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暴漲的糧食(求訂閱月票)
經過一個多月的忙碌,開原的征兵工作終於完成了。
這些天來開原知州張文柄和鐵嶺參將李三順兩人可謂是跑遍了開原、鐵嶺、沈陽、清河四路。
本以為征兵將會非常困難,畢竟同建虜連番血戰,明軍的傷亡非常大,這時候進入邊軍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卻沒想到出奇的順利,不僅很快完成了九千多士兵招募,甚至還可以挑人。
這讓李獻忠覺得非常奇怪,這件事情太不正常了。
雖說自從3月的遼東大戰之後,朝廷對遼東開始準時發餉,不再拖欠餉銀。
可這麽多人願意參軍肯定有其他原因。
最後發現飛漲的物價才是罪魁禍首,尤其是糧食。
萬歷時期大明的糧食價格其實並不高,在南方一兩銀子就可以買到2石大米。
整體來說北方糧價要高於南方,目前京師的大米在6錢銀子一石。原本遼東地區的粟米大約是在6至7錢銀子一石,雖然明顯高於京師,但是勉強還能承受。
3月大戰前遼東糧價就漲到了8錢,可如今居然漲到了1兩銀子1石。
要知道這可是粟米的價格,通常粟米要比大米便宜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這使得普通的百姓根本就無力承擔這麽高的糧價。
如果是正常年景他們還可以通過種地自給自足,可自從去年建虜襲破撫順清河以來,大批田地荒蕪,百姓流離失所。
開原鐵嶺兩路還好,雖說戰事激烈,但終究是將韃子擋在了邊牆之外。
可沈陽路下轄的撫順,以及整個清河路就成了重災區。
一些地區的百姓由於無力承擔糧價,甚至還出現了主動投奔建虜的。
從軍就成了一個不錯的選擇,不但自己可以吃軍糧,如今軍餉也準時發放了,可以貼補家用。
這踴躍參軍的背後,折射出了一個可怕的現實,遼東地區的物價開始暴漲,很快這裡的經濟就將崩潰。
作為一個後世常年混跡於論壇的“鍵盤俠”,李獻忠知道這是張居正“一條鞭法”帶來的後遺症。
雖然用白銀代替實物大大提升了官府收稅發餉的效率,但是一旦出現物價暴漲,就會造成百姓手中的銀兩購買力下降。
相對於傳統的實物稅收,老百姓還要承擔一個物價變動的風險,其實是增加了老百姓的負擔。
當然“一條鞭法”只是一個助力,真正導致大明邊關經濟崩潰的是“開中法”的瓦解。
開中法是大明以鹽茶為中介實行的一種制度。
開中法大致分為報中、守支、市易三步。
報中是鹽商按照大明官府的招商榜文所要求的,把糧食運到指定的邊防地區糧倉,向官府換取鹽引。
守支是鹽商換取鹽引後,憑鹽引到指定的鹽場守候支鹽。
市易是鹽商把得到的鹽運到指定的地區銷售。
鹽商們因為長途運輸糧食的耗費巨大,曾在各邊雇傭勞動力開墾田地。
生產糧食,就地入倉換取鹽引,便於更多地獲利。
因這種形式的屯田是由商人經營的,故又稱商屯。
明初商屯東到遼東,北到宣大,西到甘肅,南到交址,各處都有,其興盛對邊防軍糧儲備以及開發邊疆地區有一定作用。
根據大明朝廷的需要,除用糧米換取鹽引之外,有時也可用布絹、銀錢、馬匹等換取,但以糧換取是主要形式。
這樣保證了邊關物資的充足,使得邊關地區的物價幾乎同內地無異。
憲宗成化年間停止各邊開中法,令鹽商於戶部,運司納糧換取鹽引。
但鹽引巨大的利潤,致使權貴們紛紛通過各種渠道索取鹽引,然後販賣給鹽商。
這樣一來鹽商們可以直接買到鹽引,自然就不願意再費時費力,向邊關輸送糧食了。
所以在孝宗弘治時,戶部尚書葉淇改舊製,乾脆讓商人以銀代米,交納於運司,解至太倉,再分給各邊。
每引鹽輸銀三四錢不等,致太倉銀多至百余萬,國家的財政收入驟增。
這一系列的改革雖然使得朝廷通過直接賣鹽引,大大增加了財政收入。
可這也導致了原先屯邊的鹽商,紛紛居家遷往內地,繁盛一時的商屯逐漸荒廢。
然後邊關的物價也越來越高,朝廷向邊關輸送物資的成本也在不斷增加。
以至於到了崇禎朝由於內憂外患,大明甚至都快養不起遼東一鎮了。
如果是和平時期,邊關戰事沒有那麽頻繁,朝廷通過直接售賣鹽引取得的收入是可以支撐起邊關的開銷的。
可隨著戰事越來越吃緊,邊關的開銷越來越大,現在戶部每年賣鹽引不過得銀60萬兩左右,根本無力支撐遼東的戰事,所以朝廷不得不加征遼餉。
李獻忠知道這只是一個開始,明年開始小冰河造成的天氣異常會越來越嚴重,導致糧食大量減產。
整個遼東的糧價會更加離譜。
他突然發現銀子變得不香了,糧食才是關鍵。
其實現在李獻忠並不缺銀子。
從京師回來的時候他只有5萬2千兩銀子。
坑西關遊擊於守志以及抄他家得銀4萬兩。
