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鴻門宴的局中局》中聊過,劉邦能得天下,是和諸侯們統一戰線,項羽失敗也是沒有搞好統一戰線。
針對各人的不同需求,劉邦基本可以滿足各方利益。
想要地盤的給地盤,想要名氣的給名氣,想要錢的大把撒錢,劉邦把大部分人都團結到自己身邊,最後在垓下滅項羽。
歷來爭天下,幾乎都是劉邦式的“寬厚長者”勝利,而把目光聚焦在戰場上的大哥大,總是免不了兵敗的命運。
其實在國際博弈中,這也是通用的道理。
比如李世民。
唐朝能在立國不久就橫掃天下,除了本身國力強盛以外,李世民在國際統一戰線的手段也功不可沒。
來,聊聊這個話題。
?
二、
李世民的主要對手是突厥。
不過對突厥統一戰線的,李世民不是第一人,而他是玩的最溜的。
突厥原本是柔然汗國的奴隸部落,本部人口並不多,主要做一些打鐵的微小工作,幾乎沒有出頭之日。
公元550年,突厥領袖阿史那土門不幹了,扔下工具帶著族人造反。
沒想到表面強大的柔然汗國一觸即潰,並且融合鐵勒各部5萬余帳,實力迅速強大起來。
開門利好,接著乾。
阿史那土門帶著部落四面出擊,僅僅5年就征服蒙古高原,替代柔然成為新的草原大哥。
怎麽就如此快速呢?
其實草原爭鋒向來如此,每個部落的人口都不多,只要在戰場上取得勝利,就能讓其他部落成建制的投靠。
打一仗多拉一點人、打一仗多拉一點人......慢慢的,勢力對比越來越明顯,等到所有部落都有從眾心理時,強大的汗國也就結束了。
到頭來只是換了統治部落,其他人都沒變。
唯一的區別就是,先入股突厥的鐵勒人,到頭來真的成為突厥本部,享受最上層的待遇和地位。
?
到隋文帝年間,突厥已經分裂成東西兩部分,但實力都很強大。
公元587年,都藍可汗繼位。
隋文帝馬上支持前可汗之子突利造反,並且派人致以親切的問候,結果突利一點都不利,華麗麗的失敗了。
隋文帝又說:“來河套吧,我養你。”於是,隋文帝封突利為啟民可汗,在水草豐美的河套建國。
這種套路是不是很熟悉?
花錢培養鄰國的核心圈人物,成為自己的老朋友,然後有機會再送回去掌權......嗯,想起了一位去世在北京的東南亞親王。
為了讓啟民可汗成為真正的老朋友,隋朝不惜親自出面站台,為啟民可汗壯聲勢。
比如楊素打敗突厥後,把繳獲的人口和牛羊還給啟民,甚至經常舉辦國宴,讓草原各部都看到兩家的親密關系。
沒過幾年,草原部落就背叛東突厥的達頭可汗,全部歸附到啟民可汗的麾下。從此以後,啟民可汗年年朝貢,兩家關系好的不得了。
隋朝親手培養了一個老朋友。
那麽回頭來看,既然隋朝能對突厥統一戰線,突厥是不是也能對隋朝分化瓦解呢?
是的。
啟民可汗去世後,兒子繼位為始畢可汗。
隋煬帝想扶持他的弟弟,結果玩脫了,始畢可汗很生氣,後果很嚴重,615年趁隋煬帝北巡的時候,把他圍在雁門郡一個多月。
隋煬帝哭的眼睛都腫了,直到各路勤王兵馬趕來,始畢可汗才解圍而去。哦對了,李世民也在其中一支勤王隊伍裡。
隨著中原大亂,突厥扶持起一批代理人。
什麽定楊可汗劉武周、大度可汗梁師都、平陽天子郭子和......竇建德、王世充等諸侯也向突厥低下頭。
就連李淵起兵時,也向突厥稱臣。
突厥的本意是讓中原諸侯內鬥不休,如此才能分而治之,實現突厥的利益最大化。
看來大國博弈,都有類似的套路,遠的有突厥,近的有英國日本,現代還有美帝到處扶持代理人。
突厥沒想到,唐朝迅速完成內部統一,然後轉頭向北,專門對付“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突厥汗國。
李世民也即將登上“天可汗”之路。
?
