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半步天選之子
“遼東?”
如果江東在黃巾軍眼中是落後、野蠻、荒蕪之地,那遼東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裡的遼東也不是指遼東半島,而是指老哈河到西遼河的河段以東,往東一直到鴨綠江、燕山以北環繞渤海的地區。
老哈河至西遼河的河段在古代曾經屬於遼水一部分,這段河段以東也可稱作遼水以東,簡稱遼東。包括今遼寧全部,吉林一部分,河北東北部,還有朝鮮北部一部分。
也行別人不了解,可張寧過目不忘,又是後世來的,對遼東的歷史非常了解。
“遼東“一名最早見於《管子》一書。據《管子地數》篇所載,春秋戰國初年,管仲向齊桓公獻策說:“齊有渠展之鹽,燕有遼東之煮。“
根據《春秋左傳》的記載,管仲卒於魯僖公十七年,即公元前643年。
據此,可以推斷遼東地名的出現應該早於公元前643年,那這麽算,遼東的歷史也是非常悠久的。
遼東割據的時間往往不算多,有春秋戰國時期的燕國、秦末到西漢初年的燕國,往往到東漢初年的彭寵,東漢和三國的公孫度和公孫淵家族,五胡亂華的前燕和北燕,唐朝的安祿山割據,唐朝末年五代後梁的如龍軍節度使,明朝末年的後金和清朝寧國的奉系軍閥等等。
與割據時間相比,遼東反而長期是東胡的領地,東胡也不是今天所說的東胡,而古代的東胡指匈奴以東的胡人,也就是東北的胡人。
遼東是東胡和中原的交匯處,在胡人和中原王朝的江湖爭鬥和交流中,互有勝負,互有進退。
在遼東建立政權的東胡有孤竹、契丹、高句麗、女真、滿族等。
在夏朝時期,在遼東地區生活著嶼夷、有易氏等東夷民族,嚴格來說不是遊牧民族。
他們是遊牧、農耕和漁獵三者結合的民族,而且以農耕為主,這些民族也可以視為早期東胡。
到了商朝時期,商朝疆域擴展到燕山腳下,這個時候,遼東的東夷發展為孤竹、山戎等東胡民族。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姬奭於燕地即今北京地區,是為燕召公。
春秋開始後,由於分封製,周王室衰落,各個諸侯國擁有獨立的行政、財政和軍事等權力,各個諸侯國趁機割據。
燕國也不甘落後,趁機割據,向四周擴張,那時候,遼東名義上屬於燕國,可是在歷代燕王眼中,那裡不過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後院。
燕國西邊是強悍的趙國,南邊是齊國,要擴張只能往東北方向發展。
燕昭王即位後,為了發展的需求,燕國上下意識到遼東的重要性——那裡有著肥沃的土地,廣闊的戰略空間;
於是,燕國準備對遼東動手,這也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血淚,有恥辱,有立志,值得被銘記。
在戰國七雄中,就屬燕國和韓國實力最弱。燕國是周王朝最早分封的諸侯國之一,資格很老,但國力有限,僅僅靠著地處偏遠,才沒有被其他大國所吞並。
韓國曾經有過著名的申不害變法,加之山民剽悍,又盛產強弓勁弩,所以有“勁韓”之稱。
而燕國,在戰國初年,除了擺擺老資格,基本上就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事了。
別說超級大國秦國和齊國,就連新興的趙國也沒把燕國放在眼裡。當時燕國的國都薊城(今北京),完全不像現在的北京這般繁華擁堵,就是一座稍大一點的邊陲城池。
為了富國強兵,燕王噲主動學習堯舜,把王位禪讓給了聰明能乾的相國子之。
子之這個人能力很強,也很能表現。上位之前,忠心耿耿,事事替君王謀劃……
可是人心隔肚皮,王位到手,他就開始暴露本質,變得專斷獨行。
這不就是一個妥妥的王莽和司馬懿嗎?
他的上位,直接引起了以太子姬平為首的燕國舊貴族的不滿。很快,兩撥人拉開架勢,大打出手。
結果,燕王噲、姬平、子之,統統死在了內亂中。鄰居有難,齊國豈能袖手旁觀?
當時的趙國雖然也厲害,但還沒有吞並燕國的實力。他是三家分晉出來的,自己還忙著鞏固地位,發展實力,沒有能力去全力打燕國。
於是,野心勃勃的齊宣王看準機會,派大軍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直接一舉攻下薊城,然後賴著不走,堂而皇之的當起了燕國的新主人。
燕國再窩囊,那也是幾百年的老諸侯,一大塊肥肉,豈容你齊國一人獨吞?
而且你一旦吞下去了,國力強大了,那周圍的趙國、魏國、楚國還不得擔驚受怕的?
其他國家自然不能日齊國如意,可齊國已經佔領了燕國,隻好軟硬兼施,外交斡旋和軍事威脅一起上。
總之,一句話,“你齊國要麽把燕國平分給大家,要麽退出燕國,如果不乾,我們就聯合起來弄死伱!”
