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西地區是祖國西北邊陲一個地級區,下轄寧西市、寧西縣、寧北縣、寧南縣等7個縣市,有漢、哈、維、蒙、回、錫伯、柯爾克孜、東鄉等27個民族,共有人口180萬人,母親河寧西河貫穿其中,養育著寧西地區各族兒女。
寧西縣與哈薩克斯坦國接壤,擁有寧西地區各縣市中最大的土地面積,雖南接寧西河,但由於沒有河水支流貫穿土地,寧西縣空有偌大土地卻因缺水而成為寧西地區最窮的縣。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寧西縣委、縣政府招商引資,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從內地吸引大量資金雄厚的富商開發土地。
克鄉柯村因土層厚、土地平整、面積大得到內地客商的青睞,張書就是其中之一,1997年舉家從浙江來到寧西縣克鄉柯村承包5000畝村委會機動土地,開鑿水井15眼,種植小麥、油葵、甜菜、水稻等莊稼,即成為寧西縣種植富裕大戶,又解決本村百姓就業難題,是寧西縣名利雙收的種植大戶之一。
2006年張書拓寬發展領域,將手中寬裕資金投資建設一面積100畝烘乾廠,效益可觀,又解決當地一批貧困戶和農民工就業。
因張書這個領頭羊乾的好,是寧西縣第一批招商引資成功范例代表之一,寧西縣人民政府再次大力推廣土地開發項目。
在這一環境下,2007年寧西縣各鄉鎮根據各自實況出台土地開發相關政策開展轟轟烈烈招商引資熱潮,引進周邊縣市資金寬裕的富裕戶、老板來鄉鎮村莊投資。
這些人中良莠不齊,有不乏投機取巧之人,也有一批腳踏實地、勤勤懇懇開展土地開發的奮鬥者。
當時,空守著寧西河但灌溉不了土地的農民們,將自家機動地在鄉政府統一操作下流轉出去,每年都能得到不菲收益。
但此批參與土地開發的老板們在不同人身上發生了不同命運,有著不同的人生境遇,讓人歡喜讓人憂。
寧西縣瓊塔木鄉位於寧西縣城南端,全縣最大的貧困村布拉克村就在烏孫山中段南坡腳下。
2002年國家實施退耕還林政策,瓊塔木鄉老百姓是寧西地區最早享受退耕還林政策的受益者。
因無充裕的水灌溉土地,農民手中除口糧地外,每家還有幾十畝機動地成了荒蕪之地。
為提高農民收入,當年該村百姓家中口糧地種植莊稼,其余機動地統一種植白楊樹,享受退耕政策。
但由於無水灌溉樹木,退耕還林土地上樹木年年種植年年死亡,林業部門年年驗收不過關,每年家家春季植樹,靠雨水灌溉樹木,到了五六月份全成死樹枯樹,又是一片荒蕪之地。
眼看國家就要收回優惠政策,百姓不願讓到嘴的肥肉白白飛走,幾乎天天到鄉政府反映困難。
為了讓布拉克村貧困戶繼續享受退耕還林優惠政策,縣鄉村三級部門統一將退耕還林土地流轉出去,鼓勵老板投資開鑿井水灌溉樹木。
幾年來,來了一批批老板,資金雄厚的內地老板對退耕還林土地沒有興趣,他們要投資大塊成片土地。
感興趣的當地老板因資金不足,面對無電、無水、無路、無樹的“四無”3200畝土地,一下拿不出上百萬資金,只能望洋興歎。
資金寬裕的有些當地老板也在算算經濟帳,林帶地屬長期投資,短期見不到效益,沒啥吸引力,也都搖搖頭離去……
2007年冬天,在發小肖開提的介紹下,
傅韜、肖開提與常年做生意的夥伴楊駿、高澎、曾陽合夥承包了布拉克村3200畝退耕還林土地。 投資之初,大部分資金是傅韜和楊駿、曾陽出資的,傅韜佔大頭。
幾個想乾事的人根據各自經濟情況入股籌措百余萬元資金拉二十多公裡高壓線,鑿井12眼,修砂石路二十多公裡,種植防護林500畝,種植大小葉白蠟、樹上乾杏等2700畝。
開鑿的井水解決了樹木的灌溉難題,頓時將布拉克3200畝退耕還林土地這一攤死水變成一渠活水。
他們幫助縣鄉村三級啃掉了這塊常年難吭的“硬骨頭”,享受政策的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縣林業部門領導再不為布拉克村退耕還林樹木年年不達標發愁了。
鄉村兩級領導多年頭疼得信訪難纏問題迎刃而解,百姓每畝160元補助可以高枕無憂拿到手了,真正從根本上提高了收入。
為此,瓊塔木鄉政府領導多次對傅韜莊重承諾,若有好項目第一時間給傅韜等人推薦跑辦,這個空頭支票對傅韜等人開得真好,在當時進退兩難的環境下,可以說是部門與百姓皆大歡喜。