三、
李世民剛在玄武門殺兄逼父之後,突厥的頡利可汗就跑來打秋風,看看能不能佔點便宜。
頡利是啟民可汗的兒子,始畢可汗的弟弟。
他帶著20萬人來到渭河以北,看起來烏泱烏泱的一大片,把40裡外的長安老百姓嚇壞了。
李世民說:“不怕。”
他布置一些疑兵,親自帶著幾個人到渭河南岸,和頡利可汗面對面談判:“不就是要錢麽,給你就是。我只是不和你計較而已,你想進長安不妨試試。”
一番心理戰之後,頡利可汗懵逼了。
而突厥看起來龐大,其實是眾多部落的聯合體,可汗並不能一意孤行。其他人看到有錢賺,還拚什麽命啊,千裡打仗不就為錢麽。
於是,在心理戰、現實利益、突厥體制等原因中,李世民完成大智大勇的神話表演。
然後,李世民開始在國際統一戰線。
還記得前邊的始畢可汗嗎,這哥們有個兒子,由於年紀小沒能繼承汗位,後來被叔叔頡利封為突利可汗,分管東北一帶。
汗二代年輕氣盛,不把屬下部落放在眼裡,到處亂收錢,於是很多部落跑到唐朝生活。
人口就是資源,怎麽能隨便跑呢。
叔叔讓他追回來,結果小夥子又打敗仗,頡利可汗氣的,把大侄子吊起來一頓毒打。
頡利從渭河北岸回來之後,和大侄子又鬧矛盾......小夥子氣的不行,給李世民寫信:“我認你當大哥,讓我去長安吧。”
李世民回信:“來,封你為北平郡王。”
輕而易舉拉攏到老朋友,首戰功成。
李世民的第二個老朋友來自西北。
西突厥的領土內有一個部落叫薛延陀,擁有部眾30多萬,實力比較強大。
628年,西突厥的政局有點亂,薛延陀的領袖夷男帶領部眾向東遷徙,臣服於東突厥的頡利可汗。
但此時的頡利有點不順。
自從做可汗以來,他經常號召部落到長城邊搶劫,搞得大家有苦難言。不僅死傷太多,而且畜牧生產也掉鏈子。
雖然大家都愛錢,但也不能用命去換啊。
而草原經濟基本依賴牛羊,一旦遇到惡劣的氣候環境,牛羊就會大片死亡,各部落只能喝西北風。
很不幸,從渭河回來的當年,突厥就經歷了大暴雪。牛羊死亡導致人心惶惶,再加上眾多部落不服頡利,一個火藥桶只等引爆。
所以嘍,東歸的夷男發現,東突厥也不行啊。
那就反他娘的。
這中間的時間差很短,基本是夷男剛剛投奔,發現突厥有矛盾之後立刻造反。
和突厥的祖先一樣,薛延陀的夷男造反事業也很順利,那些部落紛紛跑到夷男的帳下,磕頭認大哥。
速度之快讓夷男很懵逼:
“我只不過想做一點微小的工作而已,完全沒想當你們大哥啊。”
此時的薛延陀已經佔據漠北,大概是貝加爾湖一帶,東突厥就成為夾心餅乾,被大唐和薛延陀夾在中間。
李世民的消息很靈通,趕緊派人送信到漠北:“夷男同志,你很合適做草原大哥呀,來,我封你為真珠可汗。”
外來戶夷男為了震懾其他部落,就這麽做了大唐的帶路黨。
629年是豐收的一年。
突利入朝、夷男帶路、頡利政局不穩......李世民讓李靖帶兵北伐,第二年3月就生擒頡利,帶到長安跳舞了。
經此一戰,曾經威風赫赫的東突厥煙消雲散。
?
四、
漢武帝和匈奴打了幾十年,打到海內空虛也沒有取得完全勝利,李世民隻用短短4年時間就打爆東突厥。
倒不是說劉徹不如李世民。
這其中有一個時間線的問題,漢武帝的年代,對世界的認識還比較淺,對匈奴情報掌握的也不充分。
但漢武帝知道統一戰線。
他剛繼位不久,就派張騫出使西域,到處找匈奴的敵人做小夥伴,只是大月氏不願意打仗,才不得已硬抗。
到李世民的年代,中原已經和草原交往幾百年,大致情況也了解的比較清楚,而關隴貴族中有很多鮮卑人,對草原部落的習性也懂行。
再加上隋朝的暖場表演,李世民根本不必硬抗突厥,而是和突厥可汗的敵人統一戰線,在一堆帶路黨的引導下,一招製敵。
這也是大國外交的前提。
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找到主要敵人的敵人,摸準他們的需求,逐漸發展成自己的朋友。
合眾人之力,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但是曾經的朋友也可以是如今的敵人,其中的交界點,無非是雙反立場和利益糾紛。
李世民滅東突厥之後,把草原各部安置在邊境的州縣,或者設立都督府,讓他們繼續做大唐的屏障,有軍事行動時繼續做帶路黨。
而草原則是薛延陀獨大。
那麽薛延陀就繼承東突厥的地位,成為大唐的主要敵人。
?
