趙光義是馬下皇帝,詩賦書法不錯,但軍事不如其兄。如果趙匡胤真是趙光義害死的,那趙光義害人誤國誤民。沒能攻下幽雲十六州,導致遼、金、蒙古隨時能夠馬踏中原。

  二、沒有羈縻或統治大理(、吐蕃、交趾),形成屏藩。

  導致不能共同對敵,造成突破口。

  後話:1252年(蒙古憲宗二年、大理天定元年)至1254年(蒙古憲宗四年、大理天定三年),在蒙哥攻宋之戰中,蒙古宗王忽必烈率軍,長途奔襲數千裡,攻滅大理國。

  相約轉世--龜靈睡

  炎炎夏日,背山的一角,紫竹林樹影婆娑,觀音的善身妙善,正坐在樹下的一塊石頭上,腳劃著海水,嘴裡嘟囔著:“最近感覺有些沒勁,玉珠,咱們要不轉世地仙界凡間玩玩?”

  海裡面伸出一個大鼇的腦袋,原來是龜靈聖母的善身玄玉珠:“行啊,這樣吧,你跟本尊說好哪天轉世,叫我一下。”

  第二天,妙善跟本尊說好了,然後去找玄玉珠。結果發現她老習慣發作,呼呼大睡。等了兩天,還不醒,妙善隻好自己先轉世了,轉世身謝觀音。玄玉珠醒來,問了觀世音本尊,得知妙善轉世已經幾十年過去了,連忙也轉世了,轉世身姚玉珠。

  謝觀音與范仲淹

  謝觀音(963-1026),出生於宋建隆四年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生日這一天,她父母,又是在頭一年觀世音菩薩生日那天,去許願所得,因而得名謝觀音。謝觀音,真定府韓家樓鄉高平村(今屬河北省正定縣曲陽橋鎮)人,為富室獨生女。父親謝東霖(914-977),字南海,籍貫待考,為劉家上門女婿,多才多藝,善於治家,入贅不久便成為方圓最富裕的人家,被人們尊稱為“謝員外”。

母親劉氏,富室獨生女。夫婦婚後接連生過幾個孩子,皆不幸夭亡,謝觀音幸運而生。  宋端拱元年(988),成德軍節度掌書記范墉的原配夫人陳氏,在生孩子後大出血而不治身亡。范墉拉扯幾個孩子,既當爹又當娘,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因而急需續娶繼妻,來照料這兩個年幼的兒子。

  范墉(?—990),字佛克,又字德防,祖籍河內,生於蘇州吳縣高平裡臥龍街靈芝坊(今蘇州市范莊前街),原仕於吳越王錢俶,歸宋後歷任武信軍(遂州)、成德軍(正定)、武寧軍(徐州)節度掌書記。妻陳氏、謝觀音,具封夫人,生五子,范仲滔、范仲溫、范仲洿、范仲滋、范仲淹。

  成德軍,唐置,治恆州(今河北省正定縣正定鎮),擅有恆,趙,易、深、定、趙、冀、德,棣,滄等州;後分地為二,恆,冀,深,趙,德,棣六州為成德軍,易,定,滄三州為義武軍。五代唐改為真定府,宋因之。

  宋端拱元年(988)年五月初五日,端午節這一天,范墉一看到謝觀音才貌雙才,成熟而通情達理,且家境富有,經人一撮合,於是就放下七品正印身份,帶著幾個孩子,入贅為婿。從此范墉每天騎快馬往返於成德軍與高平村之間,二地行程僅二十八裡。

  然而入贅後應改名換姓一事,卻確難於落實。謝觀音了解了他的為人,又得知他顯赫的家世詳情,改姓必須經過皇上親自批準,隻好作罷。後來她母子被范家拋棄,在走投無路時,才讓兒子改名朱說,兒子一功成名就,就積極支持他複姓回名。

  宋端拱元年(988)七月十五日,前不久謝觀音發現自己懷有身孕,告訴丈夫而接到真定,夫妻一同來到龍藏寺,雙雙拜倒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腳下。

