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上吊之前,崇禎掀桌》第二百零八章 狀元
但是,就目前來說,有關建虜的消息還是太少了。不能掌握建虜的動態,還是要小心建虜在憋大招。

 想到這個情況,崇禎皇帝便召見了吳三桂,讓他想辦法去打探遼東的消息。另外,也傳旨給周遇吉,讓他關注草原動態。至於東江軍那邊,同樣要求孔有德和耿仲明往遼東和朝鮮那邊派出戰船打探消息。

 至於征討,就目前來說,還沒這個實力。

 這倒不是說軍事力量不行,而是遠征遼東的話,糧草就是一個大問題了。

 事實上,任何戰事的進行,最重要的,就是糧草問題。崇禎皇帝征戰天下的這兩三年,在糧草這一塊,其實都有取巧的。

 救援寧武關,他其實沒帶糧草,跑到宣府抄家了八大晉商,其糧草物資支撐崇禎皇帝打了寧武關之戰。

 隨後的京畿之地的戰事,正好打下了李自成囤積在真定的糧草,解決了後續可能出現的糧草問題,同時也讓李自成因為糧草問題被迫離開了京畿之地。

 隨後的京畿之地的戰事,崇禎皇帝的糧草其實是開始出現問題了,全靠京師城裡從年初就開始糧食管制才支撐著的。

 當初的昌平之戰,明面上是祖墳要被人挖,所以全力一戰,但是實際上,未必就沒有糧草的因素。

 昌平之戰結束之後,崇禎皇帝領兵南下救援江南,同樣是受糧草限制,他就不可能帶大量兵馬南下。就那五萬人馬的糧草,他其實都是瞄上了曲阜孔家和揚州大鹽商的,到了南京之後,又開宰南京勳貴,才支撐著他一直糧草不缺,直到大勝關之戰打敗了李自成的大軍。

 隨後的糧食問題就暴露了,他不得不拋下一切親自南下找鄭芝龍,軟硬兼施,又給鄭芝龍展望未來,最終籌到了每年一百萬石的額外糧食支援。

 北上四川的時候,因為有長江水運,糧食消耗也少。如此種種,糧食問題便沒成為崇禎皇帝南征北戰的大問題。

 可如今,雲貴和廣西的戰事還在進行,各地也是百廢待興,不少地方其實收不上糧食,崇禎皇帝就乾脆免了一年的賦稅。

 此時朝廷的手中,壓根就沒有多余的糧食能發起大戰。能休養生息,讓各地不至於發生饑荒就不錯了!

 因此,對於遼東,對此時的崇禎皇帝來說,也只能是關注下消息,為以後的征討做準備。至於眼下,是真的做不到。

 崇禎二十年開始,崇禎皇帝的心思也都還撲在農事上。甘薯推廣,不是旨意一下就能達成的。好在有前兩年的基礎,在山西中北部,山東和京畿之地已經有推廣。因此,這新的一年,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向河南、陝西等地繼續推廣。

 土豆、玉米也是非常好的主糧補充,但是崇禎皇帝不確定是否已經傳入大明朝。就下旨讓全國官吏推薦當地作物,甚至許諾,有好的農作物上繳朝廷,得到他的認可,便官升三品。

 以水泥為主的基建,包括官道和水利設施的修建,特別是黃河的治理,也在轟轟烈烈地展開。

 但是,讓崇禎皇帝想不到的是,在崇禎二十年五月的時候,一個消息傳來,迫使他中斷了手中的事情。

 這個消息,不是一個好消息,乃是貴州那邊吃了一個大敗仗。

 之前的時候,堵胤錫領軍穩步推進,甚至都攻佔了鎮遠,局勢一片大好。

 這個鎮遠,素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自秦昭王兩千二百多年前建縣以來,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一腳踩著雲貴高原,一腳涉入滾滾長江,是中國古代南方水上絲路的中心驛站,連接中原與西南邊陲最重要的軍事孔道。