643年,夷男想給李世民做女婿,派人來求婚。房玄齡說:“還是要準備軍事打擊,玩虛的沒用。”
李世民:“當然要打,但是不急,我們要等待有利時機。”
於是,大唐朝廷已經定計要打仗,表面上依然笑呵呵的說歡迎,還約定在靈州請夷男吃飯。
等啊等、等啊等,夷男帶著人馬經過沙漠時傷亡不小,李世民立刻收回請柬,吃飯免了。
不久後聘禮到了,由於路途艱險也損失不小。
李世民:“明顯不誠心,哼,悔婚。”
兩年之後夷男去世,再過一年,李世民馬上派兵馬分道北上,並且親自到靈州給軍隊加油打氣。
結果很明顯。
如果直接和夷男用兵,憑借多年的威望肯定能周旋一段時間,唐軍想戰勝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而夷男去世後,年輕的新可汗排斥老臣,搞得大家人心惶惶,李世民在此時派出軍隊,其實是充當救草原於水火的角色。
在唐軍的兵威之下,回紇、拔野古等部落紛紛投降,掉頭和唐軍一起向北,滅掉老大哥薛延陀。
不費吹灰之力麽。
那些看上去輕松取得的勝利,往往是背後精心謀劃多年的結果。
而政治上的統一戰線,對於軍事戰鬥來說,屬於降維打擊。有的人明明在戰場上節節勝利,卻不知不覺輸掉一切。
打敗薛延陀之後,草原各部基本是心服口服,他們紛紛請求修建一條“參天至尊道”,做為朝拜天可汗的大道。
看看李世民做的多好。
明明是要出兵打仗,偏偏打的對方哭著喊著叫爸爸。
高手,這是高手。
?
五、
到了近代,劉邦和李世民做過的事再次上演。
這次的主角是教員。
抗戰時期,教員就說:“目前的時局,要求我們勇敢的拋棄關門主義,采取廣泛的統一戰線,防止冒險主義。”
包括曾經的敵人蔣委員長,只要能抗日的都是朋友。
解放戰爭時期,統一戰線的范圍進一步擴大。
最基層的農民工人、城市的市民、反對蔣委員長的民主黨派和人士,都可以成為朋友。
大家合力建設新中國嘛。
所以蔣委員長在戰場上節節勝利,但不知不覺就虎踞台灣了,他是梟雄人物,但遇到教員的降維打擊,輸的不冤。www.uukanshu.net
至於國際,教員在70年代謀劃了“第三世界”的構想,把世界上的窮朋友都拉到自己身邊。
這些事大家都知道,也就不用多說。
唯一想說的是:
那些勝利的方法,自古至今都是通用的。
?
六、
雖然方法論是通用的,但能不能用出來,還要看個人的本事。
劉邦有“豐沛故舊”和關中做基本盤,又有一支能打仗的軍隊,才能玩合縱連橫的手段。
李世民有統一的大唐做根基,才能和草原部落統一戰線。
教員有講紀律的幹部隊伍,才能到處交朋友,有初步工業化之後的新中國,才能和第三世界在一起。
施展方法論的根基是自身的實力。
如果劉邦在四川或湖南,如果李世民只是諸侯之一,也就沒有上桌子談判的資本,在對手看來,他們只是韭菜。
而且想做好統一戰線,只有硬實力不夠,還要和劉邦一樣有花不完的資本,和李世民一樣有講的動人的故事。
這些又是考驗長久積累的軟實力。
放在個人身上也是一樣的道理。
你想和某人交朋友,起碼要達到一定的層次,否則連共同語言都沒有,更不用說讓別人認你當大哥。
所以說,這件事看起來簡單,實際操作起來極難。
首先要有講故事和花錢的軟實力,然後要有橫掃天下的硬拳頭,最後才是輕飄飄的縱橫捭闔。
還是那句話,那些看上去輕松取得的勝利,往往是背後精心謀劃的結果。
歸根結底,修煉內功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