寧西縣穿越縣境各鄉鎮的縣級公路127公路位於縣城最南端,自東而西長約120公裡,布拉克村處於道路東南角。
傅韜與朋友合夥開發的退耕還林地,就在這條公路的南側,3200畝土地距離127路近11公裡。
經過9年的精心管理,當年一片光禿禿、坑坑窪窪的荒蕪之地如今已成了鬱鬱蔥蔥的綠地,散發著勃勃生機。
如今,布拉克村的生態環境明顯得到改善,野雞、野兔、野鴨子、狐狸、黃鼠狼、狗獾子等野生動物經常肆無忌憚在這塊綠地穿梭,一點都不怕人。
茂密的樹林也成了喜鵲、麻雀、松鼠的安樂棲息之地,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不失為一個居住和旅遊的好去處。
望著眼前規整的土地、農田地中小路兩旁一排排楊樹、六米寬的行行經濟林呈現著盎然生機。
這片由自己牽頭規劃、設計、建設、精心管理的滿眼蔥綠之地,讓已年過55歲、滿頭白發的傅韜打心眼感到自豪,但想到身上那沉重的負債,他怎麽也開心不起來。
對於這位善良敦厚、踏實勤勞、毫無心機的實乾家來說,布拉克村與他多年打交道的漢族農民喊他活菩薩,維吾爾族群眾稱他阿訇。
即使再難再累再苦,村裡百姓有個急事找他,他從未拒絕,熱心相助。
但他一肚子的憋屈和苦水卻無人訴說,不能讓年邁的父母知道他的困難,免得他們擔心。
不好意思給媳婦說,好多事都瞞著媳婦,再說自己一個大男人實在是拖累了自己的糟糠之妻。
2008年倔強的傅韜不顧父母、妻子和發小的勸阻,一意孤行帶領著曾在寧北縣農村生活的貧困姐姐一家,來這片土地大乾一場,共同致富。
可事與願違,理想很美好,現實太殘酷,姐姐很無情,姐夫很無能。
有人說,時間是一把殺豬刀,可在傅韜眼裡,時間是一塊試金石,時間是一個照妖鏡,時間又是個過濾器,身邊的人,哪怕是親人也會在時間的過濾下顯出最真實的模樣。
時間又是一個水泵,把自己天生的那顆寬容、良善的心攝取的已經透支過度。
時間又像自家地頭那塊笨重的石碾子,將自己對秉承多年的人生信條--好人有好報的觀念碾壓得支離破碎。
經過這九年的朝夕相處,他才慢慢察覺,定格在少時記憶中的那位慈善勤勞的大姐,早已變得面目全非,可能在她嫁給張忠明的那天起,也許在傅韜早年就離家打拚不曾與大姐接觸的二十多年歲月裡,或許是她被多年貧困的生活折磨的……
不知不覺中,大姐早已發生了人品、人格的裂變,來這裡打工之處的頭幾年,她掩飾得還比較好,可能還顧忌自己的感受,自己沒察覺她的本性。
也可能如今的她自從擺脫了貧困戶的頭銜,已經不屑於、也懶得在他面前掩飾了,本性暴露無異。
是呀,一個人整天戴個面具生活在這個社會裡,該有多累呀。
有時他想,如今這位刻薄自私、算計虛偽、金錢至上的所謂姐姐是不是被人替代了……
剛開始傅方夫妻倆與他相處時,感覺還行,只是張忠明是個笨人,幹什麽都不行,但姐姐在旁邊指點著也能湊合著能乾些農活。
只是許多次, 傅韜發現傅方兩口子在跟來這兒打短工的農工交往時,待人處事非常刻薄、小氣。
雖然他多次提醒傅方不要整天擺出一副舊社會惡毒地主婆的樣子與打工者交往,但是傅方不開心反駁道:“我這樣做還不是為你好。”總有各種理由絮叨得傅韜招架不住。
那時,傅韜還在思忖,也許這是姐姐對待外人的方式吧,不會對自己……哎,不能再想了,傅韜甩甩腦袋,心想,眼下還有好多事要忙乎呢。
8月底了,又到了給鄉供電公司繳電費的時間了,當初委托縣供電公司給3200畝地架設高壓專線時,牽頭人就是傅韜,一條專線一個總閘一個總電表,客戶戶主自然而然也落在他頭上了,凡事都得他操心。
這麽多年了,抄電表、核算電費、收電費再集中一起上繳給供電公司,都是他在操作,被這些合夥人戲謔為“管家婆”,他為人誠實厚道、公正無私心,大家都很放心。
雖說當年大家合夥投資統一建設,但初具規模後根據每人投資比例將3200畝地、12眼水井分攤在合作夥伴身上。
大家各自經營自己的土地,按照與鄉村簽訂的合同,以地養林,可以在林帶地套種莊稼、也可發展家禽養殖。
這塊土地能稱得上是寧西縣第一個將防護林、經濟林、莊稼、景觀苗木、樹苗、雞鴨家禽為一體的立體化經營示范點。
這塊土地從最初就雇傭當地貧困戶前來打工,大戶+貧困戶的經營方式,這一經營模式曾在整個寧西地區廣泛推廣,成為各縣市觀摩的示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