 誰料這之後,各路官軍開始爭功,原定一天三十裡的,他們能攻上四十裡。一開始的時候,似乎也沒事,堵胤錫也就沒太過在意。

 他在軍中的威望,自然是比不上崇禎皇帝的。可能崇禎皇帝就一句話的事情,底下人就會堅決執行,但是堵胤錫哪怕是統帥,有些事情也得三令五申才行。

 如今賊軍示弱,朝廷官軍聲勢浩大,堵胤錫發出的軍令,也拉不住各路官軍爭功的心思。

 最終,當大軍攻到都勻府境內時,朝廷官軍被大順軍余部以及叛亂土司的聯軍伏擊,造成艾能奇、王祥戰死,所部基本全軍覆沒,孫可望、曾英受傷,所部傷亡大半。然後貴州雨季到來,後勤糧草運輸不便,大軍便被迫退回到了鎮遠休整。

 崇禎皇帝一看便知道,大概是蜀地的大西軍降卒和蜀地將領互相爭功,最終引發了這場慘敗。

 於是,他便在文華殿召開禦前會議的時候提出:“朕決意親征雲貴,盡早平定雲貴等地亂局。”

 首輔范景文還坐鎮在陝西那邊,此時,內閣輔臣這邊的蔣德璟一聽,便立刻出列奏道:“勝敗乃兵家常事,可責令堵閣老重振旗鼓,小心一些便是,無需陛下親征!”

 “是啊,陛下!”另外一個輔臣方嶽貢也出列跟著奏對道:“如今天下大半已定,陛下所造之水泥乃天下奇物,利國利民,如若陛下致力於民生,微臣相信陛下又會出奇跡,比起領兵打仗,更能讓大明中興!”

 雲貴等地,其實一直不怎麽被朝堂上重視,因為相對京師這邊來說,雲貴實在太過偏遠了。並且相對其他地方來說,都是高山深谷,物產不豐,也沒多少好在意的。

 因此,其他六部尚書等人,皆是讚同兩個閣臣的話,覺得皇帝留在京師更好。

 但是,崇禎皇帝有自己的理由,當即對他們說道:“朕去西南,除了更方便平定西南之亂外,還要給大明朝打通一條通往西洋的通道。此事其他人皆沒底,唯有朕親自去才行!”

 西洋,是從明朝開始對印度洋的稱呼,一直沿用到後世。

 蔣德璟等人一聽,一個個都是一腦門的問號,大明朝要陸路通往西洋幹什麽?

 看他們的表情,崇禎皇帝就知道他們無法理解。這倒不是他們目光短淺,而是時代局限,無法像來自後世的崇禎皇帝一樣,可以通過歷史的發展知道大明朝需要一條通往西洋道路的重要性。

 此時,崇禎皇帝也不想多解釋,只是說道:“此事對於我們的子孫後代至關重要,朕必須未雨綢繆,趁著朕有能力,把這事辦了!”

 要是以前的話,可能這些文官會引經據典和皇帝辯論一番,反駁他的這個話,覺得大明朝要通往西洋幹啥?

 但是如今,崇禎皇帝已經有足夠的威望,一旦他有所決定,便沒有臣子敢質疑了。

 這個事情,就這麽定了。

 崇禎皇帝看向坐在下首的太子,對他說道:“朕出征之後,有一件事情需要你用心去做。”

 朱慈烺一聽,連忙躬身候旨道:“還請父皇示下!”

 要做好的事情,無非是休養生息相關的事情,朱慈烺在這兩年內當監國的時候,乾得就是這個事情,因此心中很有底氣。

 結果讓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卻聽崇禎皇帝開口說道:“朕以為,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狀元。因此,你挑選一些從事人口最多的行業,舉辦大明朝

 一聽這話,文華殿內,除了崇禎皇帝本人之外,所有人都傻眼了。

 崇禎皇帝領兵在外征戰的時候,太子監國組織過科舉考試,這沒什麽,在他們都理解的范圍內。

 但是,如今皇帝說,要各行各業都參與比試來得到狀元、探和榜眼,這算個什麽事?

 從事人口最多的行業,難不成是農夫、商人、船夫、風月樓的姑娘等等,由朝廷來主持他們比試?

 這也太離譜了吧?

 還要給他們舉人的待遇!