  范墉問道:“我夫人腹中孩兒是男還是女?”主持代答道:“奇兒一位做高官”,范墉又問:“高官?能做到宰相嗎?”答道:“否。”范墉於是說:“既然不能做宰相以安邦治國,那麽就求菩薩賜兒以醫術,讓他做個良醫為民療痛吧。”回答是:“還是讓他當官保朝吧!”並補充說:“佛祖賜相保朝。”這就是范仲淹“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的故事。

  宋端拱二年(989)六月,范墉出差饒州回歸時,路過池州,造訪青陽長山朱文翰,被留宿交談。

  宋端拱二年(989)八月二十九日醜時(一說八月初二),謝觀音所懷第一胎分娩,范仲淹降生。因為是過分高興抑或是過度勞累,謝觀音的母親劉氏老夫人,在外孫出世的同一天竟然突然去世了。謝觀音隻好強忍這大喜大悲的複雜情感,不慌不忙地處理好了後事。

  宋端拱二年(989)九月二十八日,范仲淹剛滿月,謝觀音帶著兒子來到成德軍府邸,準備在這裡舉行范仲淹滿月慶典。

  宋端拱二年(989)十二月八日,范墉接到樞密院釣旨調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於是夫婦果斷地變賣了真定的所有家產,帶著全家人一齊去上任,途中路過無錫望亭。一路上因為天寒地凍,風餐露宿,車馬勞頓,范墉受了風寒,得了肺病。

  宋端拱二年(989)十二月二十三日,半個月之後謝觀音全家到達武寧軍治所徐州。由於原掌書記尚未搬走,一家五口隻好暫時寄住在驛館。歡度新年之際,范墉卻在驛館治病。

  宋淳化元年(990)一月七日,范墉病情惡化,沒有上任便病逝驛館。初來乍到,舉目無親。范墉的突然病逝,留下了一堆孤兒寡母,讓她謝觀音確實感到無助而困惑。回正定麽,路途遙遠,且家中房屋已賣掉,於是決定去范墉老家蘇州。在辦理撫恤手續時,她請求武寧軍節度使派兵去正定,將范墉前妻陳氏夫人的靈柩直接運往蘇州。

  宋淳化元年(990)一月十六日,謝觀音便帶著幾個孩子,扶著丈夫的靈柩,前往蘇州。因為事情太突然,一行生人的到來,讓范家與陳家均感到突然。二付棺材到來,讓他們更是不能接受。因為多年不通音信,也沒有證人,不願接受這個大包袱,還對謝觀音母子的合法性產生了懷疑。

  時任平江府推官的朱文瀚,第一次看見友人范墉的兒子范仲淹時,便產生了憐愛之心。他被這個異乎尋常的小孩吸引了。閃爍著黑黑的眼珠撇著小嘴對自己笑,認定“孺子真可教”!

  宋淳化元年(990)八月二日,武寧軍派往正定的士兵已將陳氏夫人的靈運到了蘇州,大家商議將范墉與陳氏靈柩合葬於吳縣天平山范氏祖墳地。經范、陳兩大家族合議,同意將陳氏所生的孩子留下,由族裡撫養。

  至於謝觀音、范仲淹母子,則棄之於不顧。面對如此窘境,謝觀音實在無可奈何,隻好帶著兒子范仲淹去為丈夫守靈。他們就住在天平山咒缽庵內,守孝三年。

  宋淳化四年(993)春,謝觀音母子守孝期滿,正在為下一步的去向和今後的生活而憂愁之際,正準備赴任湖南省澧州安鄉縣令的朱文瀚來到天平山遊玩,他們不期而遇。

  此時朱文瀚的夫人初氏不久前病逝,留下幾個年幼的孩子無人照料,弄得焦頭爛額。在咒缽庵朱文瀚看到范仲淹已經長成一個聰明俊逸的小男孩,確實與眾不同,心裡非常喜歡。

  朱文瀚見謝觀音知書達理,有林下之風,突然心生愛意,於是便請師太為之作伐。而謝觀音看到朱文瀚一表人才,氣度非凡,特別是發現他非常喜歡自己的兒子,於是重新點燃了久已熄滅的生命之火,經熱心的師太從中說合,這兩個不幸的家庭,終於合並成了一個完美的家庭。

