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罪名,隨便單拎出來一條,就已經足夠讓趙高滾出章台宮了。
可是嬴政聽到這些後,卻屏退眾人。
這讓蒙毅倍感意外。
因為嬴政的做法明顯不是願意聽從他的納諫隨後依律法處置趙高應有的反應。
而嬴政同時支開那些舉證的常侍、朗衛,也讓其他人心有不甘的同時後怕起來,這一回冒著這麽大的風險一起舉證想要鏟除趙高,可是事情若敗露,他們這麽多人,就只能去死了。
趙高這個人,報復心極強。而且以他的手段,一旦活下來,未來必定讓他們付出血的代價。
眾人就聚集在一起議論,這時候,有人站出來說,“這裡面的事情,不僅僅摻和家事私情,更關乎國政要務。國政要務倒是不難決斷,麻煩的是家事。我們這些人身份卑微,就算是全部加起來,都不如朝中大臣說一句話更有效。要我說,這件事,得請太子出面。”
“我看未必。都說一個家裡,父為乾,母為坤。大王不聽從王后的話,太子再去勸諫,這不是挑火嗎?要我看,與其讓太子來勸大王,不如請甘棠夫人出面。”
一提起甘棠夫人,所有人不約而同地點起了頭。
“我去請甘棠夫人。”
有人自告奮勇,拾起衣裾就走了。
章邯倒是一直邊上觀察,大家都忙著殺趙高。
可章邯卻生出另一種擔心,世界上有君子,也有小人。殺了一個趙高,肯定也有下一個。他們為什麽覺得,殺了一個趙高就能解決所有的事情。
而且這殺一個趙高,前前後後竟然驚動這麽多人,王后、章台宮宦侍,他們甚至去請了蒙家世子,再驚動恆陽宮那邊。
這麽下去,恐怕要把事情給徹底鬧大了。
他們可有想過後果?
——
殿內——
蒙毅畢恭畢敬侯在一側。
“你知道韓非麽?”
“韓非之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韓王安獻給大王的臣子。據說他是您最佩服的士人,外人都說,大王把他的見地奉為圭臬。”
“寡人確實偏愛韓非。那你知道韓非是怎麽死的嗎?”
“他在宮中卻犯了穢亂后宮的罪,按照律法被處置。”
“你相信這樣的判詞嗎?”
蒙毅看著嬴政失落的表情,隱隱猜測到了什麽。
嬴政慢慢開口,“韓非,他是被人陷害而死的。陷害他的主謀,就是你今日在寡人面前彈劾的人。”
據說嬴政為了得到韓非,大舉兵攻打韓國去索要他,可是他卻眼睜睜看著趙高害死韓非,而嬴政明明是可以為韓非報仇的,但是他並沒有。
一時間,蒙毅感到自己平日裡崇拜的君王十分陌生。
蒙毅一臉難以置信,“這……怎麽會?外人都說……”
“他們都說,寡人被趙高蒙蔽了?”
“大王,您都知道!?”
“如果寡人連這個都不知道,那寡人做什麽大王呢?”
“可是大王,親近小人,那會使得賢臣遠離您啊!”
嬴政卻一臉鎮定,“鑄造一把劍,需要挑選上好的材質,挑選時辰,冶煉之後精心打磨,雕刻花紋。很少有人能夠成為一把鋒利的劍,讓寡人運用地得心應手。”
“一把劍誕生的本意就是為了用它上陣殺敵,哪怕把它打造地過於鋒利,也只能用來上陣殺敵。”
“可惜寡人後來才知道,劍有兩面……當一把劍被鑄造好後,一面用於殺敵,可是另一面卻會傷著自己。”
“韓非是寡人所愛,可是秦國歷代先王們的夙願也是寡人不得不去完成的事情。寡人只能用自己鑄造好的劍,去殺自己的所愛。”
“也許從寡人鑄造這把劍開始,就已經注定這樣的結局。可寡人並不會後悔。為了大局,寡人必須牢牢握住這把劍,哪怕割到自己血肉模糊,也絕不可以松手。”
嬴政口中的劍,是趙高,也是權力。
蒙毅也是個聰明人,當他聽到了嬴政的解釋,再去看這個讓他佩服之至的男人時,忽然之間就看到了一向威嚴赫赫的嬴政背後到底流了多少血,他的背後又是多少白骨。
“為了養出一條聽話辦事得利的狗,勢必要拿很多東西喂養。所以有些人的利益就必須被割舍。大王明明知道趙高是個怎樣的人,為了得到他的效忠,仍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由著趙高胡作非為。”
“也只有這樣的偏愛, 才能駕馭住趙高,讓趙高對大王死心塌地。”
蒙毅說著,隻覺得心中難受。大王到底是一個人背負了多少黑暗,才能給他們這麽多人展露出光明的一面。
嬴政給蒙毅的回答只是無限的沉默。
“身為秦王,這是寡人必須要做的。寡人雖然為王,可畢竟是肉體凡胎,人力有限,必須要有幫手相助。你不會責怪寡人吧?”
蒙毅聽完之後,那是對嬴政佩服得不得了,“怎麽會。大王您簡直是臣心目中配得上英明神武四個字的唯一人選。”
嬴政看著眼前這個赤忱少年,眼中流露出的是對他毫不掩飾的喜愛。
蒙毅則仍舊擔心,“可是大王,您也知道趙高為人可惡,難道就要這麽一直由著他?這趙高就是仰仗您的名號,四處為非作歹,多少人曾經被他陷害過。”
“現在這些人怨氣衝天,都打著王后的名義討說法。如果大王您不處置他,怕是會影響您在臣民面前的聲譽。”
嬴政慢慢道,“韓非在《主道篇》中講,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虛靜無事,以暗見疵。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君王若要執政一定不能在明處操作,要有陰暗之術。君王一定要躲在暗處,觀察明處的大臣,卻不讓大臣發現你在觀察他,這叫“虛靜無事,以暗見疵。”
“就算君王發現了臣子的問題,也不需要指明,等之後再找一個機會收拾他。但是在這期間絕對不要表明出君王已經發現了他的奸情,這叫“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