雙拳難敵四手呀,當年秦國如此厲害,還是被六國聯軍嚇得幾十年不敢東出,齊宣王沒辦法,隻好下令撤兵。
來都來了,也不能白來一趟,他大手一揮,臨走前把燕國財貨掃蕩一空,狠狠撈了一票。
自此,齊國和燕國就此結下世仇。
可齊國強,燕國弱,落後就要挨打,自古不變,現在應該怎麽辦?
唯四個字,富國強兵。
可這四個字說得容易,誰不會說?但不是張著嘴巴,喊幾句口號,國家就能強大了。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甚至一個人,很多時候往往是在外部的壓力和威脅下強大起來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大概就是如此。
壓力和苦難往往能夠磨煉一個人,也能壓倒一個人,撐過去,就是浴火重生。
反之,撐不過去,便是屍骨累累,成為別人的墊腳石,現實就是如此冰冷而殘酷。
燕國是幸運的,他確確實實在齊國和趙國的威脅下強大起來了。
而它的強大,離不開四個人——燕昭王、蘇秦、樂毅、秦開。
正是這四個人,定下了開發遼東的大計。
燕國開發遼東有三個目的:驅逐東胡、開荒屯田、秘密練兵。
驅逐東胡,是為了解除北方東胡對燕國側後方的威脅;
開荒屯田,是為了讓燕國獲取軍糧和木材,儲備戰略物資;
秘密練兵,是為了避開諸侯的耳目,為一舉打敗齊國做準備。
燕昭王,初流亡在韓國。燕王噲禪位於相國子之,引發燕國內亂。子之三年(公元前314年),齊國攻破燕國,燕王噲和子之被殺。他被趙武靈王派人送歸。
他即位後,卑身厚幣招納賢士,師事郭隗,士人爭相趨燕。外用蘇秦,內用樂毅,經過長期休養生息,國家殷富,士卒效命。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遣樂毅率軍聯合三晉及秦楚之師攻齊,大破齊軍,佔領齊城邑七十余座,齊湣王敗死,自此,燕國進入鼎盛時期。
樂毅,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其先祖樂羊為魏文侯(魏斯,魏國開國君主)手下的將領。
他的先祖樂羊曾率兵攻取中山(參見魏滅中山之戰),因功被封在靈壽,樂羊死後,葬於靈壽,從此樂氏子孫便世代定居在這裡。
中山復國後,又被趙武靈王所滅(參見趙攻中山之戰),樂毅也就成了趙國人。
樂毅在趙國得不到重用,就離開趙國來到魏國,然後是燕國。
求賢若渴的燕昭王自然重用他,他也知恩圖報,積極的協助燕昭王對燕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幫助燕昭王為燕國制定起嚴格縝密的法律,讓燕國的各項事業逐步走向正軌。
他讓燕昭王的用才之道日益完備,用嚴厲的官員審核制度淘汰昏庸無能及屍位素餐之輩。
他督促燕昭王拋棄用人唯親和以地位取人的陳規陋習,為燕國締造起清明的政治,除此之外,他還不忘用豐厚的獎勵來強化民眾的向心力,讓燕昭王成功的在下層民眾間樹立起威信。
總之,在樂毅的努力下,燕國因戰亂而廢弛的綱紀倫常、法律制度都一一恢復。
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七十余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因受燕惠王的猜忌,無奈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
蘇秦,這就不用多說了,縱橫家的代表,他為保護燕國,打擊齊國,特奉燕昭王命入齊,從事反間活動,使齊疲於對外戰爭,以便攻齊復仇。
後燕將樂毅聯合5國大舉攻齊,蘇秦的反間活動暴露,已被任為齊相的蘇秦遭到齊國大臣的痛恨,被車裂而死,葬於嵩山鞏義市區西南28公裡魯莊鎮蘇家莊村南。
秦開,出身魯國秦氏,戰國時期燕國將領。早年在東胡做人質,很受東胡的信任,通曉民情風俗。燕昭王姬職即位後,秦開逃歸燕國。
公元前300年,燕國正式對東胡宣戰。秦開率領大軍來到遼西時,與東胡騎兵不期而遇。
憑借著對東胡戰法和環境的熟悉,秦開指揮燕軍大破東胡,一路追殺。
幾場惡戰下來,東胡被打得節節敗退,不得不退出遼東,返回塞外。
借著戰勝東胡的余威,秦開又率大軍渡過遼河,擊退箕子朝鮮派來的大軍,拓地兩千余裡,將遼河以東、遼東半島、長白山區的廣大土地全部納入燕國版圖,一直打到今天的鴨綠江才收兵。
秦開擊走東胡,大敗箕氏朝鮮,是漢族軍隊與胡族勢力在遼東第一次大規模的交鋒,也拉開了漢族政權與少數民族勢力爭奪遼東的序幕。
在秦開的建議下,燕國由西往東,在漫長的東北部邊境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
為了防范東胡和箕子朝鮮的入侵,燕國在設立行政機構的同時,還耗費十年時間,修築了一條從造陽(今河北張家口附近)到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寬四至六米,高不下五米,全長約一千公裡的長城。
而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就成了長城沿線最重要的五座城池。