  謝觀音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勇敢地與朱文瀚結合了,謝觀音母子拜別了蘇州范氏家族,改嫁給朱氏,並隨之赴湖南安鄉上任。為了兒子在朱家不受歧視,謝觀音毅然將范仲淹的名字改成“朱說”。

  為了能讓范仲淹受到更好的教育,謝觀音又將正定變賣家產和徐州所給的撫恤金的余資,在嶽陽附近的雲溪,以兒子朱說的名字,購置了一處田產,共有良田數十畝,水塘幾方,房屋十余間,這就是所謂“安鄉讀書台”。

  景德四年(1007),范仲淹考取秀才。

  大中祥符二年(1009),朱文瀚正常退休,寄籍長山。此時謝觀音已與朱文瀚生了三個兒子,據《朱氏三支二門支譜世表》載:“朱文瀚,子元文,原配初氏,生二子,繼配謝觀音,又生三子。”

  朱文瀚的前妻初氏生有二男三女,五個兒女,范仲淹在朱家排行第六,加上謝觀音生了三個兒子,那麽朱家便最少有九個兒女。

  這麽一個大家庭,生活和經濟負擔都很重,從小就過慣艱苦生活的范仲淹自然知道節儉。然而朱家本來已是長山有名的富戶,其它朱家兄弟也就不一樣了。他們從小奢侈慣了,范仲淹卻看不慣。面對他們那種覺得無所謂的樣子,便多次進行規勸,不料朱家兄弟聽後更是不以為然。說得多了,有一次竟然老大還脫口而出:“我們花的是朱家的錢,關你何事?”范仲淹聽了突然一怔,覺得話中有話,便追問起來,這時才有人告訴他:“你乃姑蘇范氏之子,你是母親帶到朱家的。”這事使范仲淹內心頗受刺激而震動,於是下決心要脫離朱家,雲過自己獨立的生活。

  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謝觀音讓范仲淹休學去當學徒,以學習經營商賈技藝。但是幹了一個來月,因為看不慣商人們的虛偽和奸詐,便回家請求母親允許他繼續求學。繼父朱文瀚得知後,非但沒有責怪他,反而誇獎他,並積極支持他繼續讀書。

  天聖四年(1026)八月二十九日,謝觀音病故,享年六十四,被追封為穎川郡太君,後追封吳國太夫人,秦國太夫人。

  范仲淹丁母憂期間,為母親安葬而奔波於商丘、蘇州、長山之間。此時蘇州范氏家族以改嫁為由,拒不承認謝觀音與范墉夫妻的合法性,干擾他們合墓;長山朱氏家族,主要是朱文瀚與初氏的兒子,以謝觀音為續妻,且又被范氏接走為據,拒絕謝觀音與朱文瀚合墓。在無辦法的情況下,范仲淹將其母謝觀音暫時葬在應天府寧陵職田(河南商丘)。

  她出生後二十六年兒子范仲淹出生,逝世後二十六年兒子范仲淹逝世。她分娩生下范仲淹這一天,母親劉氏老夫人卻在同一天突然去世。一生一死,悲喜難辨。她與母親劉氏都是獨生女兒,她的父親、丈夫和兒子三代都是上門女婿和準上門女婿。范仲淹婚後寄居嶽父家。她父親謝東霖活了六十四歲,自己活了六十四歲,兒子范仲淹也活六十四歲。

  謝觀音二十六歲成親,二次婚史。先贅范氏婿生一子范仲淹,後嫁朱氏生三子。歿於天聖四年八月二十九日,享年六十四,初封為穎川郡太君(四品),先後追封吳國太夫人、秦國太夫人(一品)。她大齡晚婚,一生二次婚姻,逝世後兩起夫家祖墳均不兼容,無法與丈夫葬在一起,由兒子買地別葬,一個也不見。她一生生育了四個兒子,一范三朱,死後卻全葬在她身邊,一個也不少。還有范家四個孫子,以及一個侄孫、九個曾孫、六個重孫,以及兩個重孫媳婦,全部安葬在她身邊,直至宋室南渡。

