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內,朱由崧手裡拿著一份奏疏,在殿中踱步。
他手裡的是一份鄭森的述職奏疏報告,前一陣子他撥銀征招新兵,擴充京營。
現在十多天過去,從南直隸各地的征兵點已經招滿了3萬5千新兵。
這些新兵將全部會集結在城外的三大伏兵場,在那裡進行集合訓練。
朱由崧已經決定重組禦前三大營。
南京京營原是明朝拱衛京師的主力軍,分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也稱為京師三營或者是禦前三營。
三大營在明太祖朱元璋時就建立了,但他真正的高光時刻,是在明成祖朱棣手裡的那段時期。
永樂時期的三大營,作為朱棣的禦前三營,追隨朱棣五次北征,深入漠北與瓦剌、韃靼和兀良哈作戰,每次都能將蒙古各部按在地上狠狠的摩擦。
後來傳至宣宗朱瞻基手裡,一樣的風光無限,禦前三營繼續在朱瞻基的領導下,數次和瓦剌作戰都能取得勝利。
可惜年輕的朱瞻基突然離世,九歲的皇太子朱祁鎮登基為帝,三大營在“三楊內閣”的精心培養下,就已經慢慢的不行了。
1449年英宗朱祁鎮為了證明自己長大了,想禦駕親征來提升自己的威望,結果把禦前三營全部葬送在土木堡。
土木堡之變後,京營主力幾乎喪失殆盡。
朱祁鎮被俘後,兵部尚書於謙對京營進行了一次重建,編制也做了改革,將京營分為十個營,稱為十團營,在北平保衛戰時表現出相當不錯的戰鬥力。
可惜後來又來了個“奪門之變”,朱祁鎮複辟重新為帝,處死了於謙,清洗了十團營。
京營三大營就這樣被玩廢了。
明朝中期的弘治、隆慶和萬歷初張居正當國時,國庫花錢整飭京營,京營還具有一定的戰鬥力。
到了明末由於朝政腐敗,營帥貪錢無能,京營戰鬥力每況愈下,已經徹底的廢了。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進入居庸關,至沙河,崇禎命令京營出戰。
好家夥,結果這支京營部隊連敵人影子都還沒看到,聽到幾聲炮響就嚇得潰敗而逃,實在是太讓人無語了。
去年底應天府京營鬧餉,朱由崧親自去發餉收攏軍心,任用鄭森和閻應元等人訓練京營,雖時間很短,但也有那麽一丟丟成效。
朱由崧將這次帶回來的三萬高傑部下全部並入京營,駐扎在東邊的伏兵場。
現在朱由崧將東營設為五軍營,五軍營有騎兵營和步兵營組成。
郭虎任中軍總兵都尉,掌八千馬軍。
李本深為左掖總兵都尉,掌二萬步軍。
至於其他的編制就沒有,現在暫時就先這樣。
三千營由原京營南營部隊,和總兵王之剛的部下組成,由江陰伯、都指揮使閻應元為主將,現在駐防河南歸德府。
朱由崧調撥大量錢糧運往歸德府,讓閻應元就地征召新兵入伍,昨天接到閻應元的奏報,在歸德府的三千營,已經兵力擴至4萬多人。
神機營朱由崧將他交給鄭森,鄭森自河南回來後已經升至參將。
現在朝廷現狀其實很微妙,朝廷大臣們數次上奏疏,說京營部隊應該由兵部負責,朱由崧將這些奏折留中不發。
因為國庫沒錢,現在這些京營部隊直接由皇帝朱由崧負責,征召新兵和調撥錢糧幾乎不經過六部內閣。
對皇帝朱由崧的這種做法,
朝廷大臣也無可奈何。 現在朱由崧其實也有點鬱悶,他在考慮自己該如何才能有效的掌控這些軍隊。
現在軍營這些部隊軍餉錢糧都是內庫發放,可以一定程度上掌控這些軍隊。但是這遠遠不夠。
自己是皇帝,總不可能親自去訓練這些軍隊,再說他也不懂這個時代的軍隊訓練。
把後世的那套訓練方法照搬過來就是扯蛋,這個時代作戰主要還是以冷兵器為主,打仗時軍陣組合很重要,這一點朱由崧是根本不懂的。
朱由崧敲了敲腦門子,他想讓鄭森的神機營搞一支純火器部隊出來,但現在軍器局生產裝備速度也太慢了,火銃一個月產量二千都不到。
而且朱由崧這個現代人,看到那種火繩槍,說實話有些著急,都有一種想把火繩槍扔了的衝動。
那玩意操作步驟實在是太麻煩了,射速很低,一分鍾都打不了兩發,這還是訓練時的射擊速度,如果在戰時,士兵心理慌亂,怕是要會更慢。
這種火繩槍用來守城還好一點,用來野戰實在是不怎滴。
而且火繩槍沒法裝刺刀,這並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陣型配合問題。
因為使用火繩槍士兵要間隔開一定距離,不能靠得太近,要不然容易把隊友點燃了。
這種松散的軍陣就是在槍上裝刺刀,也發揮不出太多威力,因為被騎兵一衝就沒了。
朱由崧知道這個時期畢懋康就發明了燧發槍,他已經派人去尋找了,但是找回來要經過試驗,還有批量製造,加上訓練所花費的時間肯定不短。
不能裝備一支純火器部隊,朱由崧就不去幹涉他們的訓練了,鄭森的練兵方式是參照戚繼光的。
鄭森是一個合格的統帥,在訓練時能做到六親不認和賞罰分明。
現在的軍營裝備和糧餉,都是朱由崧派出的皇宮太監去分發,短時間內還好,要是長期這樣是不行的。
為了更好的掌控部隊,朱由崧決定在軍隊中設一批督撫軍官。
以後就讓這些督撫軍官負責軍隊的紀律和後勤。
這並不是朱由崧不信任閻應元和鄭森,這是制度問題。
現在京營剛剛從他手中開始組建,任用督撫軍官這種制度,並不會讓軍中將領有多大的抵觸心理。
要是將來定了型,再派督撫軍官,那才會真正的讓軍中將領產生抵觸心理,會認為皇帝不信任他們這些將領了。
明朝的督撫制度其實已經相對很完善了,其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
皇帝臨時派出京卿巡行天下,糾察風紀,安撫軍民,或處理地方重大事件。
明朝成化年間,巡撫之製逐漸固定,由臨時的差遣措施轉為為帶憲銜之常設地方封疆大吏,明朝的巡撫制度也正式形成。
明代的巡撫、總督、巡按等官職,其實就是督撫的一種制度產生的。
但是朱由崧覺得明朝軍隊督撫還不夠完善,不夠細化。
他打算把軍隊中的督撫官細分化,設從七品至從三品,這些全是副職,不統兵,隻管紀律和後勤,但是能直達天聽,直接受皇帝管轄,主將沒權處置。
每一個百戶設一名最低等的從七品督撫官,千戶設一名從六品督撫軍官,以此類推。
這些督撫軍官朱由崧決定從新征召,他有一個大膽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