掃蕩蒙古炒花部和科爾沁部共得金銀珠寶價值15萬兩,去掉給將士以及開原路將官的分紅自己還淨得了11萬兩。
梁三的商隊通過壟斷對蒙古的貿易,每個月能夠給自己帶來3萬兩的收入。
販賣毛皮和人參這些的收入差不多可以抵消給遼東鐵騎的發餉和其他一些開銷。
現在自己手上已經有26萬兩銀子了。
當然大頭還是兵部欠自己的賞銀,上次遼東大戰兵部欠下了自己10萬6千兩。
自己掃蕩蒙古各部總共提交了7200顆首級,最後兵部認了5000級;這次開原大戰的3700建虜首級認定了2500級,這可又是15萬兩銀子。
兵部總共欠自己25萬6千兩銀子。
兵部尚書黃嘉善如今是債多了不愁,自己多次催討,他是一點想給的意思都沒有。
看來自己得抽空親自去一趟京城了,不然這個“雪球”越滾越大,恐怕以後更要不回了。
如今平虜堡的屯田模式已經得到了遼東巡撫袁應泰的認可。
雖說萬歷時期大明的衛所制度基本已經名存實亡了,但是如今遼東的情況,不少衛所還是存在的,甚至有些經營的還不錯,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李獻忠趁機將平虜堡變成了鐵嶺衛下屬的一個千戶所,更是給范文程弄了一個五品衛所千戶的官職,這些流民如今也轉成了軍籍。
而且自從開始賣水泥和煤球後,現在平虜堡已經不需要自己再補貼銀子了。
范文程手上甚至還有了兩千兩的流動資金。
可糧食儲備卻不多,畢竟手下的軍隊是正規的官軍,吃的是朝廷的糧食,不需要自己去花銷。
目前平虜堡的存糧約為8000石。
這點糧食根本無法應付大的饑荒。
所以李獻忠打算改革開原路現有的貿易模式。
不久後他就以梁三的名義宴請這些遼東商人。
如今梁三可不是當初在馬員外手下那個小掌櫃了,是壟斷整個開原對蒙古葉赫貿易的大商人。
但凡是想在塞外貿易上分一杯羹的商人誰敢不給梁三面子。
雖說廣寧、宣府、大同等地也有馬市,但開原仍然是一個巨大的蛋糕,尤其是以炒花部為代表的內喀爾喀蒙古以及科爾沁,葉赫這些地方的貿易,那是隻認梁三。
如今的梁三可謂是春風得意,臉色紅潤的他穿著華麗的絲綢長袍,同孔有德一起招呼眾位商人入座。
這巨大的反差讓李獻忠都差點沒有認出他來!
盡管這些消息靈通的商人早就知道梁三同孔有德只是一個代言人,真正的幕後老板是這位開原總兵李獻忠。
可當李獻忠直接出現在這次宴席上的時候還是讓他們吃驚不小。
深諳官場之道的商人們有一種不詳的預感,這位李總兵從幕後走上前台,恐怕沒有啥好事。
於是眾人紛紛將目光看向了馬掌櫃,潛意識裡在說:老馬你可得替大夥出頭啊!
李獻忠看到這群人都是一臉苦相,就知道他們是以為自己要“敲竹杠”。
他清了清嗓子說道:“諸位莫要誤會,本將這次召集大家前來可不是要大家募捐的。”
“本將知道諸位對之前的貿易規則可是頗有怨言,自己辛辛苦苦運送貨物結果卻要將售價分出去一半,大家是不是認為自己吃虧了?”
聽這口氣李總兵是要調整貿易規則,這話茬他們可不敢接,誰知道是怎麽調整?
現行的規則他們的確是交出了大半的利潤,可也有好處,那就是省事,畢竟風險最大的出關不用自己去,穩賺不賠。
而且不用面對官府的各種盤剝,節省了大量的時間。
原來完成一次貿易的時間,已經夠他們運兩回貨的了,這樣算下來其實也沒有少賺很多,安全還得到了保障,不少商人其實已經接受了目前這種貿易形式。
為了不冷場馬員外隻好說道:“其實現在的方式也不錯,至少大夥都穩賺不賠,不用提心吊膽過日子了。敢問李總兵要如何調整這些貿易政策?”
李獻忠說道:“很簡單,本將準備重新實行‘開中法’,大家以運糧食的方法換取出關經商的許可證。”
“拿到許可證後,許可證上的商品可以直接免稅出關,接下來大家自由貿易,賺多賺少都憑你們本事。”
對於“開中法”,這些商人並不陌生,只是之前是換取鹽引,現在是換取出塞經商的資格。
經過一番商議後,商人們接受了這個方案。
最主要的是自己去貿易可以抬高價錢賣,原先都是按照梁三給出的收購價,他們只能吃啞巴虧!於是不少人當場就同李獻忠簽了運糧的契約書,以糧食等實物換取經商許可。
李獻忠初略的估計了一下,每個月可得糧食8萬石,以及少量的食鹽和布匹。
雖說少了每個月少了幾萬兩銀子的進帳,但是有了這些糧食,他才能安心發展壯大,以及招募流民。
新書上架,求推薦票,月票,訂閱,評論,打賞支持!
感謝書友“日出山風是你”、“雪山牧馬”、“20171012180318177”、“一灣秋沙”、“20221104173047232”、“呂氏春秋1234”、“不動禪心”的月票支持。
第二章稍微晚一點傳,謝謝大家訂閱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