  范仲淹慶歷新政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針,鞏固西北邊防。范仲淹精選將帥、大力提拔軍隊將領,使西北軍中湧現出狄青、種世衡等名將,其他如張亢、王信、周美等,都是當時被范仲淹提拔;又訓練出一批強悍敢戰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這支軍隊仍是宋朝的一支勁旅。

  慶歷三年(1043年),因戰事稍緩,被召入朝,授樞密副使。後拜參知政事,發起“慶歷新政”,推行改革。范仲淹雖感謝皇恩,卻認為事有先後,朝廷陳弊積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仁宗遂親筆詔書,開天章閣、陳設筆硯、賜坐以待。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後作《答手詔條陳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僥幸”等十件事。仁宗采納,詔書統一頒布,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輔臣反對而作罷。

  慶歷四年(1044年),范仲淹又上疏仁宗“再議兵屯、修京師外城、密定討伐之謀”等七事,並奏請擴大相權,由輔臣兼管軍事、官吏升遷等事宜,改革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增加。新政實施後,恩蔭減少、磨勘嚴密,希圖僥幸的人深感不便,於是毀謗新政的言論逐漸增多,指責范仲淹等是“朋黨”的議論再度興起。六月,邊事再起,范仲淹請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為陝西、河東宣撫使。

  慶歷五年(1045年)正月,反對聲愈加激烈,范仲淹請求出知邠州,仁宗準奏。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魏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因范仲淹多次因諫被貶謫,梅堯臣作文《靈烏賦》力勸范仲淹少說話、少管閑事、自己逍遙就行。范仲淹回作《靈烏賦》,強調自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盡顯為民請命的凜然大節。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慶歷新政失敗原因(轉):

  封建體制

  據朱瑞熙先生在《複雜多變的宋朝官製》一文中的統計,宋代的州縣官、財務官、巡檢使等低、中級差遣,大部分由恩蔭出身者擔任。這種等同於官僚世襲的制度,使官僚機構中充滿了坐食祿米的權勢子弟,導致了“蔭序之人,塞於仕路”、“權貴之子,鮮離上國”。

  因此,要打破或限制官僚貴族這一特權,無疑會因觸動官僚貴族的利益,而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這就是為什麽王安石變法首先從經濟、軍事制度的改革做起,而繞過了澄清吏治這類最敏感的社會問題的原因(當然,這裡面亦有減少改革阻力的因素)。[29]

  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為了解決財政危機和軍事危機,是要富國強兵。而慶歷新政卻恰恰觸犯了皇室利益。范仲淹、富弼的各項改革措施包括了“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等,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稱職的官員,而裁減冗官、精簡機構是改革的核心內容。這個大手術當然做不得。

  可是,范仲淹、富弼要給北宋做的手術還不止這些,即使是稱職官員,也要削減其薪俸,北宋官員的俸祿是古代中國最高的。而且,還決定要減少科舉考試的錄取名額,以解決官多為患的問題。也就是說,全天下的讀書人的利益,都讓改革觸及了。

  因此,改革的反對者決不是少數保守派,而是整個士大夫階層——北宋統治的階級基礎。要改革就要犧牲士大夫階層的利益,犧牲了士大夫,就動搖了自己的統治基礎。北宋皇室的政策是抑製武將,其辦法一是重用文人,二是實行更戍法,為了皇室利益犧牲了國防。而廢除慶歷新政,則是為了皇室利益犧牲了改革。

  朋黨之爭

  除了少數銳意進取的有識之士,官僚、地主、富商等既得利益階層大都滿足於現狀,只顧個人利益和眼前利益,而不顧國家利益和長遠利益,一旦新政觸犯了自身利益,他們就堅決反對,群起而攻之。隨著新政的推進,反對的聲浪不斷高潮,包括受到仁宗信任的宰相章得象也加入反對大合唱,攻擊范仲淹等人為“朋黨”。