其中,遼東郡的治所,就是襄平。襄平,就是現在的遼寧遼陽。盡管襄平在當時還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但它卻是遼東地區的第一座城池。遼東郡,則是漢族政權在遼東地區最早設立的行政機構。
此後,在蒼茫荒蕪的遼東大地上,一場轟轟烈烈的生產練兵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文化制度開始影響這一地區。
千萬不要小看燕國開發遼東的舉動,如果不是秦開的建議,遼東的開發很可能還要晚上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秦國統一後修築的萬裡長城,很可能就不會把遼東囊括在內。而後來的沈陽,正是在秦開的主持下修建的,當時名叫侯城。侯城當時隸屬於遼東郡,是一座以屯兵警戒為主要功能的邊境小城。
侯城是沈陽建制的最早記載,是沈陽的起點,秦開則是沈陽的建城鼻祖。
從那時起,在近兩千年的時間裡,襄平就一直是遼東地區的首府。
伴隨著遼東的開發,當地的經濟、文化都有了長足的發展,遼東當地的部族也在漢族移民的帶動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和生活方式。
燕國算是強大起來了,但他的強大也是短暫的,新事物必然代替舊事物,如果相應的制度不隨著時代變革,必然是走向下坡。
到了戰國末年,秦軍靠著商鞅變法和歷代秦國秦王的勵精圖治,橫掃中原,攻滅韓趙,荊軻刺秦不成,燕王喜和太子丹隻好帶著宗室財貨逃往遼東。
不久,燕王喜竟派人在衍水河畔殺死了刺秦主謀太子丹,以求保全燕國。燕國百姓悲歎太子丹忠義,就把衍水改名為太子河。
五年後,秦國大將王賁遠征遼東,消滅燕國殘部,俘獲燕王喜,燕國滅亡。
而伴隨著燕國的滅亡,遼東在歷史上的顯眼程度就有點少了,直到一個人的出現,使得他變了樣,東漢末年分三國,其實有第四股勢力,那便是一個叫公孫度的人。
張寧在後世可是看過這個人的介紹,一度以為這是個穿越者。
公孫度是遼東襄平人,家族一般,一點也不顯赫,他父親公孫延因逃避郡吏追捕而逃到玄菟郡,公孫度後來做了玄菟郡吏。
當時玄菟太守公孫琙的兒子公孫豹年方十八歲就夭折了,公孫度少時也叫公孫豹,又與公孫琙的兒子年齡相仿,公孫琙一見到他,就很喜愛他,送他去學習,並為他娶了妻。
好熟悉的場景,大佬看重,又給錢,又培養,又給娶老婆,這是當親兒子養呀,妥妥的甚至加薪,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呀。
更厲害的在後面,公元169年,朝廷組織賢良方正科,公孫度被各郡縣提名並推舉為尚書郎,以優異的成績正式入朝為官。
當時,漢靈帝荒淫無道,朝政崩壞。公孫度進京不久,就看到了這一幕,心中大駭。但為了自己的前途,他還是克制住了自己,認真做起了調查研究。
在京期間,公孫度結識了許多有影響的人。為了得到人們的支持,公孫度經常宴請賓客,與權貴交往。在他們的支持下,他被提拔為冀州刺史,地位迅速提升。
冀州刺史呀,整個冀州他最大,多麽厲害的官職,可惜沒有多久,他就因為謠言被罷免了,多半也袁家的推波助瀾,冀州可是大洲,他們會讓這麽一個遼東來的兔崽子當刺史嗎?顯然不會的。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權傾朝野,同鄉徐榮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將,自然也是水漲船高。
他便找到徐榮,一番運作之後,徐榮推薦公孫度做了遼東太守。
這家夥當上遼東太守之後,在遼東以血手腕殺人立威,然後便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對內,休養生息,種田發展,進一步開發遼東。
對外,東征高句驪,西征烏丸,威震海外,當時中原大亂,中原人士多避難於遼東,他積極吸納人才話流民,擴充實力。
他將遼東郡為遼西和中遼兩郡,分設太守之職,渡海收取東萊各縣,設營州刺史;自封為遼東侯、平州牧,追封其父公孫延為建義侯。
為漢朝的兩位祖先立廟宇,按照古製在襄平城南設壇,在郊外祭祀天地,親耕藉田,治理軍隊,出行時坐著皇帝才能坐的鑾駕,帽子上懸垂著九條玉串,以頭戴旄帽的騎兵為羽林軍。
曹操征召公孫度做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公孫度說:“我在遼東稱王,要永寧幹什麽啊!”將印綬藏於武器庫中。
自此,他便是名符其實的遼東王,坐在遼東,看著中原諸侯戰亂。
若是他長期這麽發展下去,未嘗沒有問鼎天下的實力,可惜,死得太早了,公孫度統治遼東14年,於公元204年去世。
子孫後代也不給力,被司馬懿輕松打垮了。
縱觀公孫渡的一生,開局運氣好到逆天,後面每一步選擇基本都是當時最好的答案,他甚至還率先發現了海軍的力量,渡海收取東萊各縣……
要不是死的太早,張寧懷疑他是個穿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