 好半天,文華殿內的這些人,都沒反應過來,覺得皇帝這是異想天開。

 要是以前的話,這些文官絕對會一個個開噴刷聲望了。但是此時,皇帝可不是他們能隨便噴的了。沒有一定的膽子,比如像黃道周那樣的,也不敢噴。

 崇禎皇帝看他們的表情就知道他們在想什麽,同時也知道這個事情是開天辟地頭一遭,他們難以理解也是正常。

 於是,他便舉例說道:“諸卿可有感覺到,如今百廢待興之時,最缺的是什麽?”

 經過將近二十來年戰爭的破壞,真的是百廢待興,該是什麽都缺!

 於是,太子便回答道:“泥水匠?”

 崇禎皇帝先不回答,只是看著底下的臣子。

 這些文官們見了,便隻好在皇帝目光的注視下回答了起來。

 “老農?”

 “馬夫?”

 “……”

 有前面的鋪墊在,結合本身遇到的情況,文官們紛紛猜著各行各業的人。

 崇禎皇帝聽了一會之後,直接打斷他們說道:“人才!各行各業的人才!”

 說完之後,他便馬上補充說道:“非是讀書人才是人才,只要在本行業做得好,管他是泥水匠還是老農,又或者是什麽,皆是人才!朝廷在各方面都缺,如果各行各業都是人才輩出,而不是碌碌無為那種,那相信大明朝重新強大起來,便是指日可待!”

 “別的不說,就這次水泥能燒製出來,也是朕調集了幾個行業的人才,才得以在去年年底之前燒製出來了。卿等說說,各行各業的人才,是不是正是朝廷所需啊?”

 文華殿內的這些人,雖然聽皇帝這麽說,並且還舉了事實作為例子,但是一想到朝廷竟然要舉辦各行業的科舉,就覺得很是荒謬的感覺。

 他們在猶豫,但是太子卻視他爹如偶像,覺得很有道理,便立刻奏道:“父皇,兒臣必定辦妥此事,不讓父皇親征雲貴之時還有後顧之憂!”

 崇禎皇帝聽了,掃了那些臣子一眼,然後看向朱慈烺說道:“此事說起來簡單,但是

 朱慈烺聽了,當即回奏道:“兒臣遵旨!”

 崇禎皇帝看向其他人,嚴肅地說道:“卿等務必輔佐太子做好此事,不要以為此乃兒戲而不肯用心。朕把話先說在這裡,伱們當官,是要當好官,能做事的官,那便是人才。否則居於官位,卻是碌碌無為,如此便是讀再多的書出來也是庸才,還不如一個熟練的泥水匠。他做不好只是自己沒飯吃,當官的做不好,便是禍害一地百姓!”

 說到這裡,他提高了嗓門,看著底下群臣,重點強調道:“以後開始,朕不管你們民意如何,口碑如何,品德如何,如果做不好朕交代事情,那就不配為官,就這麽簡單!”

 聽到皇帝越說越嚴厲,並且還把這個火燒到他們當不當官,如何當官的事情上,頓時,有些人就不自在了。行行評狀元就行行評狀元好了,又不會妨礙他們當官!

 於是,www.uukanshu.net 就聽蔣德璟奏道:“陛下,不知各行業的狀元、探、榜眼得舉人待遇,那是可以為官一方?”

 大明朝的制度,如果是舉人的功名,那就可以有當官的資格了。等到這明末的時候,甚至有封疆大吏,兵部尚書等等,都只是舉人出身而已。

 各行業的舉人身份,是不是能當官,就是他們這些文官最為關心的了。

 崇禎皇帝聽了,馬上就說出自己所想的道:“得舉人待遇,但暫時不能為官,等朕看看能選出的人才是什麽樣的,再行定奪!”

 其實,他早就有想法,那就是為以後設立科學院這種技術型研究機構做準備,而不是一步到位,那樣的步子就太大了!

 隨後幾天,崇禎皇帝又交代了不少其他事情,然後便領禦前直屬標營南下。

 之前的黃得功和吳三桂兩部人馬皆留在北方,不但是加強北方防線,預防吞並了朝鮮的建虜再次入侵,也為以後征討遼東做準備。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