  “朋黨”之所以被當作打擊的利器,從而引起仁宗的反感與猜忌,因為“朋黨”會危及皇帝的權威,觸犯其核心利益。

  朋黨之爭,一直是困擾北宋政局的死結,並且延續到南宋時期。

  慶歷新政因為朋黨之爭而夭折,王安石變法也因為新舊黨爭而失敗。

  朋黨之說基於儒家思想君子與小人的觀念,這是簡單對立、非此即彼的思想觀念,並不能客觀準確地反應人性或人格;在現實生活中,結黨的未必是小人,言利或謀利的也未必不是君子。一旦被提升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就會被一些政客用作打擊政敵的武器,而且極具殺傷力。[30]

  新政弊端

  改革措施“太猛”、“更張無漸”、“規模闊大”。改革的思想動員不夠,配套措施不到位,對罷黜官員的安置沒有著落,農民沒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見影的好處。

  范仲淹的用人,王安石就曾經批評他“好廣名譽,結遊士,以為黨助,甚壞風俗”。事實上,范仲淹所任用的推行新政者,往往議論多,而實際行事少,有的甚至好標奇立異,發空論,言行不檢。

  例如石介,連擁護新政的歐陽修也覺得他“自許太高,低時太過,……好異以取高”。

  反對新政的更指責范仲淹等“凡所推薦,多挾朋黨,心所愛者盡意主張,不附己者力加排斥,傾朝共畏”。

  范仲淹小女范穎嫁奚千山生宗杲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四子范純粹(1046年~1117年)的雙胞胎妹妹范穎,十六歲(1062年)嫁給安徽宣州寧國人奚千山,1089年生奚書竹(後改名釋宗杲(1089——1163),字曇晦)。

  奚千山,徽墨傳人,李廷珪重孫。李廷珪(?—967北宋乾德五年),本姓奚,原籍易水(今屬河北),徽墨的奠基人。其製造的墨號稱“天下第一品”,其父超為易水製墨名工,為避唐末戰亂,舉家南遷至安徽。廷珪在其父“易水法”基礎上,改進和膠技術,摻以珍珠、犀角、藤黃、巴豆等,製成的墨造型精美,“拈來輕、嗅來馨、磨來清”,時稱“廷珪墨”,亦省稱“李墨”。 受到南唐後主李煜賞識,被封為墨務官,賜國姓李。廷珪墨保存五六十年,雖“膠敗而墨凋,其堅如玉,其文(紋)如犀”。廷珪墨保存五六十年,雖“膠敗而墨凋,其堅如玉,其文(紋)如犀”。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五:“東坡自儋耳歸,至廣州舟敗,亡墨四篋,平生所寳皆盡,僅於諸子處得‘李墨’一丸。”

  李廷珪子李承晏,將其第四子改姓奚尚德(980-1056),以繼承奚姓。家譜“廷承尚乾萬,興家世有光,海邦隆盛德,永試進忠良”。奚尚德書香門第、家境不錯,1046年范仲淹正遭貶斥,與奚尚德對酒解愁。時年,兩家均生子,隨即兩家指腹為婚或異性兄弟。

  出生後,奚家為男孩奚乾山(1046年~1113年),范家為雙胞胎男范純粹、女范穎(1046年~1115年)。生宗皋。十八歲(1064年)奚乾山、范穎成婚,1089年生三子奚萬竹(後改名釋宗杲(1089——1163),字曇晦)。

  (修改日志:

  1、2021-02-13。增加。“天道”詩一首。

  2、2021-02-27。增加。觀音、龜靈聖母的善身轉世。注:范穎為虛構,無此人。

  3、2021-05-13。增加注。注:改姓奚尚德為虛構,李廷珪後人是否有改回奚姓的,不知。唐朝末年,社會動亂,李廷珪隨父李超攜家至安徽歙州(今歙縣)居住,為史實。宗皋原姓奚、今安徽寧國人,為史實。寧國,曾屬歙州、宣城。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