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地府手記》第21章
  “

  此生終安歸,還軫天下半。

  朅來乘樏廟,複作微禹歎。

  従祠及彼呱,像設偶此粲。

  秦祖當侑坐,夏郊亦薦裸。

  可憐淮海人,尚記弧矢旦。

  荊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亂。

  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溫瓚。

  龜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

  小兒強好古,侍史笑流汗。

  歸時蝙蝠飛,炬火記遠岸。

  ”

  在這片大陸的上古先民們組部落而群居,沿江駐而汲水,采桑繅絲、修渠栽稻,過著“南山有桑,北山有楊。樂隻君子,邦家之光”的日子。在千年之後的子孫後代們看來,是如此的閑適和恬靜。華夏部落之爭早已平息多年,融合了戰神蚩尤部落的炎黃部族在黃河中下遊已是當時最為強盛的領導者,歷經百世傳至大禹。《厚父》有雲:禹治水既畢,天錫玄圭,以告成功。降於崇山,乃受舜禪,即天地子之位......三年喪畢,都於陽城。二年,咎陶薨......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喪畢,天下歸啟。帝啟元年癸亥,帝即位於夏邑。

  夏朝開朝帶著原罪。

  啟利用父親是首領的關系,破壞了禪讓的傳統。

  戰國竹簡注:遹聞禹受帝地命,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乃降之民,建夏邦。啟隹後,帝地亦弗鞏啟之經悳,乎命咎?下為之卿事,茲鹹又神,能格於地,智以之畏,聞民之若否,隹帝地乃永保夏邑。

  戰國竹簡深藏於古墓之中,已歷經數千年,作者是誰不可考證,但既是東周七雄之一的魏襄王墓葬出土,真實性較之於普通傳世的文獻可信度自是高出許多。其中的“帝地”便是開篇講到的傳說中的地底文明,這段話的意思是,啟在帝地的授意下,建立了夏王朝!

  禹,經歷了波瀾壯闊的部落統治和征伐生涯,在生命燭火勉力燃燒的最後階段,憶起當年傳位於自己的大舜帝,那是多麽有威嚴的一位首領啊,在他的治下,部落人丁興旺,戰力充沛,和四方邊境蠻夷的戰鬥幾未嘗敗跡,周邊小部落紛紛傾心投靠。而自己,似乎得感謝那場大地震和那次大洪水,自那起歷經十數載,終得合適的治水良策,讓淮水密織的水網邊和無數支流旁的部落族民們獲得了安寧的生活,被禪讓為大首領後,亦是勵精圖治,日理萬機,到了晚年,麾下各部族皆五谷滿溢,倉稟殷實,地盤較之堯舜更是擴大了數倍。

  部落族民們都真心地擁護自己,哪怕自己的想法,暫時沒經過大長老會的批準,大家也都是願意信服而且願意執行的。但人總有一死,即便是如自己般的強人,也到了油枯燈盡的時候了。他心裡特別希望啟能接他的班。啟是他的一個兒子,最像他年輕時,身體健碩,有著使不完的精力;頭腦聰明,經常能在大長老會上提出最有利於部族的建議;領導魅力四射,年輕時已在部落裡擁有一大批擁躉。

  但他知道不行,部落首領不是父子間的王座傳遞。上古至今,都是老首領在快去世前把權柄交到最優秀的異姓族人手中,如果他選擇傳給自己的兒子,會被認為是假公濟私,他先前所有的好名聲都便會在一夜間破碎,然後活生生地被部族族人的唾沫淹死。更何況,擁有最強軍隊的人不是啟。

  於是,禹選了伯益,指望他能帶領族人繼續部落的榮光。伯益不善言辭,但精於案牘之術。最重要的一點,他的父親戎幾擁有最強的部落軍隊,他們家族是大長老會最有權勢的家族,沒有之一。一直以來在部落裡,大禹擁有名望和礦產、伯益家族擁有軍隊和山田,倆邊形成犄角之勢,相互鉗製。如今禹已老去,而伯益正當壯年,禹這邊沒有太多明牌在手,甚至製衡之勢都極難維持,目前而言只能以首領之位換保子孫平安無虞罷了。禹想起來,如今的自己跟當年的舜帝一樣。

  啟不願意。盡管只有伯益的一半年歲,但心思極其成熟縝密,尤其是在知曉他父王的心思後,對不得不將首領之位拱手相讓之舉更是憤恨不已。強壓下了心頭怒火,啟開始謀劃起來。

  父親曾提到過的荊山頡不虞。這個人是個瘋子。

  不僅是自己的看法,周圍的人都這麽看,連父親也認為頡不虞和他那套說辭不太靠譜,所以基本沒有太認可和重用他。但啟在某年的機緣巧合之下,見到了一些神通。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